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西部(上)》2009,(10):55-58
杨凌,全国惟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成立伊始,就担负起"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心、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辐射高地和陕西省以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表率"的角色。12年过去了,杨凌已经由一个面积仅有3.6平方公里的西部小镇,变身为闻名海内外的"农科城"。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卓有成效的探索,杨凌与国家赋予的角色定位已经越来越近。用杨凌示  相似文献   

2.
杨凌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总面积94平方公里,下辖县级杨凌区,总人口14.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6万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于1997年7月29日建立,由陕西省与国家19个部委共同领导和建设:该区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带动,推动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了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3.
陈钢  段博 《当代陕西》2005,(6):21-22
国家赋予杨凌示范区的任务是:为解决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杨凌,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示范带动和产业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亮点。统计表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多亿元。  相似文献   

4.
《开放导报》2006,(1):122-123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是我国新阶段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必然选择。农业科技园区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5.
《开放导报》2006,(2):120-121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是我国新阶段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必然选择。农业科技园区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6.
正时针拨回到1994年。这一年的10月,发生了两件令陕西人民激动不已的事:一是10月14日举世闻名的兵马俑2号坑对外开放,另一件是四天后第一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农高会")的闪亮登场。兵马俑的面世,无疑是对中华历史文化的又一次升华,而第一届杨凌农高会的举办,则是对我国高科技示范现代农业的长远投资!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4000多年前,后稷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发端于此的杨凌农高  相似文献   

7.
农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四大功能决定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包括农业生态产业、农业加工产业、农业服务产业和农业创意产业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不断拓展农业的多元功能,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边界。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须注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其在产业体系中的比重;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产业体系,提高金融、物流、营销等服务产业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水平;积极发展农业创意产业,完善农业创意产业体系;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自组织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10月8日,杨凌示范区继年初获住建部第一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后又传喜讯:科技部、国家标准委员会9月27日正式批准杨凌示范区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将率先开展由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员会共同推动的试点示范工作,这对杨凌"智慧城市"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智慧杨凌"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和实施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战略机遇,立足于杨凌的科技优势,围绕着创新型推动、绿色化发展、集群式布局、产业链延伸、国际化提升的原则,通过信息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以杨凌示范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和宽带网络的广泛覆盖为支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阶段对科技引导与示范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要:是我国新阶段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国际及国内区际产业转移背景下,承接农业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推动农业技术体系的转型和升级,二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全面革新,三是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的形成。必须创新农业发展策略,以发挥承接农业产业转移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及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为研究基地,通过对示范区内37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四种模式:衍生型、中心型、合作型和委托型。对现有模式进行评析,提出我国目前中小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采取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相结合的合作型与委托型的技术创新模式为有效的模式选择,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模式最终将过渡到中心型、合作型和委托型这三种模式上。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链是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指导下开展的一种新的经营形式的产业体系,是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业支撑。本文以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波市鄞州区衣业产业链发展实践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延伸与整合现代农业产业链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路径,基于农业的弱质性,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整合必须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3.
张晓芳 《发展》2013,(7):76-76
目前,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现代旱作农业的示范推广和高效产业的开发已经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从庄浪县的实践看,取得这一历史性进步的原因,除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外,梯田建设凸显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一、庄浪梯田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庄浪大规模、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农业科技园区以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等为主要特征,以科技开发与示范应用为依托,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实践证明,农业科技园区对周边地区农业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1月5日至9日,第十一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杨凌隆重举行了。作为我国目前惟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以更加开放的胸襟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拥抱每一位垂青“三农”事业的人。  相似文献   

16.
王非 《西部大开发》2009,(10):20-21
杨凌,这个被外界称为中国农科城的地方,经过12年的艰苦创业,已由一个落后的北方小镇,变成了驰名中外的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区。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规划布局上,杨凌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肩负着带动西部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一个引领“关中天水经济区”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次核心城市正如红日喷薄而出。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辛岭 《科技和产业》2011,11(11):22-25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农业科技创新中涌现出来的科技与产业相融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它以技术密集为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功能,对于推动传统农业转型、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涉农产业升级、增强农业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效和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现代农业企业——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北农集团)具有"三强"(团队战斗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十最"(国内人气最旺、劲头最足、产品最多、品牌最亮、订单最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效益最好、影响最深、最受国人关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加快现代农业企业发展步伐,加速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进程过程中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当前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中国第一产业的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对于缩小我国城乡差距、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等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奇 《宁波通讯》2013,(5):10-11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要优化农业布局。深化农业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农业块状经济,培育一批都市型农业的产业带、产业集群。要继续抓好农业"两区"建设,新建标准化粮食生产功能区10万亩、开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项目60个,提升农业"两区"的集聚示范作用。要通过整合资源要素、创新经营体制、加强考核评价,加快慈溪杭州湾、余姚滨海、宁海三门湾、象山大塘港等四大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打造省内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