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西南金融》2006,(7):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不仅全面深化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而且做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2.
银行业支持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人曰:农者天下之大本。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福建省作为对台交流的前沿平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到中央“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能否实现,而且关系到海峡两岸能否及早融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任务,进一步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这是中央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深刻反映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特征,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经济规划的开局之年。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三农”工作列入重中之重之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今后落实“十一五”规划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是我们需要很好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生态的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公布.标志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建设新农村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论是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相似文献   

7.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支持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日益关注和重视。近几年.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与“三农”密切相关的农村金融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农村金融是解决“三农”经济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不可少的强大支持。农村金融曾经在“三农”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得如何?今后怎样强化服务功能,更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现实意义,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以“一号文件”的形式部署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到我国城镇化率在“十一五”期间要提高到47%的水平,再次表明党和政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是根本。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五巾伞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从这一重大举措我们可以看出,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是很大的,这对我们金融业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究竟应该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已经成为我们当前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赵雪芳 《中国金融》2005,(22):19-20
记者:“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主题.这次中央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中央”一号文件”相比,这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内容上有哪些突破?  相似文献   

11.
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现状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文件特别强调,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实际上提出了中央政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西南金融》2006,(2):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宏伟蓝图。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充分认识并着力推进这一重大任务.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强化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缓解我国经济二元结构矛盾特定历史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农村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和农业经济发展所需资金要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和工作目标,今年的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又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拓宽农发行业务范围,这为农发行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意图,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服务“三农”中发展壮大自已。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指出要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来看,大部分属于公共财政支出范畴,两者存在内在必然的联系;从公共财政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更好把握新农村建设目标、步骤,规范优化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的行为,形成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长效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反思公共财政,也有助于公共财政运行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号召,“三农”问题已经提升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战略高度。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如何通过有效的金融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金融部门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和面对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为充分发挥保险在涉农领域防灾减损、经济补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机制与作用,必须切实增强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的能力,健全农牧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推进青海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本文试就发展“三农”保险,服务青海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郭福春 《浙江金融》2007,(6):14-15,26
“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等一系列问题都有赖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改革与深化。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规划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体现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在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论述中提出了“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的要求,这是针对当前农业保险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来的,是非常客观的和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一号件)更是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支持,本主要是对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货币政策工具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