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提升经济发展内生稳定性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重心从生产转向消费,经济发展阶段从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经济发展战略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双循环新格局,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动力从投资主导型经济转向消费主导型经济。消费对经济发展发挥基础性作用,匹配的生产、平等的分配和畅通的交换等环节为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条件,是消费主导型经济的典型特征。我国整体上处于消费主导型经济初级阶段。推动经济发展动力转型,需要匹配经济发展动力与经济发展阶段,促进投资主导型经济向消费主导型经济适应性转型。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城市经济韧性的科学测度,利用中国2005—2019年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市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中国市域经济韧性的提升,这一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激发创业活跃度和创新活跃度两大机制最终促进市域经济韧性提升。(3)空间效应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提升存在正向溢出效应。(4)异质性分析发现,相对于中西部城市及外围城市而言,东部城市及中心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市域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更强。文章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含义:加大数字经济发展力度,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是提升中国市域经济韧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最关键的就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县级市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形态,具有城乡结合的若干特点。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县级市经济发展中,资本最为重要,劳动力次之,耕地资源也具重要性。这不仅为促进县级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依据,也为通过发展县级市经济来统筹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职业层次提升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体现。本文利用2012—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流动人口职业层次指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流动人口职业层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流动人口职业层次提升;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促进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资本积累提升其职业层次;数字经济发展对流动人口职业层次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效应,对跨省流动人口、长期流动人口和乡城流动人口的影响更明显。本文丰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状况影响的文献,为政府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社区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应采取有效的策略,促进社区型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社区经济类型、我国社区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促进社区经济健康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高能斌 《经济师》2008,(2):62-63
实体经济中不断出现的经济符号化过程降低了经济的运行成本,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符号经济从实体经济中独立出来,具有自己不同于实体经济的特性。了解符号经济的形成能更好地把握现实经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城市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如何实现城市建设与经济和谐发展,使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建设发展,以城市建设的发展拉动经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的。经济是城市建设的基;咄,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首先,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点。其次,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9.
王国中 《经济问题》2005,(11):24-25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内陆地区要从开拓思想、创新思维、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实施有效人才战略等方面入手,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缩短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实现内陆地区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桥头堡战略下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艳 《现代经济信息》2014,(22):495-496
桥头堡战略是云南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展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加快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契机。云南地处边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的发展中存在着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必然要求调整云南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文章分析了云南省现行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桥头堡战略下,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促进云南桥头堡战略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果,不可否认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有效的财政和措施密不可分。本文主要围绕财政与金融政策概述,促进经济发展的财政与金融对策等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对促进经济发展的财政与金融对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互联网与数字普惠金融两个角度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以2013—201 9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测度我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数字经济对促进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可显著促进居民消费,但在中西部地区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应促进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协同发展区域数字经济。从供给侧入手,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及时关注和研判潜在风险,为促进居民消费赋能。  相似文献   

13.
用循环经济思想构建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途径。本文首先综述了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然后分析了循环经济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经验,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西部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为切入点,提出制度创新是西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政府职能转变是西部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处理好政府同市场的关系,规范政府管理经济行为,创造有利于西部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促进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湖北经济发展速度、运行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湖北经济发展的现状入手,在分析探讨湖北经济发展速度与运行质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湖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与建议,为尽快实现湖北第三步战略目标,振兴21世纪的湖北经济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熵权法测度了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以服务业和制造业增加值比值为被解释变量,分析了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比重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该比值之间呈现非线性的正“U”型关系,在一定区间内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比重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而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超出该区间之外时,数字经济会降低制造业比重,且降低速度边际递增。数字经济主要通过促进产业融合这条路径影响制造业比重。在数字经济发展前期,数字经济通过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而稳定制造业比重,当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越高,制造业越倾向于服务化而降低制造业比重。本文的结论意味着,数字经济在短期内对制造业比重稳定是有利的,但长期而言,数字经济依然无法改变传统产业结构演变所遵循“库兹涅茨”规律。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分析了跨国公司发展的原因,探讨了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进步的作用及其逆向思考。  相似文献   

18.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形势需要。本文就当前我国投资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对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更平稳、更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虚拟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它具有二重性:既有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社会上零星分散的消费资金和闲置资金转化为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的一面; 又有使社会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可能性加大,易导致泡沫经济形成的消极性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趋利避害,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海岸带经济环境与经济走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阐述海洋带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的基础上,揭示了海岸带经济环境的边缘效应、枢纽效应、依托效应、扩延效应和复合效应,以及它们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探讨了海岸带的经济走势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方面讨论了促进我国海岸带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