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2006年理论经济学的若干热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反思改革”及批判新自由主义的争论 针对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下一步发展战略,经济学界展开了关于改革成败得失的讨论和争论。这是“刘国光经济学新论”之争的延续。在这次关于改革的讨论中,一些学者针对当前改革出现的问题,提出要对改革进行反思;而有的学者认为反思改革是对改革的干扰,是反对改革;另一派学者则认为,反思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推动和深化改革的需要,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改革。围绕是否要“反思改革”以及如何“深化改革”这一问题,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2.
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当前关于改革的争论来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坚持改革,而在于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不在于要不要搞市场经济,而在于搞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正确的方向是:更多的市场调节,更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更好地结合,这就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经济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主要内容,以坚持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的改革。这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极少数人也大谈“改革”,但他们主张的经济改革,却要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他们鼓吹“大陆的出路就是资本主义化”,“唯有变革所有制为私有制方是  相似文献   

4.
坚持公有制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发生了一场本来不应当有的争论:要不要坚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换句话说,要不要转向实行私有化或所谓民营化? 革命导师在100多年前就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作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的原因,归根结  相似文献   

5.
中国改革开放现在又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科学阐发党的基本路线,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反对错误思潮是十分必要的。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警惕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改革思潮。  相似文献   

6.
作为北宋重要的政治家,司马光有比较系统的经济思想。他在《论财利疏》等奏疏中,继承儒家传统的开源节流理论,阐扬了轻徭薄赋、黜奢崇俭、蓄各与常平的民本思想。针对日前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他提出了一整套经济改革的主张:“在随材用人而久任之;在养基本原而徐取之;在减损浮而冗而省用之。”他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其分歧的焦点即在于如何理财。尤其是对待青苗法、免役法的态度,更反映了司马光经济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在改革中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会葬送党和人民七十年奋斗的全部成果。要划清两种改革开放观,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同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化的“改革开放”的根本界限。严肃的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者出于公心,也许会对改革开放的某些具体政策、具体措施提出善意的批评和积极的建议,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对那些披着改革的外衣实质上是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开放”的人,我们则要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8.
通货膨胀、公共财政与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科学地对待通货膨胀,不要“谈通色变”,不加区别地反对一切物价上涨。对当前的中国来说,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可怕,因此,应选择“适度快速协调增长+温和的物价上涨”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宏观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9.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表现为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外来流动人口和城市市民多个利益集团组成的多方博弈过程,而最终的政策趋向取决于博弈各方对各种权利、资源、政策干预力量等因素的掌握,而各利益相关方支持还是反对改革的主张取决于各方对成本收益的考量。  相似文献   

10.
邯钢是省属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现有职工2 8万人。几年来 ,公司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动摇 ,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一、健全机构 ,加强领导 ,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重要一条是企业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到位、责任到位、自身素质到位和示范作用到位。有了“四到位” ,就可以从运行机制上、具体实施上和物质投入上 ,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 ,真正避免那种对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 ,抓起来…  相似文献   

11.
医疗卫生产业化改革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病难、看病贵在全国范围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医改是世界难题。2005年,国务院作出了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的结论。学术界和实业界有关人士把前一阶段医改的失败归因于"过度市场化",新医改方案也特别强调政府的作用。而由于一直以来,理论界对于"市场化"和"产业化"均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和认识,二者经常被混淆,因此目前医疗卫生产业化的提法显得相当谨慎。该研究系统分析了市场与产业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明确市场化与产业化的本质差别;对医疗卫生产业化的内涵进行了综述和界定,对医疗卫生是否应该产业化的正反两方观点进行总结和评析,提出在当前国情下,医疗卫生应该继续走产业化改革和发展之路,并着重讨论了医疗卫生产业化发展的背景和意义、遇到的困难障碍及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共服务的视角来看,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实质上意味着对政府直接生产公共服务的方式进行调整。我们理解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将各种事业单位按照服务性质的不同分别转化成相应的社会主体,而是从总体上强调鼓励企业、非营利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具体生产,改变政府作为单一生产方的局面,在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方的前提下形成一种多元竞争的格局,从而确保公共服务的质与量。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越来越清楚地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缺乏现代办学理念及其保障机制。职业教育要始终坚持"面向世界、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改革3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制度创新,国有企业不但走出了困境,而且成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较强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很难有最优的所有制结构和股权结构。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框架内通过制度建设来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国家审计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三方面的原则:改革应适应中国政治经济发展要求,改革应能提高审计的独立性,改革应具有现实可能性。用这些原则来衡量,尽管各种改革观点均有缺点,但立法论符合大部分原则的要求,可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鉴于这一方法在可行性上在若干方面受到质疑,建议采用双轨制作为过渡模式。  相似文献   

16.
应完整、准确地理解与把握邓小平在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中关于反“左”防右的思想。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的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当时是有针对性的。不能片面的、超历史的、固定化地理解这一论断。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的论述与实践予以完整把握。反“左”防“左”是带引号的,是指极左,不要将其变异化为反对进步的、革命意义上的左,变成以右反左。有的学者反对刘国光提出的当前的主要倾向是右的论断,其理由文不对题,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7.
新的形势下,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心理压力也日趋增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和谐因素。有的人谈心能够让人茅塞顿开,越谈感情越密切;而有的人谈心却适得其反。谈心要特别注意"四种方法"的运用,在"要有六心"上下工夫,要防止产生四种倾向,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准确地领会新农村建设目标和邓小平农村经济思想,对于指导中国农村改革,端正改革中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农村多层次生产力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针对当前农村改革现状,既要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又要客观地看到其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一是正确理解和认识农民的意愿,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农民、引导农民,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二是坚持农村集体经济改革方向,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积极探索以股份合作制为核心的集体经济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金融改革与民营银行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各种生产要素当中,人是第一重要的;在当前农村金融改革中尤其是这样。由于缺乏改革的依靠力量、产权主体不明确以及缺少金融人才,因而向农信社注入资金的成功概率很低。农村金融改革最需要的不是资金支持而是制度创新。当前农信社体制对于民营经济而言是外生的,因而很难实现和民营经济的对接;支持农村经济的融资机制只能从民营经济的资金活动中生成。农村金融改革应当不拘一格,能改造的就改造,不能改造的就新建;应当尽快在所有制上打破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限制,依靠市场机制,有步骤地通过试点开放民营银行。  相似文献   

20.
Many theoretical models of transition are driven by the assumption that economic decision making is subject to political constraints. In this paper we test whether the ‘winners’ and ‘losers’ of economic reform influenced voting behaviour in the first five national elections in the Czech Republic. We propose that voters, taking stock of endowments from the planning era, could predict whether they would become winners or losers of transition. Using survey data we measure the degree to which regions were ‘not afraid’ or ‘afraid’ of economic reform in 1990. We define the former as potential ‘winners’ who should vote for pro‐reform parties and the latter as potential ‘losers’ who should support left‐wing parties. Using election results and economic indicators at the regional level, we demonstrate that there is persistence in support for pro‐reform and communist parties which is driven by prospective voting based on initial conditions in 1990. We find that regional unemployment rates in 2002 are good predictors of voting patterns in 1990 and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political constraints bind during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