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不仅要拥有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还必须想方设法与目标消费者沟通,让他们了解并愿意消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这正是广告策略越来越为众多企业所重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规则》颁布实施以来企业反映良好,认为该规则操作性强,易学易用、但作为文书档案较多的机关,目前却还没有一个较为科学的、统一的《分类规则》,据了解,许多机关都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特性,机构大小选择自己的分类方法,制定不同的分类大纲。使机关文书档案工作随意性很大、质量参差不齐、速度  相似文献   

4.
为了生存的需要,没有人会因噎废食。MBO新规定在摸索中行进,有人疑虑重重,有人信心百倍。  相似文献   

5.
华立MBO与四通MBO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之所以将华立的MBO与四通的MBO作比较,是因为四通的MBO在国内影响很大,被不少学者树为中国企业MBO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MBO谜局     
MBO即管理层收购,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进入我国,但直到最近几年才真正在全国风生水起,尤其是2001年和2002年,MBO更是炙手可热,似乎不谈MBO便有落伍之嫌.然而,几乎从引进之日起,一些经济学家就从未停止过对MBO的质疑,直至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干脆向MBO亮出了"黄牌":暂停在国有企业中实施MBO.  相似文献   

7.
MBO面面观     
本刊特别策划关注经济热点世界万物,相生相克;事物永在运动,唯有变化无穷。二十多年来,中国一直坚定奉行着市场化的改革取向,中国企业也一直沿着“两权分离”的既定道路奋力前行。然而,凡事总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着自己对立面的方向转化。当两权出现过度分离时,产权规则自然要求对其进行校正;当我国一些后发企业因股权分散而影响决策时,MBO即管理层收购也便应运而生。新事物总是有利也有弊,人们也会因自身出发点和视角的不同,而对MBO这同一事物持有不同的看法。究竟如何趋其“利”而避其“害”?其实全看人们怎样对其合理运用,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感兴趣的读者,也许能从下面这篇文章中得到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8.
触摸MBO     
MBO是Management Buy-out的缩写,译成中文为“管理者收购”,即管理者为取得所在公司的控制权而购买公司股份的行为。公司实施MBO之后,其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等将发生很大变化,并在实质上成为管理者完全控股的企业。因此,MBO理论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制度的“背叛”,同时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MBO     
三大方式 1.收购资产 收购资产指管理层收购目标公司大部分或全部的资产,实现对目标公司的所有权和业务经营控制权.收购资产的操作方式适用于收购对象为上市公司、大集团分离出来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公营部门或公司.如果收购的是上市公司或集团子公司、分支机构,则目标公司的管理团队直接向目标公司发出收购要约,在双方共同接受的价格和支付条件下一次性实现资产收购.  相似文献   

10.
抉择MBO     
MBO即管理层收购.近两年来在全国风生水起.业界许多人士把2003年称为中国的“MBO年”。可以肯定地说.人们期待在一场浪潮的冲击下,一举实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从而使一部分国有资产以转为民有的方式,实际发挥出更大的创造社会财富的作用,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透视MBO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BO在美国产生时有其历史的原因和经济学上的合理性。尽管MBO目前在中国还因价格问题、法律问题、公平问题、融资问题、绩效问题等原因而受到一些人的质疑,最近还被财政部建议暂停审批,但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随着国资委的成立及相关制度和办法的完善,MBO仍会启动并得到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认识MBO     
《经济界》2003,(2)
MBO,英文全称是Management Buy-out,我们称之为管理层收购。它的含义是由公司的管理层发起,组建一个包括高层管理者、经理人或中层管理者的投资人组织,收购全部或大部分公司的股票或资产,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使它转变为管理层持股并控制的公司,目的是谋求企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MBO新一轮     
作为"出资人代表"、眼下正在中国主持国企改制大局 的国资委,和十多年前俄罗斯那些经济官僚无论是 工作内容、方向以及在转型期扮演的角色,都有极 大的不同,但是中国的国资委官员每每或可体验到与之相似的 心情:他们对自己面前这个巨大无比的经济体正在发生的制度 性变化兴致勃勃而又紧张敏感,他们决心坚定推动转型和变革 的发生、和昨天的旧体制告别,但与此同时,他们痛恨那些"自 发私有化"中的一切趁火打劫行为,将那些私下的内部交易称 为"偷窃"和"分赃"。  相似文献   

14.
是是非非MBO     
袁立  岳炯 《价值工程》2003,(Z1):115-117
由于现阶段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难以对MBO交易行为形成有效的约束,财政部于今年3月12日叫停了MBO,暂停了对MBO的受理和审批。然而,MBO热潮并未因此降温。通过近期一些上市公司的公告,我们仍然能发现不少MBO的身影。作为西方已经成熟且非常流行的MBO,在移植到我国资本市场后由于在实践中存在着不透明、不规范的现象而饱受争议,中国MBO的处境极其尴尬,但同时MBO浪潮一刻也没有停息过。本文通过对MBO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实施MBO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MBO是美国80年代兼并浪潮中涌现出来的一种通过融资来完成并购的方式。融资并购又称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简称LBO),是通过公司的大量举债,增加财务杠杆向某一公司股东购买股票,完成购并活动。“经理层融资收购”是杠杆收购的一种。当运用杠杆收购的主体是目标公司的经理层时,就称之为MBO。  相似文献   

16.
外部收购并不能解决MBO中存在的问题,甚至会出现比MBO更坏的结果 最近,国资委明确表态,禁止国有大型企业施行MBO,中小企业的MBO也必须按照合法程序规范进行。而关于国有企业MBO运作的法规文件,国资委正在制定,预计将在2005年"两会"之前正式出台。到  相似文献   

17.
又见MBO     
一年前,《企业管理》杂志曾经举办过一次由学者参加的小型座谈会,主旨是讨论管理者收购在中国企业界推行的前景。当时与会的专家认为,MBO是摆脱委托代理制困境的一种现实途径,是明晰产权,提高资本市场运作效率的选择,是人力资源实现价值的有效方法,也是提升企业竞争  相似文献   

18.
长虹MBO之争     
2005年5月底,在持续炮轰科龙、海尔,TCL之后.香港学者自郎咸平把批评的利刃捍向了长虹。郎威平认为长虹成立予公司长虹网络进行管理层和员工持股改革.实际上就是TCL式的MBO。一时间管理层持股问题再度引起各界关注。  相似文献   

19.
MBO融资实务     
马钧 《企业活力》2005,(1):19-21
<正>一、美国MBO的融资实践 在美国,MBO从一开始就是一种LBO(LeverageBuyout),作为杠杆收购的一种形式而存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市场上掀起一股"退市"(与上市相对)的风潮:金融投资者利用高负债购下公司,撤换高层管理者(非MBO的情况下),然后新的管理者(或者MBO之后对公司  相似文献   

20.
谤誉MB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国内资本市场上凡是有打政策"擦边球"之嫌的大胆探索,似乎总是会随着有关决策层和舆论媒体,在褒贬两种截然相反态度之间的来回摇摆,而呈现出从高潮到低谷再复苏的波浪状变化趋势,管理层收购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