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分析FDI和各省市区国际贸易的关系,对2007年我国30个省市区和26个国家或地区的双边贸易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市区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从三大经济区域来看,东部FDI对国际贸易的弹性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小。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垂直贸易体制加剧了FDI投资于我国的趋势。各省市区的贸易模式取决于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各自的经济总量呈正比,双方的地理距离(运输成本)构成了两地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地理位置成为阻碍中部和西部地区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对外贸易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78-2007年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是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对外贸易主要通过就业和工资水平途径影响国内城乡收入差距,不同时期,对外贸易对我国不同类型劳动者的就业及其工资水平的影响不同。对外贸易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就业数量扩大效应和就业质量偏向效应,就业数量扩大效应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业质量偏向效应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外贸易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就是这两种效应的综合。因此,我国政府应高度重视对外贸易的城乡收入分配效应,趋利避害,综合实施各种措施,同时达到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出口商品结构的演进及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出口贸易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发展方式不断转型。工业制成品处于优势地位,经过国家一系列政策调整,资源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下降,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上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贸易增长方式表现为加工贸易占绝对比重,但近年来呈下降趋势,逐渐形成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相似文献   

4.
我国贸易多样性的度量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品多样性被认为是国际贸易外延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Feenstra等人的思路,构建了适合我国省份层面的贸易多样性度量模型,利用2000-2007年相关年份数据,实证得出了我国不同省份的农业品和工业品相对贸易多样性,结果发现工业品进口多样性的区域出现扩散形态,而出口多样性走向区域趋同。从我国贸易多样性的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来看,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成为贸易多样性增加的重要制约因素,且农产品多样性的单位壁垒弹性要低于工业品;加入WTO无论就进口还是出口均带动了我国贸易多样性的增加;我国中小企业具有差异化生产的灵活优势,对贸易多样性尤其是出口多样性的增加具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考察新兴经济体各类商品在世界的进口地位、进口来源以及各经济体进口结构的变化,探究新兴经济体能否在日后担当起维护世界市场、促进全球贸易格局平衡的重任。从1990年到2007年,新兴经济体进口占世界总进口的份额持续攀升,已经成为世界贸易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产品销售市场,这些经济体的进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发展制造业并进行出口驱动的。新兴经济体进口最终产品占世界总进口的份额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上升,然而该份额仍然较小,新兴经济体的最终产品市场,特别是消费品市场仍有待开发。因此,在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降临之际,这些经济体在短期内尚无法担当起拯救危机的重任,但发达国家通过种种努力可以在未来进一步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  相似文献   

6.
We study empirically and theoretically the growth of U.S. manufacturing exports from 1987 to 2007. We use plant-level data on exporters' export intensity to identify the changes in iceberg costs over this period. Given this change in iceberg costs, we find that a GE model with heterogeneous establishments and dynamic exporting decision from a sunk cost of starting to export is consistent with both aggregate U.S. export growth and the changes in the number and size of U.S. exporters. The model also captures the gradual response of U.S. exports to the cut in iceberg costs. A model with a static exporting decision generates substantially less trade growth and misses out on the timing of export growth. We also study the interplay between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manufacturing and trade. We find that the growth in trade contributed little to the contrac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whil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manufacturing from changes in sectoral productivity, capital intensity, idiosyncratic shocks, and corporate taxation reduced U.S. export growth by as much as 10%.  相似文献   

7.
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用1998-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选取近300万家企业,分20个行业检验了我国企业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只供应国内市场的企业生产率反而高于出口企业;并且企业出口与生产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即生产率越低的企业出口越多。此结论与新-新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我们称之为生产率悖论。进一步检验还发现,企业规模是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而出口贸易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是不显著的。笔者认为,导致我国出口企业出现生产率悖论的原因可能在于我国加工贸易较多,且占据了出口贸易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用美国和墨西哥1981-2007年间按SITC一位数商品分类的双边贸易数据,修正了Magee(2004)的进口需求方程,运用反事实估计方法和GLS回归方法对美国和墨西哥在CUSTA和NAFTA中贸易流变化进行回归分析,测定并比较两种一体化协定给美国和墨西哥带来的贸易增长效应。结果显示:NAFTA给经济水平较发达的美国带来了进口的大量增长,有利于美国的福利增加,并且这种福利的增加是稳定的,而对墨西哥的贸易增长效应却长期为负值;在不同商品类别中,两种一体化协定的效应不同,其中在一些商品类别中具有负效应且绝对值较大。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南北型经济一体化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动态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利用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2006-2008年中国与美国货物贸易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TS)碳排放权价格,评估了中美贸易利益。结果表明,2006-2008年中美贸易的结果是中国无偿为美国排放了二氧化碳。考虑到碳排放权价值后,中方贸易利益减小。中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低价格出口模式不可持续,中国有必要调整外贸政策。  相似文献   

10.
中日货物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使用中国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和日本2000年、2005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中日两国主要贸易产品的碳强度进行了测算。然后选取典型产品,采用行业面板数据对中日两国的货物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日本的主要出口产品中,除钢铁及其制品外,其他产品的碳强度均高于日本;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越强,其碳强度越高,而日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与碳强度无显著关联;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可以明显降低中国出口产品的碳强度;机械制造业存在日本向中国的产业转移现象;从降低碳排放的角度出发,日本的出口贸易结构优于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中国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现状,采用反映进口中间产品在国内的产业循环效应或产业波及效果的净附加值指标来衡量中国融入东亚生产网络后归属于中国的直接的贸易利益。基于1992-2007年期间中国20个工业部门从东亚进口的中间产品在国内产业循环后所创造的净附加值分析表明:从净附加值的绝对量来看,中国工业部门从东亚进口中间产品所创造的净附加值增长迅猛,且在从世界进口的中间产品所创造的总的净附加值中平均占了42%左右的份额,但该净附加值占中国工业部门总出口的比重总体上不高且年均增长幅度有限。细分行业的考察发现,来自东亚的中间产品创造的净附加值比重较高的部门主要是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部门,但在大多数工业部门中这一比重增长不显著。因此,应在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本土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本土企业在东亚生产网络中的分工地位,以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80-2007年的样本数据分析了东盟及其成员国服务贸易总额、增长速度、贸易结构等特点,指出东盟服务贸易发展迅速,部分国家新兴服务贸易贡献力度大,但是总体上仍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并对影响东盟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做了实证分析,指出货物贸易规模、FDI规模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对其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FDI规模对东盟的服务贸易拉动作用最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东盟“10+3”出口与进口效应:基于三维引力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三维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成员国1998至2007年间的贸易活动。基于对国家异质性的考虑,面板计量方法上的引力模型应该包括出口国效应、进口国效应和商业周期效应三个维度。本文在中日韩-东盟的区域贸易框架下,采用三维引力模型的不同形式,对各成员国的出口效应与进口效应进行估计,从而解释国家特征在该区域贸易中的影响。本文最后测算了中国、日本、韩国对区域内各国的出口潜力,以便为该区域国家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指导。  相似文献   

14.
当代国际贸易新现象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发展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国际贸易增长快于生产的增长,贸易自由化成为各国的主流贸易政策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又增加了新的表现形式,以及多边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不断强化且区域自由贸易安排也备受青睐.本文在此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当代国际贸易增长的内在动力与有利条件;其次,总结出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中的新特点;进而揭露了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各种矛盾现象的本质;最后,给出了相应的结论与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近10年来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了经验分析,对服务贸易各部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和Michaely竞争优势指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总体国际竞争力差,发展不平衡。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升值能否改变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增长的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合运用ADF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Johansen检验、VEC模型、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分别截取1982-2007年间中国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增额年度流量指标和2005年7月-2008年9月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与中国贸易顺差月度流量指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增额互为因果;(2)中国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增额之间存在协整关系;(3)中国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增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正,且相关系数变化图大致呈‘U’字形;(4)USD/RMB与中国贸易顺差之间存在协整关系;(5)USD/RMB与中国贸易顺差无因果关系;(6)USD/RMB与中国贸易顺差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本文结论如下:(1)贸易顺差是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来源,且近年来贸易顺差对中国外汇储备的贡献越来越大;(2)中国外贸依存度过高;(3)USD/RMB对中国贸易顺差影响较小,故人民币升值不能改变中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趋势。弹性理论分析表明中国贸易顺差增大的原因是:(1)中国出口商品弹性小;(2)中国内需不足。故此提出以下建议:(1)加速启动内需,特别是农民消费;(2)调整对外贸易产业结构;(3)促使人民币真正‘弹’起来。  相似文献   

17.
In 2007,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 Korea agreed for partial access of U.S. beef to South Korea under the Korea–U.S. (KORUS) FTA concession, and started to import sizable U.S. beef to South Korea in 2008 despite some negative sentiments of Korean consumers for U.S. beef due to the safety concerns. From 2011 to 2015, the USMEF is scheduled to invest approximately US$10 million on promotion of U.S. beef in South Korea. Thus, it is important to access effectiveness of USMEF promotional strategies and to justify accountability of its marketing investment in the Korean beef marke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stimate the economic impact of USMEF marketing investment for beef on U.S. beef performance in South Korea. The study deter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USMEF’s generic beef market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program in South Korea, by developing an econometric import demand model for U.S. beef and eliciting benefit–cost ratio (BCR) of USMEF’s promotion investment. From this analysis, (1)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ected uncontrollable and controllable economic variables and the U.S. beef demand in South Korea are assessed; and (2) with BCR simulation analysis, the return on promotion investment (ROI) of USMEF is derived.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绥芬河自贸区开辟铁路互贸交易点、赋予农村农业合作社开展互市贸易经营权、拓展互贸商品进口准入国范围、创新俄籍自然人从事互贸业务规范化管理模式、培育互市贸易新业态新模式、金融外汇结算等制度创新的主要做法和实践效果,提出了贸易便利化要找准政策切入点、因时制宜、助力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内外联动、引领投资便利化、优化金融服务、注意防范风险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入世10周年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长洪  郑文 《财贸经济》2011,(11):5-13,136
本文回顾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历程,指出中国对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主要贡献在于推动国际经贸发展、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忠实履行多边贸易规则、努力协调多边贸易谈判、积极参与多边贸易机制建设以及切实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10年来,多边贸易体制的变迁主要表现为力量结构、议题结构及外部透明度的变化。展望未来,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应重在制度建设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基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实践经验,本文得出了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国际贸易理论历经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五个阶段,主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贸易动因、贸易结构和贸易结果。依据不同的假设,贸易理论对影响贸易的边界条件的解释各不相同,对贸易动因解释也不相同;贸易结构从行业间贸易、行业内贸易发展为企业间贸易,国际贸易正在向全球化下的企业分工演变;贸易结果是国际贸易得以持续展开的效果,生产力提升是最终的结果。基于三个基本问题,比较各种国际贸易理论,揭示各种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并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