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丽丽 《魅力中国》2010,(29):256-256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东传,古印度的犍陀罗艺术逐渐在中国的西域传播开来。这一印度佛教文化与古希腊及地中海古典文化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人类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在古西域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壁画中,仍然可以发现不少受到犍陀罗艺术影响的汉地佛教艺术遗迹。  相似文献   

2.
张敬全 《西部大开发》2010,(5):78-78,80
净土信仰始于印度大乘佛教时期,约在公元一世纪印度大乘佛教兴起时,贵霜王朝的犍陀罗地区就流行过净土信仰的经典。佛教传入西域后,净土思想随之传入并且在西域获得较大发展。东汉时净土信仰的经典经西域传入中原并取得空前发展。本文以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二者的兴衰为主线,分析了西域净土信仰向中原净土宗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救赎观"是基督教神学体系中的核心思想。其中包括的原罪说显然来自犹太教;而神为了拯救信徒而复生、赎罪献祭等思想则受到了东方神秘主义的影响。同时,由于处于泛希腊文化的背景下,基督教又充分利用了希腊罗马哲学的纽带作用,加上信徒保罗的改造,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信仰———救赎观。  相似文献   

4.
千百年来,罗马对于西方人来说一直是个震撼人心的名字,西方古典文化起源于希腊,而发扬光大于罗马,如果说希腊人是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话,罗马人就是军事家、政治家、法学家和工程师,独特的民族精神成就了罗马独特的建筑艺术,罗马人不但创建了古代世界最完备的古奥家机构,建立起完善的军事组织和政治制度,而且把古代建筑艺术发展到空前完善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希腊化一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是一个由作家、文艺批评家唱主角,以诗人修养、艺术创造、修辞学、审美心理为探讨对象的全新时代。由于研究主体、倾向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希腊化一罗马美学思想与希腊美学思想的不同风貌.即以世界本体及秩序为认识目标的希腊哲学美学偏重客体,而希腊化一罗马时代的文艺关学则偏重主体。从该时期美学范畴的流变趋向上看,客观审美范畴的内转与主观审美范畴的深化成为该历史阶段人本主义美学发展的活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希腊罗马神话是古希腊和罗马人智慧的结晶,当今许多英语的词汇和语言就是希腊罗马故事的衍生,同时从古到今许多文学作家利用希腊罗马故事进行文学创作,已经成为了当今英语文学作品内容的重要组成.本文首先通过对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的概述,然后分析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和对英语文学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英语语言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忠林 《理论观察》2013,(12):52-53
药师佛造像在佛教造像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普遍受到欢迎,上至皇家贵族,下至百姓僧侣,都喜欢参与其中.药师佛造像不仅对药师信仰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造像本身的特质与演变也折射出佛教艺术的丰富内涵及中国文化的圆融历程.  相似文献   

8.
橄榄 《走向世界》2009,(10):60-65
外国人来到伦敦,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Huseum)是一个必看的地方.这座始建于1753年的罗马式建筑雄伟壮观,与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比肩并立为世界三大博物馆.当你走进大英博物馆,顿觉进入了一座世界历史文化的长廊.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以及东方艺术文物馆等等,100多个陈列室曲里拐弯,没有三五天工夫,根本不可能看完.  相似文献   

9.
邓氏事 《魅力中国》2014,(22):69-71
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2650年余了,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雙重文化互相摄入,它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范畴。但佛教是来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国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国习俗的影响,有些是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的信仰,批评佛教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佛教本身,信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认识佛教。  相似文献   

10.
在艺术之林中,中国戏曲与希腊的悲剧、喜剧,印度的梵剧并列,是被世界公认的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中国戏曲形成于12世纪,虽晚于希腊戏剧和梵剧,但希腊的悲剧、喜剧早已从舞台上敛迹销声,在印度,梵剧虽还不时有演出活动,但与往昔的繁盛不可同日而语。惟有中国的戏曲至今仍充满生机,繁花似锦,叶茂根深。  相似文献   

11.
刘丽娜 《魅力中国》2010,(23):326-327
“人间佛教”是太虚大师倡导的佛教在现当代社会发展的一条崭新的线路,它立足于现实的人、人类社会、人类生活的改善及进步。《楞伽经》是禅宗的根本经典,其中的如来藏、宗说并重以及佛陀不舍众生的思想,都彰显出浓厚的“人间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12.
马玉飞 《东北之窗》2012,(22):122-125
佛教东来之初,便与中国的泰山文化发生联系。这缘于泰山信仰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诸多古印度僧人远涉关山在东岳泰山留驻。与此同时。也有泰山大德舍广命海。远诣西天,求学问道,在天竺传下其取经声名,从而使泰山在中印佛教交流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仫佬族的宗教民俗是仫佬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依饭祭祀宗教习俗、梅山道、佛教及其他多神信仰。这些宗教习俗具有很长的历史传统,流传至今,它对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应该引导其适应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4.
李平 《走向世界》2003,(4):68-71
汉传佛教的宏远 佛教是佛陀的言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若按佛历计,距今已有2547年。 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中国佛教由于传入时间、路线、民族等因缘不同,就构成了“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教派俱全这一独特格局。  相似文献   

15.
慧眼识佛     
李俊豪 《沪港经济》2014,(11):90-95
正在中国、甚至亚洲古代雕塑艺术品中,佛像雕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数千年来,佛教艺术源远流长。跨越时间传承至今的佛陀罗汉,以及大彻大悟的圣者们的造像,其眉目间流露的淡然与睿智,静静地俯瞰着千年后的芸芸众生。时至今日,在收藏佛像的过程中,这些精美的艺术品依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丝朝圣路上的禅意。藏佛热古来有之公元前五世纪,印度北部的释迦族王子——乔达牟?悉达多也就是后世的世尊释迦摩尼,从小过着奢华优渥的生活,当他第一次直面疾病与死亡的时候,甚为震惊,并为此  相似文献   

16.
嘛呢石,泛指刻有嘛呢字样或神佛形象的石块,是广泛存在于西藏民间的一种祭祀神佛的圣物。嘛呢是藏密经咒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简称。藏族人为表示对宗教的信仰,年复一年地请石匠将石块、卵石制作成嘛呢石堆在山口、路口、村口或山顶,再插上一些木棒,牵上绳子,绳子上挂写着咒文的布条,让风吹得“啪、啪”响,这叫做“风马”,俗称嘛呢旗。据说那些巨大的方形、圆形的嘛呢堆代表他们心中的“战神”。嘛呢石堆源于西藏苯教的灵石崇拜。随着佛教在西藏的流传,信仰与崇拜神佛形象的具象化,“灵石崇拜”逐渐转化为佛教经咒和佛陀神祇偶像崇拜。  相似文献   

17.
上一篇,我们说了如何灭掉心头怒火。这一篇,我们来谈谈出离心。最近,有弟子问我,什么是出离心。在佛教里,出离有很多种含义和解释,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离理解为远离人世,就像佛陀曾经做过的那样。不过这种解释容易把尚未准备好的人吓跑,佛陀并不打算剃光每个追随者的脑袋。  相似文献   

18.
泉畔有梵音     
郑连根 《走向世界》2009,(21):29-31
对古代中国而言,佛教是彻底的异域文化.佛教能传入中国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属奇迹.须知,佛教诞生于印度,在印度与中国本土之间,隔着"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在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要穿越这条高耸的山脉实在是太困难了.可是,佛教竟然穿越了"世界屋脊",奇迹般地来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佛教与中国文化及政治互为影响,南北朝时期战事不断,北魏的统治阶级对佛教的信仰及利用,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文成帝复法直接促使云冈石窟的开凿.通过对云冈石窟开凿早、中、晚期的佛像雕塑艺术风格演变分析,认为云冈石窟不仅反映出中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高度智慧,更鲜明地体现出佛教东传过程中,北魏前期的政治及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20.
鲁焕清 《宁波通讯》2012,(16):71-71
(十四)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而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消逝的钟声》P182)鲁:来自天堂的声音,让哭闹的孩子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这是什么?这是音乐的力量?还是神的力量?可以看出,史铁生的骨子里浸润着一种信仰的力量。面对虚无的佛陀,史铁生不但没有参禅的顿悟,反而徒生对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