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寇宗来 《南方经济》2012,(12):69-83
本文假设最终品具有Leontif生产函数,需要高端和低端两种中间品。任何劳动者生产低端中间品的效率都是相同的,而高能力者生产高端中间品的效率更高。能力越高者,其文凭获取成本越低,因而是否获得文凭具有信号传递功能。进一步假设劳动力市场是基于文凭分割的,即无文凭者从事低端中间品生产,有文凭者可在从事高端和低端中间品生产之间进行选择,并能享受额外的福利租金。分析表明,如果文凭获取难度太大,经济体将会出现文凭持有者相对不足的结构性失业;反之,如果高校大幅扩招(文凭获取难度下降)而与文凭关联的福利租金却又很大时,经济体将会出现文凭持有者相对过剩的结构性失业,即造成近年来引人注目的高学历失业现象。  相似文献   

2.
3.
4.
世纪之交的中国失业状况,困难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失业是世界共同的难题。世纪之交的中国,国企减员增效,政府冗员分流,城乡大量剩余劳动力从隐性失业向显性失业迅速转变,劳动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6.
中国"入世",是经济发展的重大转折点,将给各行各业带来空前的机遇和挑战,而"入世"后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失业人口将在短期内迅速增加.这将使中国人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方式根本性地改变,从而打破现有的就业格局,使从业人员的流动加剧,进而引发新一轮跳槽热.  相似文献   

7.
8.
9.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也是社会经济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20多年来在这一过程中,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二是个人之间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后者的变化既是政策导向的主观结果,也是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客观要求。这种变化所带来的社会现象之一就是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高收入群体的收入不断增加,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相对不断减少。因而,收入不断增加的高收入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失业,下岗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第一次失业高峰的形成和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社会秩序和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遇到了异常严重的失业问题,形成了我国第一次失业高峰。本文重点论述了这次失业高峰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政策,指出党和政府对这次失业高峰的治理对策是符合当时国情的,效果是良好的与显著的。分析和梳理这一段历史经历,可为我们昭示许多宝贵的失业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社会上的"失业人员",一般被认为是国有或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但却往往忽视了一个日益壮大的失业群体,即大学生失业群体的存在。大学生就业阶段是其选择职业道路、获取工作经验与技能、开始自立并真正融入社会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就业经历对其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社会来说,大学生失业是宝贵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如不能在  相似文献   

16.
陆劲松 《宁波通讯》2007,(10):I0003-I0004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在这个收获的季节,2007中国宁波人才科技周盛大开幕。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近30个省市,1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1700多家招聘参展单位的嘉宾与专家",四高"人才(应届高学历人才、在职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高级技能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7.
叶伟英 《特区经济》2008,(7):273-274
知识失业在我国已经出现,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弊多利少。本文在介绍知识失业的定义、表现和类型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重点阐述知识失业的成因和修正知识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现实中遇到的两个问题。一方面部分受教育者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人才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需要大量合适人才,出现知识失业与人才资源贫乏共存现象。同时人们为了找到相对理想的工作,开始追逐更高一级的教育,导致人才资源的配置不当和浪费。要降低教育过度深化和知识失业带来的教育资源的浪费,需要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发挥有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蒋旭峰 《环球财经》2010,(12):36-39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东亚区主任肖耿认为,除非美国政策制定者下大力气改变国内外经济政策主张,否则美国当前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并存的难题将持续多年  相似文献   

20.
徐杰 《特区经济》2006,(5):94-95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十一五”时期重大发展目标。而解决当前城乡大量存在的隐性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是能否实现预期发展目标的关键。政府必须将宏观和微观、城镇和农村、近期和长期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治理的途径从根本上解决隐性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