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亚威 《新经济》2013,(3):60-61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系列之南社村【颁奖词】南社村的30座祠堂保存完好,保留了大量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等建筑构件,集中分布于村中水塘的两旁,鳞次栉比,高低错落,与200多间古宅相处融融。南社村由民居、祠堂、书院、家庙、古榕、寨墙、古井、里巷等  相似文献   

2.
张亚威 《新经济》2012,(14):70-72
【颁奖词】大旗头古村建筑群规模宏大,呈棋盘式布局,建筑群均采用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山墙,房屋内部布局采用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式,远看墙体高耸严整、肃穆划一,极富岭南建筑风格特色,是粤中地区代表性的清代村落之一。百年之前,大旗头村的防盗、防火、防水之设计已经非常精巧和完备,有建筑专家表示:"大旗头村的规划建筑放在今天来看也是先进的"。  相似文献   

3.
一、项目背景 灵隐飞来峰呼猿洞对面的法云古村,是现今灵隐景区乃至杭州市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山地民居村落.法云古村坐落于灵隐景区内,东北角就是灵隐禅寺.东面是灵鹫飞来景区,西北方为永福寺和韬光观海景区,西南方为规划中的佛学艺术研修苑.  相似文献   

4.
张亚威 《新经济》2013,(1):58-59
【村史】碧江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始建于南宋初年,古称"碧岗",因粤语中"岗"、"江"同音,后改称碧江。村子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依靠便捷的水运交通,历史上便形成了三圩六市,在明清时期名列顺德四大圩镇之一。【颁奖词】碧江村保留了金楼、泥楼、职方第等具有典型岭南风格的民居,以及慕堂苏公祠、澄碧苏公祠、五间祠等岭南祠堂建筑。这些集中于村心街、泰兴大街的  相似文献   

5.
王君 《经济师》2011,(8):225-226
太原市是具有2500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老城区内仍遗留下相当多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文物建筑,一些传统街区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特征。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和市政道路拓宽改造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居民的住房和城市交通问题,但也对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损坏,如何处理好改造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应当慎重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文章从太原市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设计入手,对太原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规划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古村落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历史的进化过程中,绝大多数融入了历史的长河,但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却在生态环境、村落布局、宗法制度、民俗民风、建筑风格上都保留得非常完整。通过以流坑古村为例在分析了中国古村落形成原因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流坑古村的价值特色,并由此引发了对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一系列经济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依果觉乡四季吉村是四川最美乡村之一,当地人仍然以传统方法从事高山农业和山原畜牧业,瓦板房、菜园、竹篱笆、水磨房等传统民居和村落风貌都得到比较完整的保留.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经济学思考--以流坑古村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古村落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历史的进化过程中,绝大多数融入了历史的长河,但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却在生态环境、村落布局、宗法制度、民俗民风、建筑风格上都保留得非常完整。通过以流坑古村为例在分析了中国古村落形成原因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流坑古村的价值特色,并由此引发了对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一系列经济学思考。  相似文献   

9.
雨中的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朗头村,虽然难以得见原本想象的田园丽日,但灰暗阴沉的天幕,倒是感受这个衰败村落的最为相宜的氛围。 朗头村虽为清一色的黄姓,但由于宗族规模庞大,为合理安排居住空间,在其开村不久,便规划出朗东、朗中、朗西三个一线排开的聚落。每个聚落长约400米,纵深约300米,位于最前排的建筑皆为祠堂、书室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徽派建筑文化特点基础上,重点对于微派建筑中的建筑单体、街巷和村落的建筑特点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时代发展提出了文化创新是发展延续的根本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1.
生活     
《经济》2004,(12):94-95
■ 游天下宏村:世界上第一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民居 宏村位于安徽黟县东北部,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现存明清古民居建筑137幢。1999年,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将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池塘称为"牛胃",一条400余米长的溪水盘绕在"牛腹"内,被称作"牛肠"。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桥,作为"牛脚",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 奢侈品12万元"天价"自行车 2004…  相似文献   

12.
吴敏明 《江南论坛》2013,(12):19-21
惠山古祠堂群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无锡的惠山脚下。古祠堂群之所以聚集一地,除了祭祀祖先之外,与惠山这独特的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也有学者称它们为"祭山祠"。祠堂是礼制建筑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它的装饰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体现民俗民风,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情感,考察研究古建筑装饰艺术是了解建筑本身所承载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惠山古祠堂群的装饰艺术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祠堂群所蕴含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3.
着重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交流空间组织、建筑的尺度、施工的质量、建筑文化底蕴等各个方面对客家传统民居文化中的许多精髓理念和做法进行论述,并且在现代住宅设计如何借鉴与应用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中的现代新民居建筑是反映传统民居的重要载体,本文针对永宁纳家户民居地域文化建筑,根据银川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民居地域文化传承的特殊性,指出当地民居地域文化传承的建议和希望。  相似文献   

15.
生活     
《经济》2004,(11):94-95
爨底下村又名"古迹山庄",是门头沟区斋堂镇所属的一个自然行政村,距北京市区90公里。该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仍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保留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之一,村里建筑的墙上还保留着明清时的治家格言,照壁题字,抗战时期敌我双方的标语,以及互助合作、抗美援朝、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标语,步入其中,犹如走进历史长廊,村分上下两层,看似古堡又似山城,高低错落,线条清晰,座北朝南,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建筑艺术高超,颇具特色,被称为北京地区的"布达拉宫"。■演出世界舞王京…  相似文献   

16.
目前,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建设步伐突飞猛进,新疆各地州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个地域有着其各自不同的历史,建筑物首当其冲地保留着历史的见证。作为历史文化结晶的地域建筑物,是地域文化在地域环境和时间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正是由于建筑的地域性差异才使世界建筑文化变得多姿多彩。新疆是多民族地区。发展地域性民居建筑是对传统居住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地域性民居建筑在今天的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如何使民居建筑的发展更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这一点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本文对如何发展地域性民居建筑进行研究分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自2000年开始,我国皖南古村落、开平碉楼与村落和福建土楼相继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村落成为世界遗产后,在民居建筑与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总结我国古村落类世界遗产概况及保护利用存在的普遍问题,将开平碉楼与村落、皖南古村落和福建土楼三者在产生的历史背景、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以及建筑功能与特色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开平碉楼的基本特征,归纳出在特殊背景下开平碉楼的保护与利用途径,以期对相似背景下古村落型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路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衍变过程中逐渐沉淀并积累起来代表这个民族精神和物质层面的文化,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属性中国传统民居经过岁月变迁,朝代更迭,以其特有的建筑形态、文化内涵及其精湛的建造技术展示了我国劳动人们的聪明和智慧,是我国历史长河中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目前,传统民居正在慢慢走向消失或蜕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民居进行系统的研究,使传统民居的优秀设计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的生机,使民族精神在民居的设计上得以展现与蕴涵。在高度信息化、数字化的生活状态下,传统文化与信息数字化的思维不断撞击,怎样维持中国传统民居的可持续性发展?如何把传统民居的优秀设计思想和民族精神文化的内涵应用的到农村民居设计,这便是研究哈尼民居设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桂北地区少数民族民居、村落的特点进行分析,笔者认识到民居村落的发展,和它自身的生态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甚至是建筑文化的根基所在,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去考虑社会效益,单纯的考虑经济利益,就很容易导致环境受到破坏,生态平衡也会丧失,这样的结果在最后依然还会损害我们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严晓萍 《经济论坛》2022,(1):99-105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不仅要保护蕴含人类智慧的传统村落建筑风貌等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传承应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传统村落丰富的文化资源内涵,加大对传统村落各类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整理和宣传,破解保护传承、村民权益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借助文旅融合发展契机,推动区域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