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部控制理论由来已久,先后经过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但由于其研究主要是审计人员和机构为了提高审计效率、明确注册会计师审计时评价内部控制的责任而进行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内部控制含义的片面性。一、内部控制的含义有关内部控制含义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种:(1)柯氏会计辞典把内部牵制定义为,“为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而制定的业务流程”;(2)美国会计师协会在专门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的计划和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  相似文献   

2.
从美国COSO报告的发展看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COSO报告的发展 美国是进行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在1992年“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由美国会计学会、内部审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和管理会计学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发布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1994年.COSO委员会又发出了“对外界报告”的补篇.修改对外报告的范置.纳入部分与保障资产安全有关的控制.后来把1992年的报告及1994年的补篇合称为COSO报告。  相似文献   

3.
赵闽 《财会通讯》2008,(7):73-74
一般认为,内部控制理论主要经历了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简称“IC—IF”)4个台阶式跃进发展阶段。2003年7月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财务经理协会以及管理会计师协会组成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权威机构——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简称“COSO”)在其1992年提出的IC—IF基础上发布了一份题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简称“ERMF”)的讨论稿,  相似文献   

4.
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企业按照公认的会计准则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提供合理保证。本文借鉴美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提出了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思路,并结合国内内部控制审计的发展现状,对我国如何更好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ERM框架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促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进入强制披露时期。在SEC随后发布的具体规则中,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成为用于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标准。本文在概述内部控制报告演进、分析现行内部控制报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依据2004年COSO《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对内部控制框架的发展,重新认识内部控制,提出了改进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九九四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等共同组成的“防止虚假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COSO)”完成并发布的关于内部控制框架的报告.提出了最新的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业务的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相关法律和规章的遵从性而由单位董事会、经营及其他成员实施的一种过程”。这一概念的表述不是单纯从经营角度考虑需要内部控制。而是以与审计报告相关的所有各方关系的共同立场上。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注册会计师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难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中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案例,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实务时遇到的难题,为今后内部控制评价更有效地进行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数学模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概述在美国COSO报告及萨班斯法案的极大影响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2008年6月份颁布、2009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上市公司和中介审计机构提出了内部控制评价的要求,从简单的流于理论层面的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分析已势在必行。COSO报告为上市公司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一套最新理念和方法,也为监测、检查、评价内部控制质量提供了一套标准化体系。  相似文献   

9.
会计舞弊是一个既古老又全新的问题.为了防范企业经营者会计舞弊行为,从2002年起日卷接受美国的萨班斯法,加强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2007年2月,日本政府机关金融厅所辖企业会计审议会颁布了"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从2008年4月起必须设置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同时每会计年末将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对外报告,接受注册会计师审计.经过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一年的实施,金融厅于2009年6月首次公布了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文章从介绍和分析日本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入手,总结日本在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为中国建立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有关内部控制含义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柯氏会计辞典把内部牵制定义为,"为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而制定的业务流程";第二,美国会计师协会在专门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的计划和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以及促使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等所采用的所有方法和措施";第三,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其审计准则公报中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第四,COSO委员会在专门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指出,"内部控制是受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旨在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律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  相似文献   

11.
AICPA(1993)指出,投资者应当获取内部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估。以安然事件为契机,美国认识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萨班斯法》中规定了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的企业,其管理层有义务编制评价财务报告有效性的内部控制报告,并规定内部控制报告必须接受由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审计。此后,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先后引进并采用了类似的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管理当局出具遵循内部控制框架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同时需要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内部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专门的审计程序,对特定日期企业内  相似文献   

13.
作为注册会计师选拔的重要环节,CPA考试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大。文章认为COSO框架不仅适用于企业内部控制,也适用于CPA的考试控制。并基于COSO框架对CPA考试内部控制各要素进行规范性分析,提出防范、揭示和抵御考试作弊风险的有益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颁布SOX法案后,日本也于2006年和2007年先后颁布和制定了金融工具交易法及内部控制报告准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并接受注册会计师审计.日本在该项准则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国际协调、本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为降低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成本采取了若干对策.与COSO整体框架相比,日本增加了"资产的保全"目标和"IT应对"要素;在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程序方面,采用了自上而下重视风险、不直接报告业务、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一并实施等做法,具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公司董事会或者管理层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并由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审核评价,然后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外部信息使用者。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国外内部控制审计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ICPA(1993)指出,投资者应当获取内部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估。以安然事件为契机,美国认识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萨班斯法》中规定了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的企业,其管理层有义务编制评价财务报告有效性的内部控制报告,并规定内部控制报告必须接受由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审计。此后,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先后引进并采用了类似的制度。  相似文献   

17.
企业内部控制提出已有50年了。在50年里,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花了近40年,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用了5年时间。前两个阶段是从会计职业界的视角认识内部控制,第三阶段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扩大至所有会计财务审计组织。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初次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明确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内容(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而1997年颁布的《会计法》则是我国第一部体现内部会计控制要求的法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COSO报告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权威性确立和其对我国电信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实际指导方面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以中国网通为例,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在公司层面进行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模型设计,以满足《萨班斯法案》的要求。除应用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控等五要素外,还着重提出反舞弊机制建设、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问题,以更加切合我国企业主要是电信企业的实际,建立健全自身内部控制机制,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满红 《企业研究》2012,(19):70-71
2008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其合理借鉴了美国COSO报告等国外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对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制定了明确标准,整体架构主要分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五项要素构成。本文将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作用入手分析内部控制的内涵,进而对下一步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洁影 《电子财会》2009,(12):48-50
一、内部控制主体概念 在明确内部控制主体的概念之前,我们必须得重述一下什么是内部控制,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和财务执行官协会(MAA)共同组成的资助组织委员会(COSO)的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的解释:内部控制是指由公司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按照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原则、为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