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经营者》2003,(9):67-68
<正> 网上招聘是一种特殊的择业形式,避免了人群大范围集中和近距离接触,给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也使天南海北的求职者有了平等的表现机会。因此,网上招聘受到了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青睐。毕业生网上求职大约有12式:第1式,选择适合自己的网上招聘会。有的网上招聘会针对的是有工作经验的社会求职人员,应届毕业生即使投了简历,也会因为不符合条件,而被用人单位退回。第2式,拓宽视野。可将求职信息张贴在“卓博人才网”等专业网站里,或将信息发布在  相似文献   

2.
如今,无论在街头的户外广告亦或是各类传统媒体上,二维码的身影已随处可见。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发布渠道,"二维码"正出现在各类人才招聘会上,求职者只需用手机扫描人力资源市场或用人单位的二维码,即可轻松将成百上千的就业信息带回家。可以说,二维码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求职招聘方式,实现了招聘信息数字  相似文献   

3.
时下,无论是在报纸杂志上,还是在广播电视里,“某某大型人力资源交流大会”、“某某届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会”、“就业再就业援助招聘洽谈会”等目不暇接,“招聘”、“求职”成为了近期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据了解,目前全国共有各类人力资源交流机构近万家,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大型招聘会几万场次。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各大院校连年的扩大招生,各类大中专毕业生成为大型招聘会上的主要求职大军。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招聘会一场接一场,招聘求职市场上呈现出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通过举办大型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人才流动,使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能在较大的程度上进行自由选择,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就业再就业。但是也存在着招聘会过多过泛、成交率低、信息交流不明确、求职成本过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对人力资源带来的整合作用,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同时也影响着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和配置.用人单位通过互联网招聘员工占整体招聘市场的比例,也呈逐年上升之势.有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每天约有2000万条就业信息在网络上发布,有3000多万人在网上发出求职简历.那么,该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这个载体,更好地服务于招聘工作的开展呢?  相似文献   

5.
<正>智联招聘2005年对于求职者所做的“是否遇到过招聘陷阱”的调查中,有55%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遇到过。事实上,在社会新人大学生中,这个比例还要高得多。为什么招聘陷阱的受害者往往是大学毕业生呢?一方面是人才市场的不够规范,另一方面也与毕业生的社会经验不足有关。供需矛盾带来的巨大求职压力,使大学生们产生的焦虑心理,是他们容易被骗的原因,也是一些“不良公司”下手的机会。据统计,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将从2005年的338万人增加到400万人左右,是2001 年104万人的近4倍。就业压力还在继续加大,这是不争的事实,每个人都得做好准备。从心理上的,到经验上的。也就是说,大学生们首先要注意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然后要睁大眼睛明辨是非,才能保护好自己,顺利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内外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拓展大学生求职就业途径,是高职院校及一线教师需长期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就如何利用网络媒介平台,实现企业和求职者尤其是大学生间的信息交流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招聘信息和就业形势的指导,提高用人单位招聘工作效率,以少的投资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人才超市     
《经营者》2001,(4)
<正> 人才网站出风头与传统中介大比拼随着2000年网络风暴的兴起,人才网站也势如破竹般地兴盛起来。求职贴、兼职贴一时成为求职者的首选工具,而各招聘单位也开始热衷于在网上寻英才。借势而起的人才网站自然是喜上眉梢,虽然网上招聘的毛病不少,可各招聘网站的宣传功夫实在了得,一时间,有关网上招聘要取代传统中介的说法不胫而走。虽然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8.
每年的5、6月份,都是求职的高峰期。不要以为这时只有求职者才叫“愁”,招聘者也常是郁闷不已。为什么?“陷阱”太多。大家似乎都比较同情“弱者”,网络上多是给应聘者出招的,殊不知, 招聘者也是深受其害,这里, 就给我们负责招聘的经理们提个醒——  相似文献   

9.
熊军 《人力资源》2006,(5):38-40
据统计,全球每天约有 2000万条就业信息在网上发布,约有3000多万人在网上发出求职简历。在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平均每年有50%以上的人通过互联网更换工作。据《财富》统计,全球500强公司中有88%使用网络招聘员工。近年来,我国网络招聘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网上求职用户数 2002年为177万,2003年为 376万,2004年为509万,预计2006年将达到962万,每年平均增长近200万。  相似文献   

10.
每年的5、6月份,都是求职的高峰期。不要以为这时只有求职者才叫“愁”,招聘者也常常郁闷不已。为什么?“陷阱”太多。大家似乎比较同情弱者,网络上多是给应聘者出招的,殊不知,招聘者也是深受其害,这里,就给我们负责招聘的经理们提个醒——  相似文献   

11.
每年的5、6月份.都是求职的高峰期。不要以为这时只有求职者才叫“愁”。招聘者也常是郁闷不已。为什么?“陷阱”太多。大家似乎都比较同情“弱者”,网络上多是给应聘者出招的,殊不知,招聘者也是深受其害,这里。就给我们负责招聘的经理们提个醒——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求职已经成为求职者最为主要的求职途径,企业招聘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网上搜索普查和统计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兼以文献分析,概述国内外网络招聘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分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网站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对劳动法规知之甚少,成了不少求职者的软肋——每年在大学生求职的高峰时期都会出现这样的景象:网上琳琅满目的招聘单位,社会上“遍地开业”的求职中介,各  相似文献   

14.
八面来风     
《中国就业》2022,(3):60-63
<正>盐城市阜宁县暖心又暖“薪”春节假期过后,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为解决企业用工难题,拓宽劳动者就业渠道,阜宁县举办了首场新春重点企业人才招聘会,为全县广大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招聘会现场,用人单位设立的展台和招聘广告依次摆开,企业简介、招聘信息一目了然。求职者们通过查看企业公告、现场宣传栏、岗位信息海报及线上招聘公告等寻找自己“中意”的岗位。  相似文献   

15.
用人单位招工报酬压得很低,学历要求很高,年龄卡得过严,长象要求好看;求职者求职单位要求事业或国有企业,工资高一点,离家近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社会保险有保障,托亲朋好友找一个工作稳定、福利待遇有保障的单位。这是过去在劳动力市场上看到的最为明显的一种现象。最近,我们从山东省职业介绍中心今年1—10月份500多家登记招聘的用人单位和10000名求职者中了解到,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和求职者求职意愿悄然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过程中根据单位需要越来越务实,求职者在求职中依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日趋务实过去,一些到山东省职业介绍  相似文献   

16.
高凯 《中国就业》2013,(8):60-60
莱阳市积极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作用,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供需平台,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零距离”服务和“精细化”服务,不断创新就业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坚持用人指导和求职指导并重,切实提高市场就业成功率。上半年,举办了“正月招聘周”、“再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困难群体专场招聘会”等活动,上半年已有二万三千名求职者找到工作。  相似文献   

17.
职业信息包括用人单位的用人招聘信息和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各种就业方面的信息,因此,职业信息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职业信息采集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求职及用人单位"校园招聘"的高峰期即将到来。从往年的情况看,因严峻的就业形势压力,加上缺乏相关经验与知识,大学生们面对各类招聘信息往往眼花缭乱、无从选择,而一些用人单位乘机以非劳动合同代替劳动合同,从而规避自身的法定义务。本文作者作为法官收集的以下案例,或许能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9.
雷佩莹 《价值工程》2011,30(4):264-264
网络招聘正以"加速度"快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大学生利用网络求职成为就业发展的新趋势。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渠道发展趋势,阐述了大学生网络求职信息主要来源,并对利用网络求职的大学生给出辨别网络求职信息真假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春节期间,当涂县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推进春风行动的有效开展。 深入企业摸底。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联合当涂经济开发区一同深入企业,从岗位类型、需求人数、工资待遇等要素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发布招工信息。第一时间把用工需求信息通过网站、电视台、信息平台等形式适时发布,同时通过乡镇、社区等招工责任小组进村发放宣传手册、张贴用工信息;组织求职者入企。带领部分求职者进入有招工需求的企业实地考察企业用工环境,将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全方位展现在求职者眼前,并当场组织企业和求职者进行现场面试;搭建招聘平台。充分利用春节前后求职用工高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