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理论总是随着金融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金融资源论是一种全新的金融观。从金融资源论的视角去观察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者发现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与货币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有关;70年代的滞胀与各国对金融资源的乱砍、滥用有关;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自由化及其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与不注意金融资源的生态环境有关。90年代以来,各种更加务实的金融理论层出不穷,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证实了金融资源论的正确性,但与这些理论一样,金融资源论也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2.
刘刚 《经济研究导刊》2007,108(4):186-188
金融发展理论虽然几经变迁,但由于身处人类历史变革最为迅速的金融全球化时代,因此,它在解释或预言现实经济金融问题时总是令人难以满意的.而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以金融适度与金融效率为核心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则不仅较好地克服上述金融发展理论的缺陷,而且其所倡导的从货币分析到金融分析、从孤立主义到关联主义的分析方法更是金融发展理论的一个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论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的一般影响李健货币供求问题历来是货币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一国货币政策抉择的出发点。在当代的货币信用经济条件下,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货币供求理论的研究亦在不断变化。自70年代形成高潮至今仍方兴未艾的全球大规模全方位的金融创...  相似文献   

4.
论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传统的主流经济学流派对货币金融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于货币的本质与职能、信用、利息、货币政策等各种货币理论方面,金融的发展及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提出的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结构分析才引起广泛的关注。但这种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理论具有很大的片面性。针对变化了的经济金融环境,白钦先教授于1998年提出了以金融资源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这是一种全面的、前瞻性的、新的金融发展观,是在新形势下对金融发展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围绕房地产金融这一金融理论研究的新课题,在对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论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金融理论研究的分析论、还原论的局限性分析,以期为金融理论的研究探索一个新的视角,推进金融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创新,为房地产金融基础理论的研究找到有效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6.
从早期的关于金融功能的相关理论,诸如金融深化论、金融抑制论,直到现代金融效率观以及最适金融结构论,学术界对于金融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新金融效率观给予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更科学地去重新审视融资机制问题,从而为促进金融效率的量化研究和最终金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健全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经济研究》2016,(1):12-27
在货币理论史上,流量分析和存量分析的是非曲直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对相关文献进行重新梳理。由于此问题进一步牵扯到储蓄效应和金融权利结构,因此对于理解中国金融改革的货币逻辑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初步确认,借助以蒋硕杰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的努力,货币流量分析曾经更胜一筹,但因囿于完全市场假设,加之未能直面货币起源双重逻辑的挑战,这一分析最终在理论范式的重建方面无功而返。不过,中国的金融改革为甄别和评判这两种货币分析的利弊优劣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本文的讨论发现,中国的金融改革过程使长期隐藏于货币流量存量内层的金融权利结构得以凸显,从而有可能将货币分析引向重建金融分析制度范式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8.
论推进中国金融现代化--一个基于金融约束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研究和事实都说明我国存在金融约束现象,我国正处于金融约束向金融现代化的转轨时期,而金融约束是个阶段性命题,走向金融现代化是大势所趋。本文基于金融约束与金融现代化的相关理论,认为我国实现金融现代化必然经历一个渐进过渡的过程,提出应该从改革国有银行、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落实配套措施、调整监管体制等方面渐次实现这一过渡,从而推进我国金融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按照从逻辑抽象上升到历史演绎的路径,考察了金融的不稳定性.马克思基于劳动价值范畴对货币信用关系进行了逻辑抽象分析,揭示了货币信用关系内含不稳定基因,使危机由可能性上升为现实性;揭示了构筑于不确定性之上的现代资本主义金融系统在信用衍生机制加持下,使金融不稳定上升为一种系统性风险,危机由现实性转变为必然性;因此,金融不稳定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积累的无政府性.作为资本积累的调节性制度,信用与资本积累之间的互动从时间、空间和竞争等维度逐渐深化,金融不稳定趋于加剧;新自由主义及金融化将金融不稳定催化到极致,并助力金融不稳定向全球扩散.  相似文献   

10.
新金融发展理论的构建与中国效率型金融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军 《财经科学》2006,(7):13-21
金融发展理论的系统比较表明,如果说金融深化论代表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兴起,那么,金融资源论由于赋予了全新的金融效率观,则代表了金融发展理论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循此思路,本文对金融资源论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新金融发展理论的构想,并对中国效率型金融变革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1.
现代金融理论以投资者理性和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应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将证券资产定价转化为风险与收益的均衡关系,实现证券资产的间接定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金融理论受到来自实证检验的挑战并促使行为金融理论的诞生。行为金融理论以心理学对人决策过程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重新审视证券资产定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理论模型。但这些理论模型间缺乏内在一致的分析框架,尚未突破现代金融理论的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2.
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1969)一书的出版开创了研究金融发展问题的先河。1973年,麦金农和肖分别出版了自己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创立。可以说经济发展理论和货币金融理论这时才正式融合在一起。此后,卡普(Kapur,1976)和马西森(Mathieson,1980)认识到麦金农和肖就金融论金融的局限,从发展中国家实际生产企业的资本需求出发,发现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20世纪90年代,由于内生增长理论被引入金融发展理论中,金融发展理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兼论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始终是相互依存的.技术创新为金融创新提供利润空间,金融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从旧有范式的成熟到新范式的爆发、狂热、崩溃和衰退,直至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重新耦合,协同发展.这两股力量间此消彼长的互动关系,主导了技术一经济范式动态演化的过程,演绎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图景.过剩的金融资本在旧有技术的革命性衰减条件下重新冲击各传统部门经济,势必导致流动性泡沫.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技术创新的激励措施和新的制度安排促进实体经济的提振,才能实现金融和经济的复兴.  相似文献   

14.
金融地理学理论视角及中国金融地理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6,26(5):721-725,730
基于对国际文献和中国实际的了解和思考,从金融机构的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过程以及金融机构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金融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理论问题包括地理存在论、金融变化的区域经济影响观点、区域金融系统演化模式、金融地理的路径依赖、金融全球化与地方关系等;在此基础上,从环境对金融地理影响、全球化与区域金融系统、行政格局与金融体系、金融系统与区域发展、金融企业地理5方面提出中国金融地理研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论金融生态系统提出的理论渊源及其假设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频频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我国一系列的金融风险揭示出了各国金融交易主体与其生存的内外环境之间存在严重不协调问题,引发人们开始从仿生学视角研究金融系统与环境系统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笔者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金融生态系统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把金融生态系统理论的演进划分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资源理论、金融协调理论以及金融生态系统理论等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从生态学角度阐述了金融生态系统概念提出的基本假设条件.  相似文献   

16.
行为金融理论的前沿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古典框架下的金融理论或有效市场理论假说存在基本缺陷或无法解释的问题 ,行为金融理论在某些方面对其提出的挑战直接针对新古典微观理论的一些基本理论前提。与新古典金融理论的理性假定不同 ,行为金融理论依赖对各种非理性心理现象的分析 ,其基础是实验心理学近年来发展的一些理论。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从批评到建设的关键一步 ,它已不再是纯粹的批判式理论。另一方面 ,该理论至今缺乏内部一致性和系统性。未来的发展将是逐步将传统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整合为较为统一的理论体系 ,并进一步获得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7.
论市场风险下内外金融政策的协调运作国家外汇管理局连云港分局陶士贵在风险性日益增大的国际金融环境下,对中国金融货币当局而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对内与对外金融政策如何协调运作、如何充分利用国内与国外资金,从而取得最佳组合效应。一、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日益...  相似文献   

18.
简论金融中介学说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金融中介为什么会产生,或说现实中为何需要金融中介?金融中介存在的依据是什么?一直是金融学领域关注的问题。19世纪以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信用中介论”,认为金融中介是“存款人的集中”和“贷款人的集中”;19世纪70年代“信用创造论”的兴起,该理论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如商业银行不仅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而且创造信用,这一观点曾被熊彼特、哈耶克等人用来解释货币经济周期。本拟对金融中介学说的发展轨迹作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实现安徽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的核心作用。以促进安徽经济发展为主线,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未来安徽金融改革及发展的基本方向;从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全面、系统、综合地研究安徽省金融结构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袁辉 《经济学家》2021,(12):52-61
后凯恩斯主义从反向因果关系和金融创新两个维度诠释了货币内生的机理和过程,但却由于把关注焦点集中于传统商业银行而受到Palley的批评,后者提出用内生金融概念取代内生货币以涵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创造.尽管非银行金融机构创造的负债可以代替货币执行交易媒介的职能,然而其流动性终究是虚拟的,离不开商业银行"真正"流动性的参与和支持.现实生活中,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整个金融体系在带来远大于内生货币理论描述的金融弹性的同时,也导致更大的金融不稳定性.后凯恩斯主义从内生货币到内生金融理论的发展,丰富了我们对货币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为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