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少策 《浙商》2010,(15):81-83
对温州商人生活方式的反思绝不应该只停留在他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上。事实上,“想停都停不下来的”温州人,是被温州企业的管理模式所绑架。  相似文献   

2.
兰建平 《浙商》2013,(15):20-20
有一位温州商人为温州经济辩护:不论有没有温州炒房团,中国的房价都会像现在这样高,因为中国的房价不是炒起来的,是有自己上涨的内在规律,它就像烧到99度的水,温州人只是加了一把火,于是水开了。事实证明,这十年的炒房也是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3.
温州,一片四季温暖的大地,一座活跃创新的城市。这里的经济被称为“温州人经济”,这里的“温州模式”、“温州速度”和“温州商人’享誉海内外。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温州人引领着时代潮流,在改革的大潮中起起落落,并最终赢得了中国和世界肯定的目光。  相似文献   

4.
张雁彦 《商界》2007,(10):100-101
正是温州人貌似成天只顾着盘算到全世界淘金的表象。温州才被指为“文化沙漠”。而眼前这个叫刘士舜的温州商人恰恰相反。他是因为文化,才踏入了生意圈。[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我只是一个小人物,一个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商人,我一直在努力和认真地做事。我对得起十堰人民,因为我改善当地的公交环境。至于我为什么会失败,我想不能由我自己来评说。”——张朝荣(温州商人)  相似文献   

6.
温商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毅 《现代商业》2013,(15):279-280
温商文化在在改革开放后,对温州商人的创业、成长和成功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推动了温州由农业向工业社会发展,可以说没有温商文化就没有“温州模式”。文章对温商文化进行了界定,分析了温商文化的形成并对温商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周雪梅 《浙商》2007,(15):34-35
“温州商人就是浙商,浙商就是温州商人”、“浙商就是精明的浙江小老板”……当拿到调查结果时,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营销系教授顾春梅自己也颇为吃惊。”以前我们都是自己关起门来说浙商如何如何,现在走出去一了解,才发现淅商在他们心目中原来是这样的印象!”顾春梅两手一摊,有些不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我总能随机应变,摆脱困境,在1980年代被人称誉为“温州第一经营大户”。作为1980年代“温州模式”的企业家代表,叶文贵嗅觉敏锐,乐于冒险却又能够豁达面对人生。他是一个天生的商人,在经商需要巨大勇气的年代他都冲锋在前,他的天分也因此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安危存亡常常被别人看作政策的风向标。首富都没事,我们怕什么?——这是一代温州商人的心声。英雄总有落寞时,当十年造车耗尽他的财富之后,他依然还能说:“我还是我,照样喝酒,管那么多干什么?”  相似文献   

9.
朱健 《浙商》2011,(6):111-112
戴着黑框眼镜、只着一件衬衣,二月的料峭春寒中,如此等究打扮的黄显忠显得比旁人精神许多、这位温州人瑞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一眼望去即是典型的温州商人:精十、大胆,并对形象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10.
鲁渝华 《商界》2006,(12):56-57
这个看起来成熟稳重的温州商人,之所以在国际上引人关注,很大程度是因为“性”的原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浙商》2010,(15):66-69
我是一名在新疆做生意的温州人,名叫高元茂,是一个典型的“游牧”生意人。上世纪80年代,我20多岁的时候,在老家创办了个服装加工厂——新华服装厂,现在网络上还能搜索到。  相似文献   

12.
按省籍论,浙商如今已经牛气冲天了,“古有晋商、徽商,今有浙商”的流行说法即为明证。但对于原本归类于浙商的温州商人,称之为“浙商”似乎还不够,他们更在乎自己的名声响亮:“温商!”之所以要如此“突出”,原因很简单,人家的实力摆在那里,你不服还真不行。  相似文献   

13.
老魏  鲁统磊摄 《浙商》2011,(3):136-137
温州商人惯以对政策的嗅觉敏锐著称,“十二五”规划启动之时,王积锋准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力。  相似文献   

14.
《品牌》2013,(10):66-67
温州“炒房”发展史 有着“中国犹太人”之称的温州人,经过二三十年的财富积累.所掌握的民间资本已有6000亿元之巨。敢闯敢干的温州商人.携巨款四处寻找投资机会。而国人注意到温州民间资本的威力,最早也是由炒房开始的。温州人是从自家门口开始炒房的。1998年到2001年.温州的民间资本大量投入当地房地产,促使当地房地产价格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市区房价从2000元/平方米左右快速飙升到7000元/平方米以上。温州房地产的开发规模相当于一个江西省的总量,而温州市区的人口不过100万多一点。炒透本地楼市后。从2000年开始温州人就大规模向上海、杭州、苏州、厦门、北京、宁波、金华等地扩张,这就形成了“温州炒房团”。  相似文献   

15.
资本总有着自己存在和运转的客观逻辑,在经过原始积累的艰辛和扩张延伸的阵痛过程之后,温州资本依然执着而理性地寻找新的流通渠遵。当手握巨资的温州商人走南闯北“炒”遍了房产、能源、艺术品等投资领域之后,京城改制中的国企成了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因此,当首都北京的国有企业第一次向温州资本抛出绣球的消息被媒体快速释放出来后,许多人相信“中国犹太人”可能会创造又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16.
金少策  苏旭 《浙商》2006,(11):50-52
早在1986年,费孝通先生第一次到温州考察时,就已经看到了一些企业联合的苗头。当时温州经济的基础是家庭工业个体经济,费孝通撰文写到联合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必需。只要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温州的家庭工业就必然趋向于“联”。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总结了有关温州商人特性的相关研究,随后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商人的经商特性,以期能够给有关方面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8.
《浙商》2006,(4):51-52
面对频频发生的煤炭安全事故,一些媒体把板子拍在温州煤矿投资者身上。其实,温州商人的进入恰恰改善了挖矿条件,提高了安全系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的晨光里,踏上国际经济红地毯的新上海正赢得越来越多的喝彩和掌声.海纳百川的上海,吸引着无数上海以外的人们,而对于温州商人来说.他们在黄浦滩头留下的属于财富的光荣和梦想,已经给曾经长时期生活在超稳定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上海人带来不小的震撼。如果让我们为温州人的形象作一种描述,那就是他们是背负着传统人格大步奔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匆匆身影,在传统与现代。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温州人也常常会很矛盾。然而.市场是温州人永远的呼唤.是他们永远的梦中情人。今天,在上海这个越来越国际化的大码头,在温州商人庞大的团队里,我们不仅能看到前辈“温商”那一张张黝黑的写满艰辛与沧桑的脸,更看到从他们身后走上前来的一个又一个陌生而年轻的新人.整整一代新温州商人,而后在上海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四川物价》2004,(12):38-38
阅读:据《南方周末》报道,今年6月份高调亮相的两家温州财团国庆节前陡生变数,两家财团高薪礼聘而来的职业经理人担任总裁不过两三个月就挂冠离去。4个月前,他们俩都对温州这片陌生的土地满怀憧憬,如今他们对在那里的感受却是“憋气”和“伤心”。中瑞董事长郑胜涛6月初曾向媒体表示,试图走出一条新的路来,“新路”的第一步,就是打破家族制的温州企业传统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