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几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虽然制造业国际转移仍是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内容,但国际服务业转移已蔚然成风,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的转移势趋也日渐明显,成为新的热点,而且当前全球服务业国际转移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世界生产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分离和重构。面对这一全球价值链大转移的背景,本文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依据,通过价值链转移的深层研究,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做出分析。文章认为,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价值链理论,将产品价值增值环节转移到全球各地,力图实现价值链整体效益最大化。中国企业要想链入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关键在于时刻关注价值链的动态变化,努力进入其价值链环节。  相似文献   

3.
夏辉  薛求知 《财贸经济》2011,(3):81-88,137
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迫使服务型跨国公司必须更加高效地整合全球资源,增强全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全球模块化为服务型跨国公司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路径,也在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服务业国际转移。本文首先进行了相关理论综述;然后分析了服务型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模块化的可行性;接着阐释服务型跨国公司全球模块化是如何发展及其如何推动服务业国际转移,并选取国际快递业作为新样本行业进行理论检验;最后,对中国服务企业应该如何运用全球模块化来更好地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或整合全球战略性服务资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琦 《价格月刊》2008,(5):71-74
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研发活动的转移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特征。笔者从跨国公司研发对华转移的现状和动因出发,指出这种转移的实质是跨国公司提升其全球竞争力的需要,以及这种转移对国内企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跨国公司利用全球研发资源的策略,为国内企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改变国际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据跨境转移作为数字经济驱动的产物,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跨境转移规则设计已引起各国重视。欧盟较早对数据跨境转移进行探索,其数据跨境转移规则走在世界前沿。欧盟数据跨境转移规则立法经历了从公约到指令再到条例的法律层级变化,实现了从建议性规范到强制性规范的法律效力升级,在全球树立了数据立法的“欧盟模式”。相较于数字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我国的数据跨境转移规则制定仍处于发展阶段。我国数据跨境转移规则的框架虽已基本形成,但仍存在数据跨境转移规则立法碎片化、数据跨境转移监管较为薄弱及国际数据跨境转移规则制定话语权尚未掌握等缺憾。为进一步巩固数据跨境转移监管的法治基础,我国应借鉴欧盟经验,健全数据跨境转移规则体系、完善数据跨境转移监管机制、增强全球数据跨境转移规则制定话语权,形成数据跨境转移的规则体系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产业转移与分工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论述了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转移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趋势,并指出这种变化趋势对我国存在的影响,进而为我国应对这一阶段的国际产业转移与分工变化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促进我国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不断发展,国际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不断流向能够创造出更大价值的区域,推动了相关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产业转移是开放经济下国际分工的结果,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其本质是现有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整体或部分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不同发展水平国家或地区间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国际转移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东道国通过承接制造业国际转移,能够更多地进入全球工业体系之中,并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销售网络扩大出口,带动制造业出口结构的升级.本文根据我国制造业承接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实际,对制造业国际转移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升级的贡献进行了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世界历史表明,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历史同时也是国际航运中心转移的历史,航运是联系全球生产与全球市场的纽带。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参与到全球商品竞争与全球资源配置过程中,我国航运业也得到了发展。而上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腹地经济和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加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于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参与全球资源配置,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在国际航运业中的地位,加强海权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服务业离岸外包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服务业全球转移的新趋势。服务离岸外包的发包国主要为发达国家,承接国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新一轮服务业的全球转移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贸易结构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11.
这已经是第三次全球制造业大转移。19世纪末开始的美国工业革命,使美国代替英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二战后,日本只用50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美国到日本的制造业转移。这两次转移都产生了比较好的生产模式,使得我们更加期待本次世界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中也能带来一次生产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2.
《新财富》2003,(11):78-79
产业转移和重新分工,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项重要特征。世界制造业中心正在向亚洲、向中国转移,配合这一转移,使本国成为新的全球产业链中的一环,在全球新产业布局下分得一杯羹,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盘点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需求、编织全球创新资源分布图,建立国际合作基地. 作为北京跨国技术转移的重要节点,4月14日-6日,由北京市科委、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11跨国技术转移北京论坛"在北京召开.北京作为全球跨国技术转移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多年来技术交易市场持续快速增长.201 O年,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579.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40%,技术进出口总额达584.6亿元,技术转移合作伙伴遍及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的中国,原本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由于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压力,正普遍向中国内地及周边东南亚国家转移,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由此形成。新一轮的产业转移给中国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就对中国该如何应对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代工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具有战略性和紧迫性,其升级并不是独立自发的,而是受到了全球价值链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组织形式和关系安排的统一约束。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为代工企业的升级创造了新的机遇。全球价值链、知识转移以及代工企业的升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文章通过分析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全球领先企业与代工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模型,从而提出代工企业的升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吴云雁 《商业研究》2006,(23):195-19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贸易不平衡已经成为两国经贸发展的焦点问题,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随着第三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的兴起,产业转移的地理因素已经成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导因素。从产业资本对贸易格局改变的角度,通过对美国、东亚和中国这三个经济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现状分析,阐述了全球产业转移中的地理走向因素对中美贸易不平衡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以服务业转移为标志的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中,中国正逐步成为全球承接服务外包的主要目的地之一。20年前,世界制造业转移为“中国制造”提供了迅速发展的机遇;20年后的今天,世界服务业转移又为“中国服务”的崛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伴随着全球互联网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世界服务业正经历着与制造业相似的变化:由生产成本高的地方转向成本低的地区,服务外包成了当今世界最流行的关键词。所谓服务外包,是指近年来发达国家将高科技产业或服务业的部分业务,外包到成本相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以及高端制造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转移正席卷着全球。而"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已日渐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大潮中重要的推动因素。所谓服务外包是指作为企业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9.
服务外包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国际制造业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之后,出现了发达国家向具有成本、人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产业的新浪潮。伴随这一浪潮,当今全球服务业产业转移的新形式——服务外包已迅速成长为一种成熟且被广泛采纳的商业手段。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等有关机构估计,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迅速扩展,并每年以30%-40%的速度递增。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全球服务产业转移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之间已经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态势。因此,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些新趋势值得关注:服务贸易成为全球产业链竞争的关键;服务外包成为新兴国家进入全球分工体系的重要途径;商业模式的创新复制成为商业存在的主要形式;国际服务业规制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深化。这些都是我国在承接全球服务产业转移、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时必须认真应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