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卫民 《财贸研究》2010,21(1):8-16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理解,主体收入分配格局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一直为中国学者所关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测算方法,众多的测算结果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政策建议截然不同。实际上,依据国民收入分配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可以测算出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1978—2006年完整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表明: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可支配收入份额总体上是下降的,但自1995年以来逐步增长;企业可支配收入份额自1983年以来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份额在改革开放初期快速增长,但自1984年之后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测算了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发现农村居民收入份额大幅下降是近年来我国居民部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结合同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产业分布等数据,通过VAR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变迁均是居民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转移的短期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基于诱发创新理论检验了要素价格变动对技术创新效率偏向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要素相对价格变动产生了技术创新效率偏向。在生产要素互补条件下,技术创新效率偏向资本要素时,劳动收入份额趋于下降;技术创新效率偏向劳动要素时,劳动收入份额趋于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1978-2017年总体技术效率处于劳动增进型演化路径,但1978-2004年期间存在技术创新偏向资本效率阶段,这解释了劳动收入份额转折的现象,同时也验证了要素价格诱发创新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一个理论模型表明:当资本—劳动呈替代关系时,资本的深化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利用2001—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资本深化显著降低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而FDI总体而言对劳动收入份额有一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吴敬琏 《商界》2010,(12):22-22
资本和资源所有者收入份额不断提高,而劳动者的收入份额却在不断降低。前者储蓄倾向高而消费倾向低,后者却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6.
王燕  陈欢 《财贸研究》2015,(1):98-105
以技术进步偏向影响要素收入份额为主线,在原有厂商理论基础上考虑政府税收因素,将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率分解为乘数效应、资本深化速度、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税收的变化率,并选取1990—2011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资本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正向拉动作用,但乘数效应减弱了这一作用;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和生产税率的提高,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产生负向作用。其中,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理论上研究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并结合中国工业行业1995-2009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行业劳动力收入份额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这种负向效应在资本密集度越高的行业越显著。另外,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国有企业改革也是劳动力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而在总量贸易方面,企业出口可以显著提高劳动力收入份额。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197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对外贸易对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外贸易使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并且,出口和进口贸易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均起抑制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的出口贸易模式背离了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口产品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另一方面,以资本密集型中间产品进口为主的加工贸易加剧了中国的结构性失业。同时,中国的劳动和资本要素呈互补关系,因此,提高资本密集度、鼓励创新、促进生产技术进步对提高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1978年至2010年城乡收入比数据,利用excel趋势线功能,得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通过模型对未来六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进行预测,数据显示如果保持现今政策不变,我国城乡收入比将上升,未来将保持3.33以上,最终结论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部分,但上升幅度与之前年份相比降低。  相似文献   

10.
《商》2015,(33)
在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由1995年的约51.4%下降到了2012年的约45.6%,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由1995年的约35.7%上升到了2012年的约42.8%。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中,要素收入分配的不公可能是一个主要方面。从理论上来讲,要素的边际产值是要素收入分配的依据,技术进步可以同时提高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生产率,从而也应该相应的提高两种要素的收入,但是如果这种要素收入的分配没有按照各自的实际贡献进行,则会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公。本文将对这一造成收入差距的可能原因进行相应分析,并提出改变这种局面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发挥资本市场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基于2014年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构造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上市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显著促进了上市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从影响机制来看,资本市场开放主要通过融资效应、收入效应以及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效应三个渠道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重要作用。拓展性分析发现,在中西部地区企业、非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信息透明度较高企业和内部监管较强的企业中,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效应更为强烈。而且,资本市场开放主要提升了职工劳动收入份额,对高管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效应并不明显。本研究有利于理清资本市场开放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也为我国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从供给的视角实证分析了劳动、资本特别是服务贸易对澳门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从1998年2季度至2010年2季度的季度平均值来看,资本和劳动投入对澳门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为12%和9%,贡献率较低,而服务贸易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75%,贡献率较高。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澳门必须调整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和过度依赖服务贸易的增长模式,实现产业结构适度多元化,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出口扩展型总量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从供给的视角实证分析了劳动、资本特别是服务贸易对澳门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从1998年2季度至2010年2季度的季度平均值来看,资本和劳动投入对澳门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为12%和9%,贡献率较低,而服务贸易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75%,贡献率较高。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澳门必须调整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和过度依赖服务贸易的增长模式,实现产业结构适度多元化,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陈共  范一飞 《财贸经济》1992,(10):28-32
一、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是客观事实所谓收入分配向某一主体倾斜,是指在一个较长时期中,该主体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收入增量及全部所得份额增长相对较快,超过其他主体。根据我们测算,1978—1990年间,国民收入中个人最终所得平均每年增长16.2%,高出同期国民收入递增速度2.2个百分点,而同期国家所得年均增长7.5%。在1990年比1978年增加的11419亿元国民收入中,国家所得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有效税率的角度出发定义税收结构,以分税制改革为节点,测度吉林省1994—2021年的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和消费支出有效税率数值,分析其变动趋势和省域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模型,对吉林省有效税率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吉林省资本收入有效税率偏低,尚达不到提升经济增长的作用;劳动收入税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劳动收入有效税率有促进经济和投资增长的正向作用;消费支出有效税率具有扭曲性,对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地方政府应转变观念,开放思想招商引资,促进资本收入税的增收;第二,为劳动力减税降负,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留住优质人才;第三,释放税制改革红利,迎合时代需求,增强社会主体的消费意愿。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替代弹性不变的生产函数,分析了我国1995-2005年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原因:资本和劳动替代弹性小于1,劳动增进型技术是资本偏向的,对劳动收入份额有负向影响;资本增进型技术是劳动偏向的,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正向影响,但1995年以来资本增进型技术是逐渐下降的。人均资本的增加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劳动和资本增进型技术以及人均资本共同作用产生了我们观察到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在劳动和资本增进型技术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所产生的影响中,劳动增进型技术解释了其中的64%,占主导作用,资本增进型技术的下降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作用次之。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从1978年至2000年,农民人平纯收入年均增长7.43%。但农民收入增幅却呈现出阶段性递减趋势,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至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7%,为收入快速增长阶段;第二阶段,1985至1988年为4.9%,1989至1991年治理整顿期间为1.9%,为收入增长缓慢阶段;第三阶段,1992至1996年为  相似文献   

18.
"营改增"作为中国税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其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尚有待研究.本文首先通过一个理论框架揭示了"营改增"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经济逻辑,即"营改增"使企业购进固定资产可以进项抵扣,降低了资本要素相对价格,由于服务业的资本和劳动互补,这将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其次采用2009-2015年中国服务业上市公司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营改增"使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提高了5.96%,并且在实施后第2年的影响最大.异质性分析表明,"营改增"显著提升了非国有、劳动密集型和出口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营改增"提高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由于服务业中资本和劳动互补,这将提高劳动需求,进而提高平均工资率,最终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引起的全球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其中资本所有者相对于劳动要素供给者获益更多已成既定共识,但关于劳动收入内部结构演变及其原因的研究却显得相对不足。本文试图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如何影响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的收入份额变化。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降低了中等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的收入份额,提高了高技能劳动者的收入份额。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全球价值链的嵌入具有更明显的"高技能偏向",即全球价值链嵌入更能够提高高技能劳动者的收入份额。全球价值链嵌入使得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极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目前总体虽没有出现明显的"极化"现象,但已经有微弱的"极化"趋势显现。本文的研究发现为理解"逆全球化发生在发达国家,拥护全球化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孙骅 《商场现代化》2006,2(21):300-301
从1978年开始,我国经济改革迄今已走过20多年的探索历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步入小康,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物质生活状况大大改善。1978年至200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8472元,农村居民纯收入从133元增加到2622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