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清代江汉平原水旱灾害的变化与垸田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明代一样,清代江汉平原旱少而涝多,且也集中在夏秋两季。嘉庆以前水旱变化平缓趋弱,道光以后加深加重。水灾分洪泛与渍涝两种。乾隆未出现之渍灾为明代所无而对清后期垸田生产危害极大。垸田水利抗灾功能下降及盲目围垦对河湖关系之改造使蓄洪泄洪失调是水旱加重的重要原因,致使水灾在降雨量多年变化雨水减少的年份反而频繁趋重。降雨量的年内及多年变化是水旱的自然诱因,决定发灾时间,井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灾次增减和灾情轻重。在水旱灾害困挠下,江汉平原人口大量外流,垸田生产在早中期基本保持稳产高产的同时,成灾面积也在随水旱趋重而扩大。清后期丰年减少灾年增多,高产而不稳产的特点日益突出。垸田经济已进入了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2.
3.
洞庭湖区垸田的兴盛与湖南粮食的输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自唐宋开始有粮食输出,到清代一跃而为全国最重要的粮食输出省份之一,其输出重心由唐宋时的湘江流域至明清时期移到洞庭湖区。探讨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研完湖南经济史较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根据历史文献材料,简述了洞庭湖区的开发,尤其是明清垸田大盛与湖南粮食输出和重要输出地变化的关系,提出垸田在湖区的兴起与发展,扩大了湖区耕地面积,而垸田一年二收的耕作制和以生产稻谷为主的生产特点,使湖区粮食生产量和输出量大大超过湖南其它各区,提高了湖区在全国粮食输出中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垸田是改变湖区乃至湖南经济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5.
清代湖广垸田的滥行围垦及清政府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两代是湖广封建经济的起飞时期,尤其是农业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湖广地区成了全国的大粮仓,因而有“湖广熟、天下足”这一谚语的广泛传颂。该区农业经济繁荣的首要条件,是土地的大量垦辟和水利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土地垦辟的全面展开,湖广又出现了如何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正确利用水利为农业服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便是清代湖广垸田过分垦辟、水患加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7.
8.
<正>一、苇田水产养殖笔者认为以河蟹养殖为主,因为河蟹养殖与芦苇的关系是正比例的关系。1.芦苇对水层的要求是春浅、夏深、秋湿润;河蟹对水层的要求基本相同。春季水层浅,水温易于升高,有利于芦苇生长,利于河蟹恢复体能以及正常生长,春 相似文献
9.
研究农业气象灾害与农业生产的相关关系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利用1991至2012年间全国农业气象灾害和粮食生产数据,分析了旱灾、水灾两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探讨了不同种类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对气象灾害受灾成灾面积与粮食单产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灾面积呈下降趋势,且水灾受灾面积与旱灾受灾面积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反向变动特征;成灾面积虽也呈下降趋势,但水灾成灾面积与旱灾成灾面积逐渐呈现出同步波动趋势;农业水旱灾害呈明显周期性波动,且干旱致灾强度的年际波动较大;谷物单产与水旱灾害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等指标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6~2008年的统计资料,研究了近12年来福建省耕地变化过程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建立了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间的线性模型.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福建省耕地面积经历了急剧减少-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缓慢减少的变化过程;近12年来福建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与3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国家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对耕地面积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赵军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4):4-5
分析了辽宁省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指出了水旱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提出了加强灾害宣传、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防洪标准、巩固堤防等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明代杭州、嘉兴、湖州地区的渔业经济状况分地域做了较为细致的阐述。从河泊所的设置分布、渔业课税的征缴变化到渔户人口的数量变迁等各个方面进行论述 ,揭示了各个地域渔业经济的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13.
14.
明代官庄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它们分别出现于洪武、洪熙、成化年间。明代历世庄田在各个阶段上是有区别的。洪武年间以庄租充俸禄,而庄田与民间出租私田有本质差异。宪宗成化以后皇庄、王庄、公侯庄田等为商、周以来食邑制的残余,具有领主经济的性质。明代庄田仅仅是在宣德年间至成化初年这短短的时间内表现为地主经济,而到后来则完全变成另一种经济范畴——“庄主食税”,并且庄租的国税性与私税是不同的,这些都反映了明代庄田独有的经济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资本投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增加人力资本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较强的外部效应。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在分析我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上,就我国如何发展人力资本以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各国普遍开始注重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协调发展,认为经济发展必须以促进社会和个人福利的增进为最终目的。经济发展不仅应促进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而且必须通过分配结构的变化,促进所有社会成员福利水平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带来分配结构的改善;相反,由于经济结构的失衡如片面工业化对农业的损害,由于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中存在缺陷,还可能出现分配结构的恶化和贫富差别扩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人民大垸农场从设立政府的部分政权机构开始,逐步完善,到设立农场社会工作办公室,统揽行政社会工作,代行了政府的职能,理顺了农场内部政企关系,促进了农场经济的发展。 一 人民大垸农场于1957年12月建场,位于监利县、石首市和江陵县交汇地带。现有土地面积21万亩,耕地11万亩;居民9690户,人口35400人,职3115000人。1989年全场社会总产值1.5亿元,经营利润1534万元,是湖北垦区规模较大的国营农场之一。 建国前后,人民大垸农场这块地方管理体制及政权机构很不稳定。建国前,人民大垸农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 系,我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能否处理好,是关系到我国 现代市场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正确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对新一轮上海经 相似文献
19.
近来研究指出,边镇月粮常折价与粮米常价一致,月粮临时调整折价则反映了极端粮价,打破了学界关于明代边镇粮价高昂的认识。但随着北边军事形势的变化,九边粮价与月粮折价的关系存在变动。根据边镇督抚奏议,九边承平时期粮米常价与军士月粮常折价基本一致,当边镇整体军事压力增大,粮米常价上涨到1钱/市斗以上,导致月粮折价低于粮米常价。局部灾荒、虏患时期,边镇会临时提高月粮折价,但仍低于粮米时估,这是由于边镇月粮折价存在有减无增的上限原则。时间上,明代中后期九边粮价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空间上,北方军事威胁从西向东转移,边镇月粮折价与粮米常价比值亦随之降低。最终,边镇根据粮价调整月粮发放的本、折比例,节省边储。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承包制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改变了多年来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单一模式,而且随着党的农村政策的放宽,农村经济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为: 1.在农户承包经营和家庭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涌现出一批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专业户、专业村。 2.农村个体工商户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成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