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占先优势:一个进入壁垒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稀缺性概念在一定条件下从生产要素向技术、顾客品牌认知和市场总容量等范畴进行了推广,再结合资源市场对产品市场的依托性、产品市场(顾客认知)的结构性和在位厂商策略性行为的存在性,提出了占先优势概念体系,并逐一分析比较了资源占先优势、认知占先优势和市场容量占先优势。接着在一定的传统壁垒优势与占先优势的对应关系下剖析了经典进入壁垒定义,再次确认了进入壁垒的占先优势本质,建立了考察时期长短、市场结构化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对中国彩电业的市场行业和市场绩效进行了分析,用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理论剖析了彩电业过度竞争、价格大战和低劣市场绩效的原因。最后指出彩电业的出路是降低彩电业的退出壁垒,实施国家援助退出政策,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还是在不具备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与在位者相比,市场后入者都面临着进入壁垒的阻碍。本文在对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产业的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外部性市场中后入者所面对的进入壁垒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网络外部性强化了进入壁垒对市场后入者阻碍功能。案例分析中,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后入者中国联通在竞争中的暗淡市场表现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网络外部性对进入壁垒的强化作用。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最后对网络外部性市场中的后入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银行业在中国是一个垄断性行业,进入壁垒比较高,因此利润率比较高,同时中国民营行业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不但能够获取较高的利润,还能够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面临融资的困难,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就会促使其产生进入银行业的需求。但是银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政府管制比较严格,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主导设计:市场进入壁垒理论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下,主导设计作为决定与控制市场进入壁垒的根源性壁垒,成为市场进入壁垒的新范式.为此,在当今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技术经济规范转换期,及时较早进入新技术系统,形成自我支持的技术体系和市场支撑网络,是后进企业和后起国摆脱大型跨国公司控制,成功实施进入跨越和实现赶超的根本路径和机会窗口.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07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的企业数据,根据产业演化模型分析了中国制造业行业生产率提升的来源,重点研究了沉没成本和以国有经济比重度量的行政性进入壁垒对市场结构和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我们发现,沉没成本和行政性进入壁垒的降低显著提高了行业生产率,同时行业沉没成本的降低提高了市场竞争性,降低了市场集中度,但行政性进入壁垒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企业的进入退出分析以及行业生产率的分解,行政性进入壁垒降低对行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国有企业的进入退出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国有企业自身的生产率持续提高,对总体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行政性进入壁垒的降低,减少了非国有企业的进入成本,高效非国有企业的进入提高了行业生产率;随着国有经济比重降低,偏向国有企业的政策扭曲减少,降低了行业生产率差异度,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Dixit(1980)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对外直接投资在东道国市场形成的进入壁垒效应,同时解释了什么产品厂商无法象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那样,利用生产的规模经济因素消除潜在竞争压力。这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海默善于对外直接投资“消除竞争”的论点构成了新的论据。模型显示,由于国际市场仍然存在自然或人为的障壁,在相关市场内沉没成本对未来的竞争模式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理论,构建了单个厂商的产品差异化和差异化条件进入的经济学模型,模型结论对我国汽车产业企业构筑进入壁垒和制定进入战略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了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2月31日三鹿事件开庭,轰动全国并影响整个乳制品行业的三鹿奶粉事件最终以三鹿破产告终.三鹿等规模不断扩张的在位企业并没有因为规模的扩张获得有效的市场进入壁垒,缺乏壁垒所导致的价格战使企业利润越来越低是三鹿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文章指出企业应该通过不断优化自身组织结构、建立和谐的供应链体系、加强产品创新能力来建立有效的市场进入壁垒. 相似文献
11.
12.
市场获得、壁垒与外资企业分布——新经济地理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8个省份8个行业的2000-2007年样本数据,实证考察了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区域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结果表明,传统变量如地区工资率和自然运输成本成为外资进入受到制约的基本因素,而新经济地理因素的中间品市场获得和产品市场获得,则成为外资进入的显著影响因素,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因素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国民待遇"的公平性部分抑制了外资进入的积极性.最后,文章考察发现,外资进入国内市场具有省份壁垒和行业壁垒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3.
行业的结构性进入壁垒和新厂商的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壁垒使得新进入市场的厂商必须承担一些在位厂商并不承担的成本,结构性进入壁垒是由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行政性政策和法律等行业中的客观因素所形成。为应对结构性进入壁垒,新厂商可采取积累必要资本量、灵活切入、市场追随和战略联盟等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从制度环境质量、要素使用特征以及政府干预等方面探讨了中国服务业进入壁垒的形成机理,并利用拓展Orr模型实证检验进入壁垒对中国2008年40个二位数服务行业进入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依托行政审批制度的行业准入管制的放松有利于提高服务业进入率,但税收负担、资产规模和研发投入构成显著的进入壁垒,其中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的要求更高;政府干预形成的进入壁垒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庞大的营业额和资产规模上。 相似文献
15.
创业型员工内部市场进入:低壁垒设置与策略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中的创业型员工市场进入较之于团队进入的可能性比较小;以核心创业型员工为代表"粘结"较多人力资本的外部市场进入成为可能。基于这种推断,文章主要从企业视角,通过建立相关模型,在创业型员工市场进入低壁垒设置层面上提出若干策略引导,进而对创业型员工及团队内部市场进入作出贴近现实讨论。 相似文献
16.
进入退出与国有企业的退出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准确把握企业进入退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位置,分析企业进入退出壁垒,并将其与中国的制度因素相结合,考察进入退出壁垒的失效,从而可以看出进入退出理论在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思路与对策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中小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现存的资本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制度性壁垒和技术壁垒又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文章认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把握好进入产业的时机;创新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壁垒并提升竞争水平;营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体制与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20.
温州鞋业集群的形成:进入壁垒是如何突破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州曾是中国东南部最为贫穷的地区之一。由于人多地少、耕地缺乏,远离大城市而且交通条件很差,同时很少能得到上级政府的财力支持,对于温州来说,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似乎都不具备。然而,过去20多年来,温州却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私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特别是温州制鞋业,从默默无闻发展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巨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之一。因此,温州制鞋业为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推动力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本研究中,我们在温州调查了140家不同规模的鞋业企业。通过该项调查研究,我们得以深入了解温州鞋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创始资金、技术壁垒、制度壁垒等进入壁垒是如何突破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