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艾亚 《国际融资》2003,(9):10-12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步放开,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中国,伴随而来的是金融纠纷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多,金融交易主体对争议解决服务的要求呈现多样化。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法院诉讼外的一种重要争议解决方式——仲裁,其权威性和公正性日益受到市场主体的认可。中国仲裁界的知名机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从今年5月8日起实施《金融争议仲裁规则》,那么,这一规则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有怎样的优势?包括哪些确定受理的争议范围?本刊记者艾亚就此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王生长。  相似文献   

2.
陈偲偲 《金卡工程》2009,13(6):94-95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处于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之中。金融交易越来越复杂化,而随之产生的争议也越来越多。仲裁,因为其高效、执行力强等优点已经日益成为金融争议解决机制中极具优势的一种解决方式。上海、天津等地相继专门设立了金融仲裁机构。而在金融争议仲裁中,也涌现出很多新的法律问题,本文即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法律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马佳宁 《金卡工程》2009,13(11):114-114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中的三方机制,使该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得以更加公平、公正、高效地解决劳动争议。现阶段,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三方机制仍存在一些缺陷,本文针对这些缺陷,探讨其成因,并提出了在劳动仲裁中加强三方机制的建议,以完善三方机制在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中的建设,提高劳动仲裁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使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在劳动争议处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秀娟 《中国外资》2014,(2):206-207
在有关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问题上,各国区分国内仲裁和国际仲裁而作不同的规定,对于国际商事仲裁,往往比较宽松。加之国际商事仲裁越来越多地显示出优于国内仲裁的特性,当事人往往将一些本不具有国际因素的争议事项,选择由国际仲裁机构进行审理,以获得公平和独立的裁决,因此涉及到纯粹的国内争议能否提交国际仲裁机构的问题。本文提出应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国内争议,对将其提交国际仲裁机构的限制渐进性地取消。  相似文献   

5.
(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制定本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相似文献   

6.
1.2007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主任李援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对其进行了解读,称这次立法在及时、公正解决劳动争议,给劳动争议当事人双方提供方便和快捷的处理机制等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一是对调解予以强化。二是延长了时效。仲裁时效延长为1年,并且规定了时效的中断和中止制度。特别是对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的争议时效作了特别规定。在存在劳动关系期间,追讨拖欠的工资不受仲裁时效的限制。当你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该在1年内提出申请仲裁。三是仲裁的期限缩短。四是规定了“一裁终局”的制度,使部分案件一裁就终局,不必再走完劳动争议处理的全部程序。五是明确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保证,  相似文献   

7.
林小艳  林林 《金卡工程》2010,14(1):86-86
合并仲裁是仲裁制度中多方当事人解决争议的途径之一,该制度可分为协议合并仲裁和强制合并仲裁,学界上对于后者的争议较大,本文将从仲裁的价值取向对合并仲裁进行分析,包括:意思自治原则,公正效率原则,得出的结论是协议合并仲裁应提倡,强制合并仲裁则应谨慎推行。  相似文献   

8.
小额消费争议现有解决机制包括小额诉讼程序和其他仲裁调解形式,其中小额诉讼程序受案范围窄,其他仲裁调解程序则主要适用于一般的民商事纠纷。为此,我国需要制定《消费争议调解仲裁法》,建立独立的小额消费争议仲裁制度。在制定该法后,小额消费争议仲裁解决机制的完善需要从仲裁原则、仲裁协议、仲裁机构和仲裁程序四方面入手,确立简易、便捷和低廉的仲裁原则;弱化仲裁协议的作用;设立消费仲裁委员会;完善小额消费仲裁程序。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每天,成千上万的金融交易在全国各地进行。在这些交易中,绝大部分得到了顺利进行而没有纠纷产生,但是不可避免的,少数的金融交易产生了一些争议。在友好协商不能解决时,哪种方式是解决金融争议的最理想方式呢?  相似文献   

1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