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关村》2012,(7):15-15
“人才是科技创新创业的主要载体,大力培养、引进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中关村人才论坛”是高瞻远瞩的人才战略研讨活动,如今已举办7次,成为常态。论坛主题重在结合当前的形势,聚焦中关村人才开发最新政策和前沿话题,参加人数均在500人左右,  相似文献   

2.
日前,本刊就中关村科技园区“双优评选”活动采访了中关村早期创业者之一、首届“中关村优秀企业家”获奖者、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柳传志。《中关村》:柳先生,作为中关村的早期创业者之一,作为中关村企业家的代表之一,您觉得“中关村双优评选”这一活动的意义何在?柳传志:1984年,联想创立的时候,中关村也是刚刚起步。转眼间过了十几年,中关村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科技产业区了。我认为这里面的成功经验应该好好地总结和宣传,在这里创业的企业家的成功经验也应该好好的总结。在我看来,中关村应该说是最早经历新旧体制交锋的阵地,也是中国计划  相似文献   

3.
中关村近来多了一些咖啡馆、会所、俱乐部。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中关村咖啡馆的咖啡,会所的茶,飘出了浓浓的创业、创新的味道。本期杂志“封面故事”说的就是这一话题。3年前也是这个莺飞草长的4月,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国内外人士称为中国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一个里程碑。3年过去了,科技能否引领转型?创新能否驱动中国?路途漫漫,关山重重。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中关村,中关村人深感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4.
《中关村》2004,(4):90-90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人力资源处、宣传处中关村杂志社合办①中关村第11个创业园诞生了,2004年3月25日,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左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保欣(左二)、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主任苏贵光(右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总经理朱仁英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留学人员创业园揭牌。②创业园的管理者、建设者正试图用事实说,选择来中关村创业的留学回国人员可以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③中关村一流的孵化基地,正敞开热情的怀抱,迎接高科技留学回国人才入园创业。④3月25日,中关村管委会的领导和新入园的回国创…  相似文献   

5.
马文良  CFP 《中关村》2006,(9):68-70
八载风雨兼程,第九届中关村电脑节帷幕已经缓缓拉开。如今中关村电脑节已经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年度盛会,它是海淀中关村向世界传递信息的窗口,是海淀中关村走向国际化的桥梁。它已经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一个重要品牌,成长为海淀中关村的一张重要“名片”。随着九月的来临,我们又将迎来新一届的中关村电脑节,中关村电脑节正在展现出它勃勃的生机。“创新”飞扬中关村“中关村创新”是历届电脑节的灵魂,第九届电脑节亦是如此。今年电脑节一切活动设计都是源自“中关村创新”,在“创新、和谐、卓越”的主题下重点围绕“中关村…  相似文献   

6.
李金  王大禾 《中关村》2004,(5):56-59
作为中关村的急先锋,纪世瀛的办公室却不在中关村的核心地带,而是在上地开发区的交通要道附近。这里没有海龙、硅谷和太平洋那么喧闹,但是,有很多大公司的总部都在这里,这其中就有联想、用友等等国内知名的高科技企业。纪世瀛说,他自己是“胜利大逃亡”到了这里。他说,当年他在中关村像幽灵一样四处游荡,为中关村民营企业的发展披荆斩棘、东拼西杀、摇旗呐喊、开天辟地,如今,能找到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办公,他很满足了。媒体给他的冠以“中关村第一村民”的美名,他自己给自己的定位是中关村民营企业的马前卒、排头兵,是中关村的一员闯将。中关村有名的那句话:“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看中关村”就是纪世瀛原创提出的。  相似文献   

7.
管伟 《中关村》2015,(4):68-71
中关村不是中国的硅谷,而是世界的中关村。回望历史,可见一次次科技革命,引发创业浪潮,带来产业革命,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引起国家力量兴衰演变。中关村是我国互联网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孕育地。今天,互联与移动在一起,智能与制造在一起,生物与医药在一起,传统产业嫁接互联网思维,新产业的广阔空间,正在神州大地引发新一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大潮,而中关村,正是这潮头的领潮者……  相似文献   

8.
《中关村》2004,(6):123-123
中关村是全中国高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方,有非常好的创业环境,但缺少关注健康的医疗环境,2004年2月“中关村人力资源经理协会”与“佰众健康体检中心”全面启动“HC健康计划”,并成立“中关村健康促进委员会”,开展一系列健康促进活动,希望能推动整个中关村的健康文化。为了解中关村人的健康意识,“HC健康计划”首先开展园区企业员工与人力资源经理健商指数网上调查。  相似文献   

9.
王宏甲 《中关村》2003,(1):26-31
中关村闯进许多中国人视野,是个二十年的故事了了。在我心中,它仍然犹如出征的号角,犹如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今天中关村正日益为世界上许多人士瞩目。外交部特批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名义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地设立联络处,想来中关村的留学生不论来此创业还是短期考察,都能得到联络处的服务。2002年,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全球新兴的八大文化圣地,北京中关村位列其中。中关村是个怎样的地方?它的魅力在哪里,它的历史和现状有些什么可资你作为抉择创业、抉择前途的判断? 传承文明的历史见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关村还只是北京海淀区一个约二三十户人分散居住的小村,在分散居住的房屋与房屋之间有不少墓地,古人曾描绘:“一片斜阳枯树绕暮鸦的坟场,孤寂冷漠中散落着几户看坟人家。”别看它如此荒凉,中关村所在的海淀镇历史上确有辉煌。清康熙皇帝在明代建的“清华园”等园  相似文献   

10.
王德禄 《中关村》2012,(4):38-38
“车库咖啡”在中关村出现不是一种偶然。其实,“车库咖啡”出现之前,中关村的创业者“扎堆儿”的现象就一直存在,创业者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各样的地方进行着信息交流,建立人脉网络。友谊宾馆贵宾楼的咖啡厅、中关村科贸大厦等很多场所都是创业者扎堆儿的地方。在硅谷,几乎所有的咖啡馆都有创业者聚集。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与网景创始人的安德森每周都会在斯坦所大学边上的咖啡馆吃饭。可以说,中关村的创业主题咖啡馆是将这些“各种各样的形式”和“各种各样的地方”具体化,商业化。使创业者们更有意识地“扎堆儿”,随着这种场所的增多,中关村的创新创业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中关村》2004,(3):72-72
日前,中关村唯一的国家级商务建筑——中国电子大厦在中关村广场所有项目中最早进入了内装阶段。中关村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基地,国内外电子、IT和相关企业均把中关村视为开拓、占领中国电子信息市场的核心阵地。不过遗憾的是,在这样一个行业特色鲜明、品牌企业汇聚的世界级商圈里,一直没有一个像CBD“国贸”那样的领袖型核心建筑。因此,北京市在“十五”规划中,将中关村广场规划作为“科技兴市”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一决策使中关村从此有了“心脏”。  相似文献   

12.
如何用高科技引领郊区传统农业、提高郊区农村城市化水平,已经不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而是需要一种战略思路。这正是“两村牵手”发展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园区带动郊区,中关村带动农村”是一种形象的比拟,更体现出中关村智囊们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那么,两村的结合点究竟在哪儿?《中关村》(以下简称“中”):我们知道,“两村牵手”这个思路,正是北京农学院率先提出来的。当时,提出这个思路的背景是什么?王有年(以下简称“王”):这些年,“中关村”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唯独在农业领域有所欠缺。我们经过大量…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中关村》2006,(7):125-125
定位要有特色因为地域的原因,曾经以为中关村离我是很遥远的,但一本《中关村》杂志,却迅速拉近了我与中关村的距离。《中关村》杂志最吸引我的是“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的定位,IT、汽车、教育、新农村建设、宏观经济分析等社会热点均是杂志关注的焦  相似文献   

14.
张越 《中关村》2013,(5):68-70
“中国梦”的提出不仅让来自中国创新的发源地的‘中关村人’想到了“中关村梦”,也让中国软件与信息产业的聚集地中关村软件园想到了它的“产业梦”。从2010年到2013年,中关村软件园的发展从第一个十年跨入到第二个十年。在这个跨越的过程中,中关村软件园也从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市场孵化器,转向到中关村发展集团的管理当中。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中关村》2006,(9):123-123
打破科技报道传统界限“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日新月异”已经成为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广告名牌,树起“新科技”的大旗。《中关村》要领导的无疑是科技创新的队伍,着眼点在“新”,也就有了一个无止境的开创环境。但是翻开一本本精美的杂志,我们看到了工厂,看到了中关村,看到了科技人物,看到了创业史,就是没有看到真正属于新科技的东西。名叫《中关村》的杂志,已经被冠上一个标志,这个专有名词“中关村”把杂志就定义在中关村周边辐射的范围内,读者更加留意与之相关的报道,久而久之也就把《中关村》杂志想成了中关村这个地方的专有,就如北京…  相似文献   

16.
纪世瀛 《中关村》2008,(6):40-41
中关村二十八年的发展历史证明:创新是中关村的灵魂。中关村的创新具有很深刻的含义,它的特点在于突破性、原创型、多层面、一体化。中关村的创新首先来自于体制上和企业组织管理形式上重大突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学城里。开创了一个民办科技企业,突破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出现了一个强大民营科技企业群体,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创业浪潮,成为中关村创新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中关村》2007,(1):121-121
中关村需要《中关村》我是在市里的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中关村》杂志的,在那么多的杂志中看到“中关村”三个字感到无比兴奋。杂志大开本、大气魄,内容可读性强,尤其封面设计非常好,给人一种过目不忘的感觉。在我看来,中关村确实需要这样一本关注“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的新  相似文献   

18.
赵弘 《中关村》2005,(9):66-67
首都经济活力的源泉中关村在成为“首都经济”最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的同时,也担负着面向全国辐射和输送技术、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任务。中关村是北京的中关村,是全国的中关村,更是面向世界的中关村。中关村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作为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所处的独特区位、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使其拥有不同于其它区域的独特优势,形成了一大批技术创新主体。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关村的战略  相似文献   

19.
科技·资讯     
《中关村》2012,(6):90-91
创业服务业:新业态进发新活力;科博会百家中关村企业展现城市智慧点亮百姓生活;“1+6”让中关村如虎添翼  相似文献   

20.
朱善璐 《中关村》2010,(11):22-22
欣悉中关村"庆祝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三十周年暨中关村发展战略研讨会"行将开幕,我谨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亲切的问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