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该文以改革开效30年来苏南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发展的实践为依据,回顾由乡镇企业大发展孕育形成的苏南模式在促进农村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变革以及密切城乡经济联结的历史功绩;着重分析苏南模式在改革创新、转型发展中的机制活力及其对突破城乡二元分割的积极效应。随后,跳出农村模式论转型,以区域发展的视野,对苏南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推进从城乡二元到城乡统筹的历史性变革以及启动苏南经济转型,分层进行客观描述和理性概括。文中对苏南模式历史功绩的论述,对其弊端缺陷的剖析,客观全面;从苏南模式的创新发展,到苏南经济的转型升级,分别交代,脉络可循;对苏南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进程中发展思路创新以及推进向服务型政府转型问题,作出简略评论。  相似文献   

2.
苏南地区以其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其农村劳动力基本实现充分就业,但只是低水平和低层次的充分就业.在苏南产业结构升级的形势下,农村人力资源边际生产率递减的趋势将趋强,这是苏南新农村建设的隐忧.依托苏南区位优势,培育联系城乡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注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是苏南新农村建设取得长期成效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陈国兴 《江南论坛》2000,(10):32-32
社区建设本来是城市工作研究的课题,文明城市创建,也主要是搞好城市的社区建设问题。然而,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农村,在江阴市,当我们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时,农村的社区建设已经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现实问题摆到了面前。我们深切感到,对县级市而言,社区建设必须进乡入村。 社区建设必须进乡入村,是苏南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一条必由之路。而在江阴等苏南农村,已经率先进入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几年来,江阴市坚持城市现代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苏南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苏南农村的"乡土气息"已经极为淡化,消费的主体、方式及维权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工商管理部门以农村"一会两站"建设(即消费者协会分会和农村消费者投诉站、12315联络站建设——编者注)为主体的传  相似文献   

5.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最近,我们到江苏省南部的苏锡常地区,即“苏南模式”所辖的无锡县、江阴市、宜兴市;常熟市、张家港市、太仓县、昆山市、吴县、吴江市;武进县、金坛县、漂阳市等12个县(市)农村进行了调查研究,走访了一些乡镇企业、村镇和农户,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经成为苏南人民的伟大实践活动,并已取得了巨大成就,整个城乡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本文就苏南农村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实践和经验作简单介绍,供致力于研究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同行们参考,也许是会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苏南农村的城镇在文化建设上追赶大中城市的速度是惊人的。这种文化建设不仅是衡量苏南农村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苏南农村和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阶梯,更是加快苏南农村迈向现代化目标的重要载体。 “灵”“肉”结合: 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 随着苏南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整个改革开放大环境的建立,苏南农村先后兴起了始料未及的“造镇运动”和“造城运动”到九十年代中期,苏南县级市的所在城镇和一些中心镇、乃至个别中心村,城镇建设已经非常城市化了:城市气派的马路街道、城市风格的高大楼宇、城市水平的宾馆饭店、城市特色的文化娱乐场所等等现代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原来的一片片农田上冒出来。其气势之不凡、质量之高档,令大中城市的居民们民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7.
<正>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江苏农村工业化蓬勃兴起,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速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和农村经济的支柱及外向型经济的生力军,苏南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得到较大较快的成长。然而在近些年的农村工业化进程中,苏南地区工农业的利益差距有所扩大,经济结构出现失衡失调现象,工业增长过热,农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严重滞后,城乡工业市场分割,抢资源、占资金;农业投资相对不足,农用工业萎缩,工农产业互动不足,这些均构成了90年代苏南农村工业化和产业高度化发  相似文献   

8.
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苏南作为中国发达地区之一,其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就地就近、集中于二三产业、亦工亦农和城乡统筹为主,但要实现进一步转移,仍受传统观念和生产方式、低下的文化技能、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制约。这就需要从统筹城乡区域就业体制、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业等方面,推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为背景,以苏南模式的区域化研究为贯穿,围绕发扬苏南模式在改革初期超前起步的机制优势、再创区域经济整合发展领先优势等问题,分层次展开论述。一是从对苏南模式形成和演进的来龙去脉的概括中,阐明其超前开拓城乡经济协同转型之路的迫切性及其对全国的指导意义;二是跟踪实践,指出苏南模式应以城乡经济一体、区域整合发展为创新演进方向;三是透过市县、城乡经济发展中体制矛盾的剖析,揭示行政区经济的行为方式将是苏南模式区域化演进的深层障碍;四是就县域经济与大中城市群的关系,对苏南模式区域化演进中的改革难点作探讨;五是联系苏南城乡区域整合的实践,针对若干现实矛盾,从对策思路上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深入访谈和随机抽样非概率方法,对江苏各地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总结了江苏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取得成效,指出了目前存在的社会保障统筹层次不高,城乡社会保障存在"剪刀差",苏南、苏北差距较大,社会保障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苏南模式”一苏南乡镇企业发展苏南乡镇企业的大发展造就了“苏南模式”;然而,“苏南模式”并不能简单化地等同于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苏南模式”的研究在80年代前期就已开始,至今10多年,人们对“苏南模式”内涵的表述还不尽一致。但是,苏南农村在改革前期新旧体制双轨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乡镇企业(主要是乡村集体工业企业)靠市场调节而“异军突起”,带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转移,催化了农村分工分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大变革,对这样一个历史进程和基本特征,则多数都认同。“苏南模式”正是对这样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2.
朱庆  苏雁 《江南论坛》2001,(10):39-39
处于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张家港市,为了缩小城区与农村文明程度和居民素质的落差,提高城市文明整体程度,全面构建城乡一体化,深化精神文明的创建,提出了“用城市眼光抓农村,用市民眼光抓农民”新概念,原来只针对城市的“社区”概念被融入“城乡一体文明”的建设之中,把城市的环境标准、服务方式和教育理念引入农村。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从何突破?首先是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并加快推进公有制企业改革。学习和贯彻十五大精神,对照“苏南模式”,引起众多议论。总结经验,揭示矛盾,必将实现“苏南模式”的再一次飞跃,为苏南这块热土走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增添新的动力。 正确评价“苏南模式”的历史功绩 “苏南模式”,是指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苏南地区广大干部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凭藉主客观的种种条件和优势,披荆斩棘,开辟了一条成功的道路,成为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中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类型。以社队企业为起点,构建整个农村经济社会,进而城乡一体,是整个苏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的概括,有其逐步发展和演变的轨迹,并在不断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否定“苏南模式”这个用语,无助于总结经验,有可能造成混乱,也不利于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4.
坚持城乡统筹、实现一体发展,努力开创城乡共同繁荣的新局面,对于苏南在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加快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苏南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突出体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城乡结构变动。城乡结构变动已经成为推动苏南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外溢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侯风云  张凤兵 《财经研究》2007,33(8):118-131
文章以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城乡两区域模型为基础,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外溢与城乡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缩小中国城乡差距,必须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同时,要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为农村人力资本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从建国后到六、七十年代,在人口密集的苏南,城乡劳动者就业逐渐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劳动就业取得巨大成就。乡镇工业的崛起,于80年代中期完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90年代以来“三资”企业的勃兴,使大量劳动力与外资结合;近几年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为公有经济的下岗者和新增加劳动力开辟了就业新路。但是,由于长期计划体制的积弊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磨擦,苏南三市的劳动就业面临着劳动力供给总量大  相似文献   

17.
徐源  陈永红 《生产力研究》2022,(11):26-32+161
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用2005—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其一,数字经济扩大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其二,区域创新水平在数字经济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中发挥了中介效应,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则发挥了遮掩效应;其三,农村人力资本具有逆向调节作用,能够降低数字经济给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农村人力资本结构的调节作用更优。未来,应进一步加快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业技术创新,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同时要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培育信息化人才,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8.
对苏南模式,人们通常用“三为主一共同”来概括.所谓“三为主一共同”就是所有制结构以乡镇村社区集体为主,经济结构以乡镇工业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农民共同富裕.其实这种概括早已不能准确反映苏南农村的实际了.苏南模式与其他模式一样,是农村改革开放的产物.它的历史功绩如日到中天,早已载入史册;它的发展活力,如春回大地,永远生机勃勃.尤其是进入90年代,苏南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9.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农民收入区域格局时空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德友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12,32(11):105-112
采用数理统计和地统计方法对江苏1995—2010年间县域农民人均收入区域差异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并对农民收入和增长速度的总体格局及热点区演变态势进行探讨。江苏县域农民收入绝对差异波动拉大,而相对差异呈阶段性波动降低态势;县域农民收入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收入增长格局极不稳定,增长热点和冷点区在苏南和苏北地区间阶段性变迁,各增长类型区的空间集聚趋势减弱,随机分布态势增强。在从经济地理区位、产业和城乡结构、区域经济政策及对外开放等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江苏县域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文章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定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总体水平与空间变化特征;并引用国外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即随着江苏省的经济增长,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逐渐发散趋异,城乡两大区域逐渐收敛趋同。通过各市县经济增长对区域差异收敛与发散贡献的空间分析,得出江苏省城市、农村、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分别表现为向下收敛、向上收敛、向上发散和向下发散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