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食物供求平衡的研究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和战略性的课题。本研究中选择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包括小麦、大米、玉米、大豆、猪肉、牛肉、羊肉、家禽、蛋类、奶类和水产品共11个品种。研究方法上采用局部均衡模型的构建方法建立了上述11个品种的供求模型。根据运用供求模型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为7%的基准方案中位子方案进行政策模拟所得到的预测结果可知,中国粮食的净贸易量将从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到2020年净进口量将高达7237万吨。笔者认为以国内的增产努力为主并辅以进口调控的措施是解决中国食物供求平衡问题的关键所,同时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各种对策。  相似文献   

2.
2005~2010年中国大米供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以往对我国大米预测的结果入手,通过建立中国大米供求的局部均衡模型,并拟定政策方案对2005~2010年中国大米供求进行了政策模拟和预测。结果显示,我国大米生产在现有生产趋势的前提下,短期内内将出现大米生产相对短缺的危机,特别是区域间的产消不平衡的局面将会进一步加剧。从确保中国大米供求平衡及区域间供求稳定的角度出发,稳定和提高中国稻谷价格以及强化区域间大米流通设施建设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粮食供求预测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多种方法对我国未来的粮食供需状况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保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杂粮供求:基于局部均衡模型的结构与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局部均衡的计量经济方法和计算机仿真模拟的方法,构建了杂粮供求模型进行结构分析,并运用该模型对未来中国杂粮供求进行了四个方案的模拟分析。本文所得结论是:杂粮产量对农业投入品的价格相对敏感,杂粮需求对人均收入的变动相对敏感,杂粮出口对汇率变动相对敏感,而杂粮进口则对国内前期产量相对敏感;伴随着国内杂粮产量的不断下降和需求的“刚性”,中国杂粮净进口的局面很难出现重大改观;当出现人民币年升值率超过5%、总人口中位以上增长的情况时,中国杂粮进口将会不断扩大,国内产量将会不断下滑;当人民币年升值率达7%、人口处于高位增长时,中国杂粮进口将会超过1000万吨。  相似文献   

5.
全球小麦供求和贸易形势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长期看,全球小麦供求将会处于紧平衡状态,贸易量还会有较大增长,但未来世界小麦价格将会从近年来的高位逐步下降。中亚地区的前苏联国家将在未来全球小麦贸易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巴基斯坦、印尼等国将会是小麦主要进口国。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构建供求局部均衡模型对我国羊肉市场供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未来我国羊肉市场供求进行预测。主要研究结论,肉羊养殖效益对我国肉羊存栏数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禁牧政策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对我国肉羊存栏量产生了制约;肉羊存栏数量和胴体重水平对我国羊肉产量的影响较显著;收入水平和羊肉价格对人均羊肉消费量有显著影响;未来我国羊肉产量和人均羊肉消费量均将不断增加,羊肉价格将不断上涨,我国羊肉进出口逆差增大的趋势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最后提出了未来我国羊肉供求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是发展肉羊生产、促进羊肉市场供求平衡以保障我国居民的羊肉消费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油脂油料供求、贸易、政策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结了近10年来中国油脂油料生产供给、消费需求和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变动特征以及相关政策,分析预测了未来国内油脂油料供求、贸易发展变动的趋势。主要结论是:受粮食安全底线约束,油料种植面积增加潜力有限;受刚性需求支撑,油脂消费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国内油脂、油料进口仍将持续增长,对外依存度将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棉花生产成本分析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我国近20余年棉花生产的成本效益、成本构成及与主要产棉国生产成本的比较分析,揭示我国棉花生产成本的特点,寻求进一步降低我国棉花生产成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国畜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国内饲料粮供给能力的制约,在更广泛的国际背景下来讨论中国饲料粮的国际贸易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中国入世后,国际市场以及国际贸易规则的变化对中国饲料粮市场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借助于GTAP模型,本文模拟了不同贸易政策方案下世界饲料粮市场的变化以及中国饲料粮需求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入世后中国将由农产品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但就饲料粮的贸易量来讲,其在国内贸易量和国际贸易量中的份额仍相对较低。如果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能取消现存的贸易扭曲政策,中国在畜产品和粗粮的竞争优势会加强。文章在最后对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和消费国,科学评价中国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对于提高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促进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产业发展视角构建了包含资源禀赋竞争力、生产竞争力、消费竞争力和贸易竞争力4个一级指标及13个相关二级指标的生猪产业国际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1995—2018年生猪产业相关数据,对中国、美国、德国、巴西、西班牙、俄罗斯等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生猪产业国际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并与传统的基于贸易视角的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基于贸易视角与产业发展视角的测算结果存在一定差距。基于贸易视角的测算结果显示,中国生猪产业缺乏竞争力,且竞争力仍在持续减弱。基于产业发展视角的测算结果显示,中国生猪产业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其中,中国猪肉消费竞争力极强,显著拉升了中国生猪产业国际综合竞争力水平;生产竞争力和资源禀赋竞争力也具有一定优势;贸易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明显拉低了中国生猪产业国际综合竞争力水平。结论 建议中国生猪产业充分发挥巨大的内需优势,提升生猪产业国际竞争水平,实现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国生猪种业创新能力,保障优良种猪供给;提高生猪生产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提升生猪养殖场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稳定生猪生产饲料供给;建立生猪产业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当前中国玉米供需形势偏紧,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综合考虑到水土资源短缺的要素制约以及玉米进口来源国集中的贸易风险,加强对国际玉米市场资源可利用性研究,分析世界玉米主产国玉米生产和出口潜力,保障国内玉米供应安全十分必要。[方法]文章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玉米供需、贸易的历史和最新数据进行比较详实的统计分析;采用FAO—GAEZ模型测算世界玉米主产国的玉米生产潜力。[结果]当前中国玉米产不足需,长期看供需格局偏紧将持续,玉米净进口将维持常态化;世界玉米供需格局较为宽松,美国的玉米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玉米产量和出口量的份额在逐渐下降,而巴西、阿根廷、乌克兰的份额在逐步上升,贸易格局呈多元化发展;从4个玉米主产国较好的生产与出口潜力看,未来中国利用国际玉米市场资源的空间环境较为有利。[结论]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保障中国玉米供需平衡,要实施玉米进口多元化战略,分散玉米进口风险,引导农业企业"走出去",加快建立持续、稳定、安全的全球粮食供应体系,同时要立足国内生产保供给,优化玉米产业区域布局,促进国内玉米产业的健康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我国西北平原区农村生活能源需求总量、消费结构和供给模式,为该区域乃至全国的农村能源消费供给结构和模式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描述统计法,以1991~2014年《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汇总表》中的数据为基准,分析比较了我国西北平原区7个省(自治区)农村地区共24年商品能源(煤炭、电力、石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非商品能源(秸秆、薪柴、沼气、太阳能)消费和能源(煤炭、焦炭、成品油、电力、薪柴)生产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结果]西北平原区商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在65%左右,并保持稳定增长;西北平原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稳定,沼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量逐年提高;因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差异,导致我国西北平原区不同地区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我国西北平原区的主要能源生产与消费差额呈负值,近4年差额稳定在年平均负1 294.40万t标准煤。[结论]该区域能源供需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建议未来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因地制宜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一般均衡模型构建了A2与B2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状况,以叶立明等人的研究成果(2030年与2050年我国三大粮食单产变化)作为政策冲击要件,模拟并分析了2030年与2050年我国粮食供给与需求状况。研究结果表明:A2与B2两种气候变化政策情景下的粮食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但中低排放情景下的B2气候变化政策情景对我国粮食供需平衡更为有利;针对分品种粮食供需不平衡的状况,该文认为可以从调整种植结构的角度来改善;尽管政策情景下未来粮食供求较为乐观,但影响粮食安全的社会因素较多,保障粮食安全切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4.
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选择海淀区为典型研究区,结合水资源供需系统所具有的复杂系统特征,在综合考虑水资源需求、水资源供给、非常规供水、生态需水、生产需水、生活需水及缺水率的影响等因素的情况下,分析其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文章采用系统动力学法,建立海淀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系统动力学(SD)模型。并将仿真结果与历史数据对比,验证模型的真实性,进而通过该模型对海淀区2011~2030年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进行了模拟与仿真分析。根据控制变量的确定原则,提取若干个敏感决策变量,通过调整几种变量的组合,提出了3种发展模式:现状趋势发展型、经济发展型及可持续发展型。到2030年,现状趋势发展型缺水率将涨到58.94%,二产产值为1.30×10~7万元,三产产值为1.94×10~8万元;经济发展型缺水率将涨到56.16%,二产产值为3.06×10~7万元,三产产值为3.54×10~8万元;可持续发展型缺水率将降到25.94%,二产产值为2.15×10~7万元,三产产值为2.53×10~8万元。综合分析,可持续发展型最为可取,但因难以量化缺水率与人口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此模式下缺水率也是逐年增加。经济发展型缺水情况最为严重,现状趋势发展型则介于可持续发展型与经济发展型之间。为此,该文最后提出3条对策建议:控制人口与水价、节水治污与雨水资源化、调整产业结构与增加外调地表水量。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农产品贸易出口量的增加,国外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开始制定许多措施来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其中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很大的阻碍。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我国逐渐将特色果蔬作为农产品贸易的主要竞争力,特色果蔬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其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及丰富的营养结构等优势更是顺应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变化。文章通过阐述特色农产品与技术壁垒等的相关概念,进而分析我国特色果蔬国际贸易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从不利与有利因素来研究技术壁垒对我国特色果蔬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以此为我国特色果蔬贸易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提高特色果蔬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完善特色果蔬质量标准体系建设;(3)实现特色果蔬集约化生产与运输。  相似文献   

16.
我国小麦生产、消费和贸易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小麦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三大粮食作物中保持着收获面积第一的地位。中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消费国,也是世界小麦贸易大国。全面多角度地分析我国小麦的供需现状,找出小麦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提供科学合理政策建议,对于优化小麦生产和促进小麦贸易都具有积极意义。[方法]利用2007-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对比分析法对近年来我国小麦的生产、消费和进出口贸易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析法测算了10年间我国小麦国际贸易竞争力水平,并与小麦主要出口国进行比较。[结果](1)我国小麦总体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6年小麦产量已达到1.29亿t,小麦的生产区域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等省份,大部分省份仅少量种植小麦,小麦的成本收益率相对较低,净利润不断走低。(2)小麦消费量平稳增加,我国小麦的消费量达到1.16亿t,口粮消费占比80%,消费量较大的省份也多分布在小麦主产区,中部地区省份消费缺口相对较大。(3)小麦的贸易量趋向合理,进口量达453万t,我国小麦的供需总体上保持了平衡,但小麦国际贸易逆差较大,小麦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小麦进口来源过于集中在加拿大、美国等小麦生产大国的状况并未改善,好在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等新兴小麦大国的兴起为我国小麦的多元化贸易提供了契机。[结论]我国要坚持小麦生产以我为主的战略,做好政府服务和市场导向的有机结合,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小麦高效优质生产,加大科技进步对小麦生产的贡献,合理利用国际市场等措施来保障小麦充分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随着中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国内外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快速上涨,对国内粮食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分析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原因和影响对确保国内粮食供应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分析了2019年以来小麦、大米、玉米、大豆4种粮食产品的国内外价格走势,从供需状况、贸易政策、气候变化等因素分析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原因,并探讨了国际价格对国内价格的影响。[结果]当前全球主要粮食品种供应充足,库存仍处于较高水平,此轮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疫情后全球消费逐步回暖的影响;但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总体有限,国内小麦、大米、玉米价格上涨的主因是国内消费回暖和生猪产能恢复带动的饲用需求快速增长,油用大豆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结论]为稳定国内粮食市场,避免国际市场的冲击,中国要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并引导居民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与结构区域演变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该文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优化趋势与粮食生产区域结构演变的特点,提出了农作物结构调整需要保证稳定粮食发展、粮食结构调整需要兼顾品种和区域平衡、粮食生产布局需要物流加工产业配套及粮食产业布局要注意水土资源的节约等粮食布局与结构优化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根据1982~2012年的马铃薯产量和消费量的数据,对马铃薯生产和消费的长期趋势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1982~2011年,马铃薯总产量和总消费量基本保持同步变化,除2006年总产量超过总消费量1 885万t之外,其余年份总产量和总消费量的差额都在250万t之内,从比例上看,供求缺口在多数年份不到总产量或总消费量的3%,我国马铃薯基本是国内自产自销,进出口的总量都不大。其次,对1982~2012年马铃薯总产量、总消费量数据做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分析,并做一阶差分,采用传统时间序列分析和移动平均(ARMA)模型相结合,建立马铃薯总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时间序列模型;进而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马铃薯的中长期生产和消费进行了预测:马铃薯供给基本平衡,供给略大于需求,供求之间的差额占总量的比例非常小,约为2%。2020年,马铃薯总消费量为1.0 900亿t,马铃薯总产量为1.1 125亿t,供给大于需求225万t;2030年,马铃薯的总产量为1.3 585亿t,马铃薯的总消费量为1.3 280亿t,供给大于需求305万t。  相似文献   

20.
[目的]文章以稻米价格竞争力为视角,从稻米单位面积产量长期增长停滞与总体成本水平持续上涨方面分析了日本稻米生产成本的特征与变化,从稻米生产成本指标与生产成本以外指标方面比较分析了中日稻米价格竞争力的优劣与变化。[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日本稻米的高生产成本与单位面积产量长期停滞是比较显著的问题,造成日本稻米价格竞争力优势逐渐降低; 但是不同规模稻米生产成本的差距却越来越大,随着时间推移,日本稻米种植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与日本比较,中国稻米生产成本虽然较低,但上涨速度显著高于日本。在稻米价格竞争力方面,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中国的优势逐渐降低。[结论]基于日本经验,结合国内情况,从扩大稻米生产经营规模、加快稻米生产机械化进程、引导优质稻米品种发展等方面借鉴日本经验,旨在为加强中国稻米价格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