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土地过度非农化与控制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业土地非农化的成因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土地非农化有两个高涨期:第一个是1984~1987年,4年内农地非农化量达到1044千公顷,占11年的44.7%;第二个是1992~1994年,这3年内农地非农化量达到736.6千公顷,占11年的31.6%。农地非农化急剧扩张是由以下因素导致的:1.农村工业占地。以乡村工业为主的农村工业的浓厚社区性导致企业因分散布点而占用大量耕地。据统计,目前全国乡镇企业用地约为7330千公顷,人均占地约1亩,占全国城镇、工矿、村庄用地的1/3强,近几年仍以每年近万公顷的速度递增。2.开发区占地。1992年开始的开…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用土地非农化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高潮,农用土地的非农化过程出现了全面加速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合理调整土地管理体制和政策,既有效保护十分宝贵的耕地资源,又充分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对土地的客观需求已经现实地成为一个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到四川省绵阳市对当前农用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性调查,现提出若干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4.
农村非农化,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农村工业化,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两个概念。原不见经传,而约定俗成,逐渐流行。但是这两个概念却容易做出有损农业的似是而非的解释。下面,从四个方面做一简要分析。 (一)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看 科学的概念是反映客观世界本质属性的。经济学使用的概念应是正确表述和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而农村非农化、农村工业化这两个概念不能确切反映农村经济运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郊区农村在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非农化的产业转换,使农村经济得到综合发展。从1978年到1982年,市郊农业劳力的转移总量约100万人,同期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超过100亿元,大体上每转移一个农业劳力就能多创造产值1万元。这充分说明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能动因素,是农村产业结构演变的必要前提。本文根据最近对上海郊区农村抽样调查,着重就上海郊区农村劳力转移的几种态势作一些阐述和分析,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6.
农村城市化与农民非农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判中原城市群城市化发展中产业非农化、人口与城市化土地非农化等多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与时空演变特征,为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ArcGis空间分析,基于2006—2016年研究时段,评价中原城市群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沟壑协调性。[结果](1)从时序特征看,中原城市群人口、产业和土地非农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总体下降、过程波动的变化趋势,其中2006年、2011年和2016年的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57、053和055,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2)从空间特征看,中原城市群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耦合协调性空间格局经历了由环形到“T”字型再逐渐形成“三点”式的分布特征,空间差异明显。[结论]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应强化城市协同发展,增强引领示范作用; 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优化产业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全面发展是未来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非农化规模越来越大,农用地的减少引发了我国的粮食和生态安全等问题,吃饭与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土地非农化机制。  相似文献   

9.
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博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模拟土地非农化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研究方法:斯坦克尔伯格模型和库诺特竞争模型。研究结果:土地税费政策监管不力和地方政府间的过度竞争是造成土地过度非农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结论: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保护间的关系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税费政策,加强税费监管;二是引导地方政府改变经济发展模式,避免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的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中国的现实背景界定了土地“非农化”、劳动力“非农化”以及土地与劳动力“非农化”协同发展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土地与劳动力“非农化”面临的核心问题,即土地过速“非农化”与劳动力职业“非农化”滞后情况并存,对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几种典型模式如浙江模式、咸嘉模式、南海模式、厦门“金包银”模式和三联模式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耕地非农化中必须保障农民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木 《上海农村经济》1997,(8):13-16,42
农村城市化,必有大片耕地转向非农化。在耕地非农化进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农民,保障农民的正当利益,这是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工农联盟的重大问题。从上海郊区的实践来看,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现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上海郊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农村城市化的步伐显著加快。伴此而来的是大批耕地转为非农用途。1991~1995年的5年间,政府批准的征地和农村集体  相似文献   

12.
吴志冲等同志对上海郊区农户承包地非农化流转提出了新的建议:一是要恪守两项原则——市场经济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原则;二是要建立完善农户承包地使用权非农化流转的市场交易体系;三是要加强土地流转的法制建设,很有操作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农村税费改革旨在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我们国家一切对农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执行“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本从分析农民的相对负担入手,阐述了农民负担重的相对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变现在农村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广泛实行非农化改革。  相似文献   

14.
王海全  龚晓 《农业经济》2005,(12):16-17
工业化、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最重要特征。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处在中期发展阶段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尉增加,而这一般是通过土地农转非,即土地非农化,改变土地使用用途性质来进行的。因此,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也是大量土地农转非的过程。据测算,我国城币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相应减少41万公顷耕地。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基于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公平原则探讨农地非农化配置中的收益分配问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农地非农化配置中,不同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土地收益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现象。研究结论:在农地非农化配置中拟通过村级留地制度、提高建设用地指标最低交易价和税收等方式,实现土地收益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增值收益分配,对其分配合理性进行评价。研究方法:案例分析。研究结果:在土地非农化收益分配中,农民集体及个人所得收益的比例最小,而土地使用者及地方政府分配比例最大。研究结论:当前的城市化进程是由低成本的土地非农化推动的,而这种低成本是以农民集体及个人利益受损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7.
一、当前上海农业正在发生重要的阶段性变化 1.主要农产品正由过去的短缺型向供求平衡、丰年有余、部分农产品开始出现过剩转变。 2.农产品供给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转变,开始重视农产品供应的安全、卫生、优质和方便。 3.农业生产方式正开始由粗放型生产、加工向集约型生产、加工的方向发展。 4.农产品地区自给自足、自求平衡和农产品本地化的小市场状态正在被打破,高度开放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农村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的对策研究周伟车江洪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迅猛。以上海为例,1991—1994年间,上海郊区净减少耕地56.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1.6%,相当于1949—1990年41年间上海建设用地的...  相似文献   

19.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机制探讨杨群义,侍领祥本文从稳定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角度出发,就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机制谈一点浅见。一、承包土地流转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包土地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流转,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有偿性。市场经济下,农村土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