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2,(6):44-4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市场主导地位得到了确立,其贡献也越来越大,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量。然而在国有经济和政府部门改革滞后,市场经济和统治经济双重体制并存的格局下,民营企业发展中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并没有解除,而这正是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的。如何深化改革,如何切实推进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如何全面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基础,等等,这些涉及进一步经济体制改革的话题,当把这些问题归结到现实的实际问题时,其实会归结到如何实现公平和平等竞争上,归结到如何打破垄断上,归结到如何打破既得  相似文献   

2.
苏旭 《浙商》2009,(2):78-80
“轻纺城发展的第。原则是,市场作为一个公共的服务平台必须由政府主导。在回归国有资本控制后,政府能够掌握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将更有利于市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也有利于整合整个市场资源。”  相似文献   

3.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加大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行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与此同时,关于中国经济体制的国进民退之争出现。本文分析了三种对于国进民退的观点,认为在金融危机的特殊情况下,难以确定国进民退是否普遍存在;同时指出国进民退典型案例会给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进民退”的非经济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武 《商界》2010,(4):96-96
在过去的2009年.有一件事搅动着中国的经济格局,那就是“国进民退”。不管官方怎么利用“数据”一再地否认存在这一现象,国进民退都已然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真切感知和深度忧虑。由此,在过去的2009年,质疑和批评国进民退现象的文章.也是此起彼伏.铺天盖地。  相似文献   

5.
国家统计局在2009年12月25日这天公布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现场提供的数据显示,与2004年第一次普查结果相比,全国第二、三产业495.9万个企业法人中,国有企业14.3万个,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国进民退”之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万亿投资计划中,绝大部分是政府推动的投资项目,近90%的项目被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民营企业几无参与。”  相似文献   

7.
去年四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果断实施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措施。各地区、各部门及广大企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过努力,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同比增长7.1%,其中二季度增长7.9%。  相似文献   

8.
4万亿投资计划中,绝大部分是政府推动的投资项目,近90%的项目被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民营企业几无参与。  相似文献   

9.
正曾经在中国诸多产业中充当领头羊的的民营企业纷纷臣服于国有企业。能源、钢铁、航空、地产等行业,正在上演着新一轮国进民退的大戏。国企、民企,他们究竟该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相处?国进民退是进还是退?正方王珏林(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什么国进民退,什么央企搅乱房地产市场秩序,什么央企哄抬地价、推高房价的质疑,都是那些大开发商故意炒作出来的,是因为它们实力上拼不过大型国企或者央企,所以故意散播这样的言论,误导舆论。  相似文献   

10.
“国进民退”再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时下热议的"国进民退"现象为讨论的焦点,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论述:究竟是否存在"国进民退"?应该从怎样的角度认识"国进民退"?"国进民退"为民营企业的生存带来了哪些影响?本文认为,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比重的此消彼长并不是"国进民退"的实质,"国进民退"的真正症结在于市场化改革的受阻。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警惕政府部门以"管制"和"救市"的名义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才是真正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的进入与退出,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手段,其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基本上属于一种市场行为,其比重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应该与非国有企业保持适度平衡。在当前市场经济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诚信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如食品、医药等,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再退出,而且还要适当增加比重,以引领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丁意  陈建生 《江苏商论》1997,(11):36-38
<正>在“八五”期间,泰州市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过程中做了些有益的尝试,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强县(市),全国明星城市和小康县(市),涌现了象“春兰”这样的“一花独秀”的典型和经验。但同时也应看到,该市仍有许多大中型企业产品质量差、规模经营少、开发能力低、资金缺口大,导致经济效益不高,制约企业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准确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经济学界通常把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的两种方式即“内涵式”和“外延式”作为经济增长的两种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增长,称为“外延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提高要素生产率,则称为“内涵式”。“粗放型”与“集约型”是我国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又一种区分。把那种主要依靠扩大建设规模,大量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不注意技术进步、科学管理,不重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经济运行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盛洪 《中国市场》2010,(11):90-93
<正>贤良文学们所说的"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提出了一个至今仍非常适用的宪政原则,即政府只能以适当的税率收税的形式,而不是经营一般性商业的形式获得提供公共物品的资源。政府一旦从公共物品提供者及收税者变为市场中的竞争者,就会有与其他竞争者相冲突的利益,就可能利用手中的公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改革以"国退民进"为主要特征,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样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当前诸多行业却出现了"国进民退"的反市场化倾向.当市场由于外部冲击出现产能过剩以及人们的权利意识随生活水平提高而增强时,地方政府主导的市场化就不能满足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要求,在权力中心重新制定的制度供给约束条件下,"国进民退"成为地方政府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吴敬琏 《浙商》2008,(23):71-71
中国要想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就必须要转变旧有经济增长方式,为淘宝网这样的现代服务性企业创造良好生存环境,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业。  相似文献   

17.
从“增长”到“发展”理念转变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在十七大的报告中用“经济发展方式”代替“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理念的一个重大转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和区别,阐述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强调经济发展方式代替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
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弱化,以及国内经济刺激政策效应的不断显现,我国外贸发展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据海关统计,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13548.8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其中出口7050.9亿美元,增长35.2%。  相似文献   

20.
冯禹丁 《中国市场》2009,(46):14-15
400年前负债累累的国家今天都是发达国家,而当年国库里边存了很多钱的今天还是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