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芳 《北方经贸》2022,(11):54-56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使人们改变了购物模式,在生鲜电商平台购物成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与生鲜电商相关的及时配送,冷链物流、分布式仓储等都将快速发展。疫情期间给生鲜配送带来了飞跃式的发展,只有匹配更好的终端配送,才能更好地发展生鲜电商。生鲜电商平台要在这期间抓住机遇,合理解决终端配送中的困难和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生鲜电商平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江浙沪消费者网购生鲜水产品的调查,分析了消费者对生鲜水产品电商的消费特点。研究表明,在影响消费者对生鲜水产品电商的消费特点的因素中,消费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婚否、收入等,以及网购生鲜水产品的购买行为包括购买频次、对生鲜电商的偏好、获取信息来源、对生鲜电商优劣势的认知、品种促销方式和解决方式的偏好以及购买意愿等均有影响。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电商企业应当找准发展策略,才能更好地在水产品生鲜电商市场上具备竞争优势,并推动整个生鲜电商行业实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2012年被誉为"生鲜电商元年",这一年,生鲜电子商务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峰,各电商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淘宝、京东、亚马逊中国、1号店等传统综合电商平台纷纷开始进军生鲜领域,美味七七、"顺丰优选"、菜管家、"甫田网"等新兴B2C生鲜电商企业各显其能。现如今,又迎来了"互联网+"的时代,更应积极把握政策机遇,寻找发展生鲜电商的良好模式,共同迎接生鲜电商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受疫情影响,线上买菜刺激生鲜电商发展,成为复起契机,吸收和培养了大批新用户。近日,人民网新电商研究院发布《生鲜电商2020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下称报告)称,疫情期间"线上下单、生鲜到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让广大消费者充分感知生鲜零售平台所提供的服务价值,生鲜电商迎来强劲发展。生鲜电商发展几经波折从2005年易果网上线,生鲜品类首次触网至今,生鲜电商已走过15年。这期间,历经野蛮生长、行业洗牌、巨头入场,从早期区域垂直生鲜平台到现今前置仓和社区拼团领跑,生鲜电商已获千亿资金支持,各种创新商业模式加速更迭。  相似文献   

5.
王昳 《商业科技》2014,(18):46-46
生鲜作为传统零售业的最后一个堡垒,成为众多电子商务商家垂涎已久的一块大蛋糕,因此生鲜电商应运而生。众多生鲜电商平台涉足生鲜,但因生鲜农产品的独特性,使得生鲜电商风险与机遇并存。本文将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分析生鲜电商发展的瓶颈,探索出适应本土化生鲜电商的发展对策,迎接生鲜电商的华丽时代。  相似文献   

6.
自2012年起,生鲜电商迅速发展,交易规模迅速扩大。但目前的生鲜电商市场并未出现垄断的趋势,且行业内的众多企业呈现亏损的状态。深入探究现有市场特点可以发现,现有的生鲜电商市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标准化和品牌化问题。品牌营销是生鲜电商制胜的关键。文章从生鲜电商的发展背景和历程导入,进一步分析生鲜电商的发展现状以及剖析现存的问题,然后以品牌营销的行业先行者——"本来生活网"为例,深度分析其品牌营销策略的可借鉴之处,以期为生鲜电商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生鲜产品作为日常生活的刚需品,在销售上,长久被线下渠道占据主要地位。近年来,京东、阿里等电商巨头加入生鲜电商行业,给整个产业链带来快速的发展和多元的方向,生鲜电商市场正在进行一场争夺战,同时也迎来了新一轮的行业洗牌。本文将针对目前生鲜市场的发展及消费需求,结合产业链的发展瓶颈,分析生鲜电商行业发展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里,人们越来越追求便捷、环保和健康的消费方式,生鲜电商应运而生。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更是加速了其发展。然而作为新零售的潜力股,其发展仍面临品牌不易打造、供给端恶性竞争严重等困境。为此,本文分别对两大生鲜电商平台代表从用户端和平台端阐述其仓储物流、用户推广与管理、成本与盈利等具体模式,整合梳理两大生鲜电商平台的竞争优势。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生鲜电商商业模式的普遍规律,加快全体生鲜电商行业搭上互联网快车的速度,以此为后续的生鲜电商经济提供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生鲜农产品电商平台迅猛崛起。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可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但是,随着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逐步扩大,在电商平台的基础设施、与农产品的产业结合度、电商合作社的发展、品牌建设、用户维护等方面存在发展瓶颈。因此,要通过加强技术支持、健全管理体系、完善资源整合、加大品牌宣传、优化售后服务的方式,推动生鲜农产品电商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移动电子商务持续发展,带动了生鲜农副产品交易模式的创新,但生鲜农副产品电商的市场占有率仍然不高。本文专门研究消费者通过手机端购买生鲜农副产品意愿的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给生鲜农副产品网销平台和商家提出改进策略,以促进生鲜农副产品电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鲜电商越来越受到商家、消费者和资本的青睐,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生鲜电商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遭受重重阻碍。经历了20年的发展后,生鲜电商发展依然面临品牌打造难度大、运营成本过高、运营模式混乱、生鲜农产品品质难保证等困境,为此需建立生鲜电商品牌,降低运营成本,选择合适的运营模式,从而有效推动我国生鲜电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鲜电商已成为中国电商的又一片新蓝海,而且这一领域将持续成为热点。在我国生鲜电商市场蓬勃发展的背后,生鲜电商物流一直是制约整个生鲜电商行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基于目前生鲜电商行业的发展情况,用钻石模型详细分析我国生鲜电商物流的竞争力,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现如今,处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生活用品流通由传统的线下向线上转变。各类生鲜电商平台不断涌现,竞争空前激烈,生鲜电商发展过程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生鲜电商行业存在较具代表性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为生鲜产品线上流通发展开创新道路并提高服务水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F2B电商模式是通过自建仓储、物流、配送,创新升级农产品供应链,实现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高速的流通。文章基于某生鲜网平台仓储运营管理中心的仓储作业流程规范,优化仓储管理,为农产品电商改善仓储管理水平、提高仓储作业效率等方面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生鲜电商应运而生。本文以生鲜电商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为背景,以易果生鲜为例,研究了易果生鲜"新零售"转型后的运营模式、平台特色及发展趋势,为构建国内生鲜电商企业发展新模式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各个行业都开始以互联网的思维进行重新构造。生鲜作为近年来兴起的电商行业,正在改变着人们对于生鲜购买的习惯。而由于种种原因,生鲜电商不再以传统电商模式发展,更多使用O+O(online+offline)的理念进行经营,在建设互联网平台的同时,开始设立实体门店,以优化用户整体购买流程。本文从生鲜电商的内在现存缺陷入手,分析生鲜电商对于开设实体门店的内在必要性;通过其内在必要性,分析生鲜电商开设实体门店的策略,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交媒体、移动媒体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生鲜电商大军不断发展壮大,"互联网+"下的生鲜电商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但生鲜电商面临着品质难以保证、物流成本高、仓储难度大的挑战,以及生鲜产品消费者具有注重产品品牌、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看重产品购买便捷性、对产品价格不敏感、注重产品口碑的心理行为。生鲜电商应采用O2O模式、利用微信平台、开展体验营销、采用故事营销、注重售后服务等网络品牌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直播经济的崛起,正在带动奢侈品跨境电商蓬勃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及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在跨境直播电商模式下,奢侈品消费者信任形成机制以及其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口碑、主播能力素养和平台保障三大因素有力地促进了奢侈品消费者信任的形成,进而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产生了积极的正向影响,而产品优势因素对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信任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最后,本文从奢侈品企业、主播和电商平台的视角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以期促进奢侈品跨境直播电商行业能够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相似文献   

19.
生鲜移动电商的发展,必须将创造用户的高品质消费体验列为重心,构建用户体验的高价值链。本文从生鲜移动电商的用户体验入手,建立了包括平台信任度、平台可用性、商品品质、配送服务、售后服务五大要素的用户体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因子分析,确定了四个影响因素。文章最后对完善生鲜移动电商的用户体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纷纷涉足生鲜水产品这一颇具挑战性的领域。论文对我国生鲜水产品电商行业进行SWOT分析。研究显示,生鲜水产品电商行业存在以下问题:行业缺少标准化与品牌、配套法规不健全、上游产业链难以控制、盈利模式难确定、消费者接受度不高、冷链物流成本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推广并树立品牌、加强立法监督、提高信息透明度、找准发展策略、抓住主力消费群、合力解决物流难题等措施,以推动整个生鲜电商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