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汉语言发音的基础之上,结合众多演唱技巧所形成的演唱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它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神形兼备、唱表结合的风格和技巧,使得民族声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分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将其运用到审美教育,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韩莹  赵秀彦 《理论观察》2014,(9):137-138
民族声乐作品在旋律的创作与表现上有着丰富的声音形态,从基本的音调、节拍到主旋律的进行,都有着各自独立的创作手法与技巧。为了将声乐表达的内容与人物的形象塑造相适应,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与音乐旋律创作中,形成了民族声乐作品中旋律美的各种形态和艺术特点,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民族声乐题材的旋律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不同声乐形态的声音特色与审美要求。本文从民族声乐作品的旋律特点入手,分析其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抒情性、节奏性、叙述性与戏剧性五种艺术特征,分析了民族声乐旋律美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3.
舞台效果是舞台美术的重要艺术元素.从美学的高度来研究舞台效果的审美特征,对于舞台效果乃至整个舞台美术美学品位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多元性、时代性、创新性为三大理论视角,对舞台效果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概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蓝观覃 《魅力中国》2014,(17):72-72
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歌唱教学中.对其审美思维的培养是我国声乐演唱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思维、人文底蕴精神及艺术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声乐歌唱的教学中,其审美思维的培养是教师、学生、音乐三方面相互认知、有机融合的过程。是教师对声乐演唱教学文本、学生对声乐演唱审美实践之间相互碰撞、彼此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付晓婷 《魅力中国》2013,(17):101-101
本文分为四个论点。勤奋学习是声乐的基石、声乐艺术和情感想象、气息正确运用、艺术魅力和审美。  相似文献   

6.
曲波 《魅力中国》2013,(32):380-381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现代声乐文化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吸纳国外的音乐文化经验而发展成为新兴的音乐文化。探讨我国现代声乐艺术中的时代风格,对我国音乐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音乐艺术时代风格概念的阐述出发,探讨了我国现代声乐艺术中的时代风格以及中国现代声乐艺术的审美理想。文章旨在为人们正确的分析我国现代音乐艺术的时代风格,为相关人士更深入的了解我国现代声乐的时代风格做参考。  相似文献   

7.
杨常梅 《魅力中国》2014,(9):192-192
声乐教学和其他艺术门类的教学一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任。声乐教学是美育的一部分,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教师应根据声乐教学的规律,把审美教育融入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声乐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的能力和提高审美标准,使美育在声乐教学中渗透。  相似文献   

8.
研究心理学与声乐艺术的关系,科学定位声乐艺术表演心理,是声乐艺术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声乐教学及艺术实践中,学生的内心活动、心理状态、心理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等,都可统称为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声乐实践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生良好的心理是发挥最佳演唱水平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9.
王秀丽 《魅力中国》2011,(17):249-249
戏歌,顾名思义,是带戏味的歌,是戏曲唱腔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与歌曲的旋律、结构方式和唱法的有机结合。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戏歌唱法”正是在传统戏曲、民族民间等唱法中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前提下,谱写自己灿烂的历史。它有民族唱法的亲切自然,也有戏曲的韵味,“戏歌唱法”通过“字、声、情、神、韵”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反映出了中国民族声钞戏曲艺术相结合后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戏歌的表现形式以及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韵味之美、字正之美、腔圆之美,来阐述民族声乐中“戏歌唱法”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刘红雨 《魅力中国》2010,(31):169-170
本文以声乐艺术的审美活动规律为出发点,分析了在歌唱活动中技巧与情感的辩证统一关系,旨在最终形成“情”与“技”在声乐审美艺术活动中的和谐统一,达到完美表现歌唱艺术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声乐演唱在舞台上不仅要歌唱,又要进行"神形兼备"的舞台表演艺术.优秀的演唱是演和唱自然的融合,因此歌唱技术和歌唱表演是相辅相成的,共存一体的.歌曲演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活跃于舞台上,而舞台不仅具有听觉艺术的审美要求,还需要视觉艺术的审美要求.声乐表演的最终形式,是演唱者以美好的歌声与"神形兼备"的舞台表演艺术相结合,能使歌声更加传神,使表演更加形象化.  相似文献   

12.
魏馨德 《发展》2011,(2):110-112
本文就儒道音乐文化思想与国人声乐艺术方面的关系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阐释,并论述了儒道音乐文化思想使得国人对声乐艺术的审美通感能力发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陈静 《魅力中国》2013,(19):135-135
随着人们艺术审美水平的提高,对声乐艺术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分别论证了在声乐艺术中情感表达和声乐技巧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决定了情感表达和声乐技巧必定要在声乐艺术中有机结合,本文最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蒋诏宇 《魅力中国》2013,(26):18-18
从美学的角度,探讨声乐艺术,能够促进声乐艺术的发展。声乐艺术与声乐美学的结合是艺术表演者一直追求的东西。本文从声乐美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了声乐蔓学对声乐艺术的作用.为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书法艺术是中国所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以民族性、多样性、创新性为三大理论视角,对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了综合观照.对于提升书法艺术的总体水准与品位,可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相似文献   

16.
声乐艺术民族化是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命题。应从民族化的必要性、民族化的可行性、民族化的具体性这三个方面,对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命题,进行理论论述与实践考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明确、深入的阐述,使其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交叉教学形式不再单一化.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对视觉艺术产生的审美愉悦,音乐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及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18.
诗性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保持其审美本质的一个外在表现.现代艺术则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性质,使其审美发生了重大转变.文章试图从几个方面剖析现代艺术的诗性缺失的表现来分析现代审美的特点,以更好地理解现代艺术.  相似文献   

19.
论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乐等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学生愉快地高效地学习的教学技能和技巧.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四大特征,是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体现了人们对教学的一种高层次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尹楠 《黑河学刊》2011,(1):126-127
声乐反映客观现实生活,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艺术是以听觉的形式和意象再现生活情景,人们通过视觉表演和听觉来体会声乐中所表现的真实生活。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作品内容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以后文学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