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月初,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刊发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腾讯征信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6个月。据透露,针对个人用户和机构用户,腾讯征信已筹划推出不同的产品。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拉卡拉信用"等在内的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此被视为中国个人征信体系有望向商业机构开闸的信号。近日,此八家民营征信公司结束央行相关验收工作,一旦期考过关,有望在近日获得个人征信牌照。面对国内千亿元的信用市场蓝海,央行一家独大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阿里巴巴旗下)、腾讯征信有限公司(腾讯旗下)、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平安旗下)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央行开放个人征信对于推动P2P网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民营征信机构的加入,有利于推动征信体  相似文献   

4.
今年年初,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如此简单的一则通知,没想到竟引起了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5.
近日,央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作为其中的入局者,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与腾讯征信有限公司因具备互联网金融企业背景备受瞩目。
  一方面,互联网公司拥有的海量数据与分析技术,成为个人征信市场民间力量的一大亮点,有助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风险管控,加强线上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互通互联;另一方面,个人征信系统的市场化,意味着商业机构在该领域的业务开展均以利润为目的,数据共享、隐私保护如何破解成为了难题。  相似文献   

6.
<正>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15年1月,中国银行业最大的热点非民营银行莫属。1月4日,2015年开年工作第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率财政部、发改委、银监会等多个部委领导,考察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伴随总理视察,相关的监管机构迅速跟进。1月5日,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而这八家机构中,芝麻信用和腾讯征  相似文献   

7.
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阿里巴巴旗下)、腾讯征信有限公司(腾讯旗下)、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平安旗下)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 央行开放个人征信对于推动P2P网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民营征信机构的加入,有利于推动征信体系的建设及市场化,特别是腾讯和阿里等具有海量的个人社交和交易等数据,如果合理利用,将是现行征信系统的重要补充,为P2P行业注入一剂“强心剂”,从而加快推动网贷迈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安小雪 《征信》2021,39(5):44-48
为探索个人征信机构市场准入的管理经验,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同意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8家社会机构进行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然而,央行最终未向这8家机构单独发放牌照,而是在2018年对具有数据共享性质的百行征信颁发了牌照.利用博弈模型对百行征信成立的合理性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如何有效实现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激励机制能够促成各机构达成合作,且增大惩罚力度可以提高接入机构保护个人信息的概率.  相似文献   

9.
随着2015年8张互联网个人征信公司牌照的申报验收,我国的个人征信业务正式迈入大数据征信的新阶段。本文详细分析了大数据征信时代我国个人征信行业面临的数据来源广泛、市场发展多元化和产品应用场景多样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信用主体权益的保护、信用评价的准确性及信用机构的准入与评价等方面的挑战,并对个人征信业务今后在我国的发展提出推动征信标准化建设、建立征信机构评价标准及完善征信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市场动态     
中国第二家个人征信机构朴道征信亮相2月2日,朴道征信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揭牌仪式.这是继百行征信之后,我国获准设立的第二家全国性个人征信机构。朴道征信由国有地方金融控股企业和民营大型互联网企业联合发起.股东主要有北:京金控集团、京东数科等。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主要探究目前我国个人征信机构的现状,对于8家家机构牌照难以下发的原因进行分析。重点研究我国个人征信数据在采集、保护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并通过与美国FICO的比较分析,来提出适用于我国目前现状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家柏  袁杨 《征信》2016,(11):23-26
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如有效运用征信业务,则对其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主管部门对这两类机构进行信用评级的征信业务监管手段有限,使得这两类机构征信意识不强,业务发展受限,为此,应加强征信业务在这两类机构经营发展中的监管和引导,建立正向激励、扶优限劣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季伟 《金融纵横》2014,(8):41-44
个人征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主要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为了配合《征信业管理条例》的实施,2013年底人民银行颁布《征信机构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了建立个人征信机构,并对个人征信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等事项作出了规定。中国个人征信机构体系的运作模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对国外发达国家个人征信机构体系的运作模式进行了总结梳理,并对我国个人征信机构体系的建立与运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代言 《银行家》2004,(11):34-37
我国征信业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大多数省份及一些大中城市,成立了一批以银行为发起人的资信评估公司,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民间投资的征信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专门从事征信业务的机构200家左右。另外还有许多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担保公司、信息咨询公司和贷款服务公司等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引发隐私权保护问题个人征信体系的运作以征信机构的活动为核心。征信机构作为商业化运作的市场主体,其主要业务活动是收集个人信用信息和提供个人征信产品,整个征信体系的逻辑起点就意味着个人信息向社会传播。征信机构收集个人信息,是个人信息向社会的首  相似文献   

16.
田昆  孙权  许靓 《征信》2021,39(7):46-50
个人征信的本质即共享,共享的前提是做好信息保护.在"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征信模式的指导下,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在促进信用信息市场化共享的同时,能够通过规范运作和标准制定化解数据市场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等乱象.分析大数据时代征信行业个人信息保护的国内外实践及潜在问题,提出通过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实现信用信息的标准化聚合及统一输出的共享模式建议,提升信用信息服务的可得性、可信性和可控性.此间,征信机构需将数据安全和信息保护作为业务发展的生命线,以合规促共享,以共享助保护.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引发隐私权保护问题 个人征信体系的运作以征信机构的活动为核心.征信机构作为商业化运作的市场主体,其主要业务活动是收集个人信用信息和提供个人征信产品,整个征信体系的逻辑起点就意味着个人信息向社会传播.征信机构收集个人信息,是个人信息向社会的首次传开,个人信息从本人或其他信息提供者延伸到独立的市场主体--征信机构处.个人信息向社会的第二次传开是在征信机构向合法信息使用者提供基于个人信息而制作的征信产品的时候.那么,在这两次个人信息空间被刻意扩大时,能够允许传播的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的法定界限在哪里?征信活动中非法处理个人信用信息的行为属于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吗?这是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必然要面临的两大问题.具体析之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12月上旬,央行发布的《征信机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办法》作为《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配套制度,具有重要作用。据介绍,《办法》以征信机构的公司治理、风险防控和信息安全为管理重点。首先,进一步明确《条例》对设立个人征信机构所应具备条件的相关规定,要求个人征信机构应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业务操作、安全管理、合规性管理等内控制度,且信息系  相似文献   

19.
《金卡工程》2015,(8):58-58
时间:2015年11月24-27日 地点:上海 大会背景: 2015年1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下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20.
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既是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的主要工作目标,又是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借鉴国际征信业的先进经验,在金融科技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数据库建设、产品创新、服务优化是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稳健发展、客户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的三大关键要素。作为中国个人征信业务市场化探索的先行者,百行征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行征信”)自2018年5月正式开业以来,经历了2019年第一个完整经营发展年度,在数据库建设、产品创新、征信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