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货币存量偏高的复杂意义与化解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叫M2,即广义货币供应量指标。最近市场广泛关注我国的M2存量超过美国,并对货币超发问题有所争论,认为通胀或者资产价格膨胀无可避免。这些论点虽有道理,但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的高货币存量问题,还值得一议。  相似文献   

2.
M2/GDP指标近年来节节攀升引发了各界对我国是否存在“货币超发”的激烈讨论。本文在指出指标M2/GDP缺陷的基础上,采用△M2/△GDP指标,并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我国货币供给M2的增速与我国物价指数CPI涨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的货币供给与实体经济两者处于比较适度的平衡增长状态,并未出现明显的货币超发迹象;脉冲响应测试显示,近年来我国物价涨幅对货币供给的冲击呈现出敏感性逐年提高的现象,给通过货币供给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3.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会对货币流动性带来影响.实证结论显示:损失类贷款对货币供应量M1和M2产生影响,可疑类贷款对货币供应量M2产生影响.对于损失类贷款和可疑类贷款的标准差新息,货币供应量M2的响应是不一样的,对于损失类贷款的标准差新息,货币供应量M1的响应也是不一样的.同时,损失类贷款和可疑类贷款对货币供应量M2和M1影响的贡献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杨丹 《金融纵横》2009,(7):8-10
本文运用1990-2008年的数据资料,对我国长期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我国M1,M2与GDP,利率水平和货币化程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货币供应量的高收入弹性、低利率弹性和高货币化弹性说明我国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正确的,且以M1作为中介指标比M2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一月金融     
《金融与市场》2011,(12):80-80
央行说明广义货币供应量(M2)数据1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有关方面负责人就广义货币供应量(M2)数据相关情况进行了说明。该负责人表示,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总和。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M2/GDP指标适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M2/GDP指标的国际比较发现:第一,M2/GDP并非判断一国是否“货币超发”的准确指标.经济货币化进程的推进、金融结构的变迁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都是影响M2/GDP指标的因素.第二,中央银行无法很好地控制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从而无法很好地控制最终的货币供应量;同时,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金融脱媒,也进一步加剧了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性.第三,有关我国M2增速合理区间的经验公式已逐渐失效,需要进行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7.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货币控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水平除个别特殊年份以外,都比较低,还有一些年份出现了负增长,1953-1978年M2平均增长率只有9.7%,M1只有8.6%,M0为7%。改革开放之后便开始了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的历程:1979-1988年是第一个高增长时期,十年中M2平均增长25.9%,M1平均增长21.1%,M0平均增长25.9%,1988年之后,货币供应量出现了一个明显特征,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显然都继续保持了高增长;但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虽然都继续保持了高增长,但M2的增幅显然更高,从而使M1与M2差距拉大;1978年时,M1与M2余额相差无几,到1988时,M1相当于M2的三分之二,到1998年时则下降到只有37%,M2大幅增加,说明我国经济中准货币成份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8.
胡艳妮 《金融博览》2009,(16):15-17
今年上半年,货币供应增速再超预期,M1和M2纷纷创下近几年新高。据央行最新数据统计,上半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89万亿元,同比增长28.46%,增幅比上年末高10.6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9.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79%,增幅比上年末高15.73个百分点。与一季度相比,M1与M2增速剪刀差有所回落,表明资金持续正流向实体经济,经济活跃度增加。  相似文献   

9.
一般来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常作为中间目标的选项。中国“于1996年起正式确定M1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0和M2为观测目标”(夏斌 廖强,2001)。一、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无效性  由于中国近年来呈现出经济增长率、价格总水平走势与货币供应量增长情况不一致的现象,人们开始关注货币供应量是否适宜充当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这一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主要论据是:第一,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差。夏斌、廖强认为(2001),“从1996年我国正式确定M1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0和M2为观测目标开始,货…  相似文献   

10.
王自力 《中国金融》2003,(16):22-23
统计显示,今年1~7月,我国货币供应量屡创新高,截至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0.62万亿元,同比增长20.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7.62万亿元,同比增长20%。目前M2增幅已高于上年同期GDP和居民消费物价增长幅度之和11.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更是增速  相似文献   

11.
从我国金融改革的走向看,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要逐步转向货币供应量控制,所谓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国家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共同运作最终向市场提供货币的数量。以流动性为标准,我国货币供应量现在一般划分为M_0、M_1、M_2三个层次。目前在我国,如果不特别指明,货币供应量一般是指M2。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货币需求理论视角对货币超发论调进行了理论辨析和实证检验。本文认为,就狭义货币M1而言,总体不存在超发;但是就广义货币M2而言,2009年之后货币存量出现持续超过货币需求且至今未见明显收敛迹象的情形。通过引入房产交易变量,有关实证检验模型证明未被实体经济吸收的货币主要进入了房产交易领域。如果假定住房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在几年前已经基本完成,那么2009年之后的货币存量持续超过实体经济货币需求的状况,反映了大量货币供给进入了以房产交易为代表的金融交易领域。  相似文献   

13.
股票市场波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检验表明:股票市场价格对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有影响,但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对M2的影响最大,对M1的影响次之,而对M0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4.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1986年以来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数据,运用图示法和模型检验,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相关性、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中,M2与CPI存在较强相关性;在各时间阶段中,1997-2008年M2与CPI的相关性较1986-1996年强;CPI与M2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文章进一步对检验结果进行了阐释,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丽 《西南金融》2012,(5):35-39
本文基于现代货币数量理论,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货币供应量M0、M1和M2与物价及产出水平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论表明,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1优于M2及M0,但总体而言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不强,其原因是M1、M2的可控性、可测性及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在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6.
我国股票市场历经20多年发展取得卓越成就,在发展历程中长期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尤其是货币政策,对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采用我国股票市场2003年1月2013年6月的月度数据,构建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研究了货币政策对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M0、M1、M2对股票市场非流动性具有负向冲击,利率R对股票市场非流动性具有正向冲击;货币供应量M2的冲击力度最大,M0最小;货币供应量M1的影响周期最长,M0最短。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我国1992年第1季度~2006年第3季度的数据,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Wald系数检验和HP滤波分析,检验了货币供应量(M2)争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协整关系.研究发现:M2和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且M2与GDP之间的关系显著正相关.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短期调控效果不明显,我国货币供应量具有明显的内生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用1995~2015年的年度数据,综合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货币供应量M0、M1、M2与通货膨胀(CPI)的关系进行分析,分别从长期和短期视角得到我国各种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经济发展下通货膨胀之间对应的关联。因此必须增强对货币供应量的短期监控以及长期货币供应量的关注,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股票价格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并进一步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其验证。结果显示,在月度数据的层面上,货币供应量M1与代表我国股票价格指数的上证指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货币供给量M1可以引起上证指数变化;同时,也反映出我国股票市场缺乏机构投资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13年3月末,我国M2突破100万亿大关,与GDP之比接近190%,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其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我国货币已严重超发,潜在的通胀风险明显加大"。但在具体的论证中,"货币超发说"并没有给出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化的主观陈述,诸多观点似是而非却又颇具煽动力,容易误导公众和舆论。本文针对"货币超发说"的几个典型论点,依据货币供求理论,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经验事实,一一进行了反驳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实际的货币超发程度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