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江浙沪25个城市1978-2011年的数据,通过计算各城市的金融相关比率和泰尔指数,研究长三角地区城市金融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和浙江的金融相关比率(FIR)相对较高,江苏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地区的泰尔指数在2000年前有大幅度的波动,之后波动相对较小;江苏省内苏南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最高,但各城市金融差异较大,而苏中和苏北地区金融差异相对较小;浙江省内浙东地区金融发展明显好于浙西地区,浙东地区泰尔指数近年来有减小趋势,浙西地区则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2.
李瑞英 《海南金融》2010,(10):32-3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迅速扩大,不同经济区之间的金融发展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以浙江各区域为分析对象,将浙江省分为临上海经济区、温台经济区和金衢丽经济区,利用金融相关比率、贷款存款比和泰尔指数等分析了浙江各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并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就实现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徐浩 《海南金融》2011,(1):30-3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迅速扩大,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金融发展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以广东省各区域为分析对象,将广东省分为珠三角经济区、东翼经济区、西翼经济区和山区经济区,利用金融相关比率、贷款存款比和泰尔指数等分析了广东省各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在此基础上,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就实现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提出...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研究我国八大经济区以及省际之间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差异及各地区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并对地区间金融差距的缩小给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研究我国八大经济区以及省际之间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差异及各地区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并对地区间金融差距的缩小给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泰尔指数构建面板分位数模型,探索长江经济带如何科学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体系收敛城乡收入差距,研究显示: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对泰尔指数的收敛效应主要来源于金融覆盖广度,金融使用深度缺乏显著性,数字化程度甚至扩大泰尔指数;数字普惠金融三大层次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对泰尔指数具有明显异质性影响;分位数回归表明,总体上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对泰尔指数大于20%分位省份发挥收敛效应,覆盖广度使拐点提升至30%以上,使用深度使拐点恢复至20%,但不利于70%以上分位省份发挥收敛功能,数字化程度则显著扩大40%以上分位省份收入差距。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应按地区实际进行动态调整,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7.
摘 要:本文将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统称为川渝毗邻地区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并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泰尔L指数,测度示范区经济发展差异,随后运用哈肯模型、耦合协调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进行协调度分析。研究发现,各示范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小,经济发展趋同,加剧示范区之间的竞争,削弱协同合作,抑制比较优势的发挥和提升;成渝“双核”对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示范区总体与成渝“双核”的差距仍然较大;在示范区协同发展中,经济金融活动发挥着主导作用,经济环境与金融支持协调发展趋势向好,金融支持对示范区协同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此,建议大力发展新型金融业态,为优势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开辟特色金融“试验区”,引入特色金融活水,有针对性地加强各示范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金融支持,进一步提升比较优势,强化示范区与成渝“双核”的经济联系,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中心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结合2011—2018年中国银行业区域性价格竞争指标,探索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竞争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区数字金融的发展加剧了当地银行之间的竞争.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大型国有银行相对市场势力的集中和股份制银行相对市场势力的下降;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地区银行竞争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与非东部地区之间数字金融发展对银行竞争的促进作用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本文还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而数字金融的空间溢出效应对银行竞争的影响并不明显.本文结论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与数字化升级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及其形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各地区1978~2005年的经济金融数据,利用泰尔指数研究的我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发现.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省级行政区间的差异上.各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市场化进程、各地区的法律环境以及政府的金融供给行为和宏观经济行为是中国金融发展地区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的绿色金融对略显疲态的经济增长态势是否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融合程度、区域异质性差异何在。本文采用熵值法赋权、耦合度模型、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研究2009-2018年我国四大区域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的综合水平,结果发现,两者间的耦合度呈不断上升趋势且总体呈现聚集分布的特征;各地区绿色金融和经济增长间的耦合度和经济增长之间越来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且一致性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两者间的耦合度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呈现下降趋势;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两者之间耦合度的空间聚集性在不断减弱,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不断加强。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应继续保持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补贴,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对东部、东北部地区企业应完善环境监督机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有效性、相关性、独立性、可比性原则的指导下,以机会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为评价维度,构建了河北省城乡社会救助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合成了社会救助公共服务综合发展指数。本文使用泰尔指数对河北省城市内部、农村内部及城乡间均等化的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河北省城市内部、农村内部均等化泰尔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但城市内部的社会救助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较快,农村内部均等化程度低于城镇内部,农村内部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城乡间泰尔指数较为稳定,但城乡间差异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自2011年开始,城乡间差异成为河北省整体泰尔指数差异最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相关比率有提高的趋势;金融相关比率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该比率将趋于稳定.这两个结论只是一种经验的判断,戈德史密斯并没有进行数理的论证.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探索性地推导了金融相关比率的上界极值和收敛值,证明了戈德斯密斯的两点结论,提出了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阶段性;(2)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我国金融相关比率受货币化比率和金融中介比率影响较大,而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对金融相关比率影响较弱;(3)对中国的金融相关比率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并对我国长期的金融相关比率进行了预测.作者认为金融管理者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调控货币化比率和金融中介比率,间接调控金融相关比率,来选择我国金融发展的稳定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巴两国作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其所处的中巴经济走廊也是“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随着项目的推进,走廊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巴基斯坦金融发展与其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实施中巴经济走廊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采用巴基斯坦1993-2018年的数据,选取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通过计量方法VECM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金融发展水平如何影响巴基斯坦经济。结果表明巴基斯坦近几年所遭受的严重债务危机明显抑制了该国的经济增长;金融效率和金融深化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水平有促进作用;金融相关比率对经济水平也有抑制作用但影响较小,原因在于巴国内金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导致金融相关比率并未与经济增长呈正向关系;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没有充分体现出它们在推动巴国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离岸金融中心对周边国家(地区)的金融效应模型,并经推导发现,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短期内会引发离岸金融中心和周边国家(地区)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长期内则会强化周边国家(地区)的金融深化。本文综合香港和大陆相关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证明,短期内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发展不会促进中国大陆的金融深化,只会推动中国大陆的资本开放;长期内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发展则对中国大陆金融深化却存在正面效应,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发展与中国大陆金融深化之间具有兼容性。本文最后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差异的协整检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建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和运用泰尔指数法测度中国29个省份1978~2005年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差异的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检验方法,对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的差距的动态均衡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呈现较大的不平衡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金融发展是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主导推动的。本文首先通过泰尔指数来描述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发现东、中、西和东北地区间及地区内均存在金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而分析中央政府的财政、股票、利率等政策所带来的效应,发现区域政策会进一步加剧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7.
保险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2006~2016年地级以上城市数据,采用两阶段嵌套泰尔指数和面板工具变量模型,探究中国保险业的空间分异与经济绩效。研究发现:①中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北部地区以及高等级城市和大型城市。②中国保险业空间分异主要来自于省域间差异,省域内差异增长迅速;人身保险业务空间差异水平高于财产保险业务。③城市层面,保险业发展显著促进经济绩效提升,财产保险业务的经济增长效应高于人身保险业务;低收入地区保险业的经济绩效更为显著。④保险业通过自我深化、风险转移、损失补偿和金融中介四种机制推动经济增长,直接机制作用大于间接机制,间接机制中金融中介机制的作用更为凸显。本文有助于丰富保险业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研究,也为城市通过保险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疆是一个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大省,区域金融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利用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对新疆各地州金融发展差异的动态变化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新疆金融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会带动周边城市,从而促进城市群金融一体化的形成"这一逻辑,本文分别借助威尔逊模型和F-H模型,测度中心城市金融辐射能力与各个城市群的金融一体化发展程度。结果显示:城市群内存在金融资源分布与配置不均衡的现象;各城市群不止拥有一个金融中心城市,十大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能力虽然存在差异但均覆盖了各群内部所有城市;城市群内金融资源通过由金融竞争力较强的高梯度中心城市逐级流向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低梯度城市形成金融一体化关联。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住房价格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了1997-2007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动态特征,并考察了城市因素对房价动态参数的影响。所得主要结论有:中国城市房价具有强序列相关和弱均值回归特征;住房使用成本、地区市场化指数、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及其变化对序列相关系数有显著影响;真实收入及其变化、建造成本、地区市场化指数对均值回归系数有显著影响;各城市的房价动态参数拟合值几乎全部落入震荡收敛区内,东部城市房价的波动振幅普遍高于中西部城市;1999年后35个大中城市的平均房价波动振幅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尤其是2007年的房价波动振幅出现了非正常增长,但波动频率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