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耕地保护与政策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耕地保护本质和内涵,提出对耕地保护本质全面认识,通过考察我国不同阶段的耕地保护政策,从耕地保护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相关体制与机制视角,对耕地保护政策进行了深刻思考,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几点有助于耕地保护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内涵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厘清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内涵并明确实现路径,为丰富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耕地保护与治理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法、推理法等。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存在空间适宜性差、作土垂直关系紊乱、生产生态功能失衡等问题。(2)聚焦耕地保护新要求,中国耕地保护生态治理核心内涵包括"耕地空间适宜性、作土垂直关系匹配性、耕地生产生态功能协调性"等三个方面。(3)实现路径包括科学技术领域突破、部门形成合力、政策对接融合转型、区域之间协同共进等。(4)保护与治理工具包括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提升耕地空间适宜性;调整粮食生产布局、确定合理复种指数等强化作土垂直关系的匹配性;对耕地生产空间进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和灌溉投入强度,优化耕地功能的协调性;建立耕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实现三性协同。研究结论:中国耕地保护从单独侧重数量、质量保护进入到保护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新阶段,要建立起源头控制、过程监管和末端治理的全流程治理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分析   总被引:79,自引:0,他引:79  
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完善的耕地保护政策对于耕地保护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分析我国现行耕地保护政策体系、耕地面积变化及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我国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的多元回归模型,并据此分析了1984~1999年期间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运行效果。分析发现:1986年以来的耕地保护政策实施保护了相当于1999年耕地面积0.87%的耕地数量(112.85万ha);1997年以来的耕地保护政策实施保护了相当于1999年耕地面积0.76%的耕地数量(98.47万ha)。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的现行耕地保护政策还不够完善,而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难度较大。就此问题,从整体完善耕地保护政策的角度,探讨进一步增强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耕地保护与耕地占补平衡均衡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在耕地保护与耕地占补平衡方面存在的耕地动态平衡压力过大、耕地保护政策落实困难等问题,指出现阶段我国应在耕地内涵挖潜方面做文章,并提出了严格规范垦荒行为、推行内涵式挖潜的土地利用方式、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易地占卜平衡等耕地保护与耕地占补平衡均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浅论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中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是目前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主要手段。本文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问题以及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关系,认为耕地保护必须在完善农地权利体系基础上,走“质量、数量并重“的道路,尽快将保护耕地的重点从行政区为导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向基本农田为导向的“优质耕地、优质保护“转移。  相似文献   

6.
效率与公平     
除了健康外,收入多少大概是每个人最关心的事情。那么什么因素影响个人收入多寡呢?不外乎以下几个因素:从事的行业、受教育的程度、个人的能力和机遇等。一般来讲,只有付出才能得到回报,任何人的收入多少总  相似文献   

7.
文章回顾了2012—2022年我国发布的耕地保护政策,采取政策量化分析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耕地数量变化、耕地质量建设和生态保护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近十年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不断完善和细化,但政策手段使用并不均衡;全国耕地数量趋稳并逐步回升,但也面临耕地总体质量不高、耕地生态建设和治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下一阶段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时,应科学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手段,充分发挥各政策手段的优势,特别是针对耕地质量建设和生态保护等问题,进一步从经济运行层面探讨经济手段的使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同时还要关注耕地涉及的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耕地阈值、不同主体的需求问题,并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和制度需求者的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8.
耕地保护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尤为重要。为此,在分析耕地现状、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从制度上严加耕地的保护、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保护耕地的企业与个人、从措施上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 的实现与耕地保护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9.
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显示,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与投资和经济发展(GDP)有明显的相关性.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给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带来压力.耕地保护事关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事关亿万百姓的幸福指数;事关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当前耕地保护存在多头管理、体制不健全、登记制度分散且不规范.要在本世纪中期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必须通过转变耕地配置和利用方式来根本转变发展方式,就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耕地制度和耕地管理体系,创新耕地资源利用战略,通过健全耕地保护的法律体系、建立耕地保护新机制、实施管经分离的耕地管理模式等有效的体制、政策来保障这一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与对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1996~2003年全国净减耕地数量为670.4万hm^2,年均净减少95.77万hm^2。为此,应探讨耕地保护的调控模式和机制,确定耕地数量保护和耕地质量改善目标以及耕地生态建设目标;并对不同时期的目标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各地方、各层次主体的实际行动目标。通过重建耕地价格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耕地保护机制。基本农田作为耕地的精华,是耕地保护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为此,要特殊保护一级基本农田,要改进基本农田损失补偿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保护的技术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1.
区域土地利用的效率与公平及其政府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国家实行最严厉的土地管理制度,规划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成为稀缺资源,为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国家提出了主体功能分区的概念,这也对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和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分配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区域土地利用高效率配置模式,以及对限制发展地区补偿的途径,并从财政转移、政绩考核、空间引导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收购储备价格内涵浅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分析当前我国在土地收购储备实施过程中土地收购价格确定现状入手熏并参照有关国家及地区的情况和经验熏分析了土地收购价格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国外农用地保护对北京市耕地保护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借鉴国外农用地保护先进经验,总结国内农地保护发展特点和趋势,为北京市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论:当前农地保护已趋于"多目标",因此,应重新审视耕地价值,构建北京市以"保持粮食生产能力为基础的、发挥耕地生态价值"的耕地保护目标;充分考虑耕地质量、区位、环境功能差异,严格保护不能转用的特殊耕地资源;注重耕地保护与利用、利益协调问题,提高社会参与度,建立系统的耕地保护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14.
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的测度与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从执行力角度出发,基于PSR模型定量评价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及其区域差异,为提高耕地保护绩效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协调度函数。研究结果: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可用耕地保护PSR系统协调度来表征;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的区域差异明显,执行力最高为黑龙江,其水平为1.7799,最低为海南,其水平为1.5518,平均水平为1.6291。研究结论: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与区域经济规模扩展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差异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耕地保护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的差异性,把土地利用分区和土地利用收益分配结合起来,并通过建立区域间的利益补偿机制,矫正耕地保护政策执行较好区域的外部经济损失问题。  相似文献   

15.
始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征地制度,为我国工业化初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是,也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制度所表现出的制度非均衡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表现尤为明显,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征地补偿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和福利的角度出发,用公平和效率构造拉弗曲线,来说明征地制度制度变迁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厘清可持续集约化概念内涵和研究态势,梳理国际经验并研判对中国耕地保护的启示。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和例证法。研究结果:(1)可持续集约化是协调粮食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矛盾、因地制宜优化耕地利用、提升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途径;(2)可持续集约化符合SDGs,与中国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耕地保护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契合;(3)国际可持续集约化研究丰富,实践广泛,可为中国耕地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研究结论:可持续集约化理念内涵及其国际经验为中国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格局提供了重要启示,在保证数量充足和质量优良的基础上,构建"用养结合"的动态平衡体系,创新耕地利用与农业经营模式,加强耕地养护和生态养育,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地保护政策的理性反思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净收益最大为基础的土地资源利用私人最优决策与社会最优决策的不相一致是中国政府实施积极的农地保护政策的经济诱因,但是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用途管制、农地征用管制为主要内容的农地保护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其原因就在于农地保护政策目标出现偏差及农地保护政策执行具有不完全性.要切实实现土地资源的社会最优配置,就必须在理顺国家经济关系的同时,采取诸如修正农地保护政策目标、完善农地保护政策执行合约、强化农地保护政策执行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耕地生态管护政策文本,探讨其政策工具的类型及影响领域,为耕地生态管护政策的优化提供支持。研究方法: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法,构建基于政策工具和影响领域的分析框架,通过编码统计,分析中国耕地生态管护相关政策。研究结果:(1)2014年以来,耕地生态管护相关政策数量集中式增长,但政策类别和等级结构并不合理;(2)能力建设工具及象征和劝诫工具运用过多,激励工具、权威工具和系统变革工具需要加强;(3)社会和环境领域的政策工具数量远低于经济领域,亟待加强供给和调整优化。研究结论:耕地生态管护政策应在增加数量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政策类别、等级、工具和影响领域的优化,以提高政策质量。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分析美国为保护湿地而创设的湿地交易补偿制度,为中国湿地保护具体制度设计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美国湿地保护交易制度是为缓解湿地流失而设立,由开发者购买替代湿地实现对开发活动带来的湿地生态损害的补偿,交易制度刺激了替代湿地的营建,保持了美国湿地数量动态的平衡。研究结论:中国可借鉴美国经验实施对湿地的生态补偿;交易手段在中国湿地保护中有发展的空间;湿地交易可以实现对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中国湿地保护从长远看应该是政府和市场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