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瞿英  赵亚男  刘维 《山西农经》2023,(1):14-16+20
发展乡村旅游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就业创业、推进京津冀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借助元分析法,综合国内学者的定量研究结果,系统分析游客乡村旅游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的关系强度。结果表明,态度、地方情感、满意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游客乡村旅游行为意向存在较强的影响关系。应利用京津冀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契机,建立乡村旅游合作区域化平台,结合怀旧情感,明确京津冀“四条发展线”,推进乡村旅游质量建设工作,推动“旅游+”业态升级。  相似文献   

2.
[目的]乡村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是乡村旅游地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实现的重要助推剂。文章旨在建构并验证游客感知价值、地方依恋与环境责任行为之关系模型,以了解乡村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驱动因素与影响路径。[方法]该文选取安徽省巢湖市三瓜公社为案例地,使用随机抽样方法共收回有效问卷318份,经文献回顾和相关理论梳理,建立概念性框架,并运用AMOS 21.0软件以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定量实证研究。[结果]乡村旅游感知价值对地方依赖、地方认同与环境责任行为皆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关系,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对环境责任行为亦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关系。并且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在感知价值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结论]感知价值和地方依恋感是乡村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通过提升游客感知价值和强化游客地方依恋情感,从而促使其产生保护环境的负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营销背景下,研究乡村旅游经营者参与网络营销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方式与信息化时代结合,从而推动乡村旅游、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以广西融水、阳朔乡村旅游区的179名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调查数据为例,采用双槛模型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参与网络营销的意愿及行为进行分析。[结果](1)文化程度、收入水平、风险类型、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参与网络营销的意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家庭人口数量、户主年龄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参与网络营销的意愿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乡村旅游经营者参与网络营销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通过参与意愿对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参与行为产生0. 439的正向中介效应。[结论]村旅游经营者的网络营销参与意愿一般,受到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变量的影响,而且是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3个变量直接通过参与意愿变量,对参与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其中参与意愿充当中介变量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259份消费者问卷调查数据研究乡村旅游顾客重游意愿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改进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以短途旅游为主,旅游动机主要是放松心情和陪伴家人。消费者对旅游产品、旅游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和营销传播的正面评价会显著提升重游意愿。最后提出促进乡村旅游重游意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乡村旅游形象是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和实现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对拓展农业功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城乡统筹、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合肥大圩镇为案例地,基于一手调查数据,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城郊型乡村旅游地游客感知形象与行为意向关系概念模型,探索并验证了游客感知形象维度与结构,并深入分析各形象维度及以旅游体验和满意度为中介变量对行为意向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关联特征,从而为提升乡村旅游地形象,实现乡村人地关系和谐共生提供借鉴。[结果]城郊型乡村旅游地游客感知形象包含乡土文化与氛围感知、乡村环境与设施感知、乡村产品与服务感知、乡村景观与建筑感知4个维度;各维度对旅游体验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5、0.17、0.38、0.25,对满意度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4、0.17、0.25、0,对行为意向影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5、0、0.15、0,旅游体验和满意度对行为意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7、0.63,旅游体验对满意度影响路径系数为0.49。[结论]各变量影响路径系数并不相同,乡土文化与氛围感知和乡村产品与服务感知维度对旅游体验、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高于其他维度,旅游体验和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行为意向,旅游体验以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显著、正向影响行为意向。应加大重视乡土文化与氛围感知和乡村产品与服务感知对乡村旅游形象提升的作用,注重挖掘乡村本土文化资源优势、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优化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进而有效提升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韩岳霖 《山西农经》2023,(11):16-18
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旅游业态,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在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乡村环境、传承乡土文化、完善乡村治理、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文章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总结了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进一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游客旅游涉入与地方依恋之间的关系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本研究以苏州市东山镇为例,采用软件AMOS 24.0运用SEM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乡村旅游情境下旅游涉入对地方依恋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涉入的吸引力、自我表现和中心性3个维度对地方依恋的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地方依赖维度直接影响地方认同维度。  相似文献   

8.
潘晴初  李翠珍 《山西农经》2022,(19):101-103
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参与主体。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索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意愿的影响因素,提出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对策建议,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社会规范是影响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意愿的重要因素,且对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注重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乡村振兴的预期,增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创建自下而上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和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乡村地区经济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地区脱贫的重要载体。本文探讨与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诸如产业理念与升级、发展模式与业态创新、规模与产品同质化等问题,提出了更新乡村旅游发展理念、统筹乡村旅游规划、升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创新旅游业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凸显地域特色、重视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和乡村旅游品牌的塑造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伏妮 《农业经济》2022,(3):139-140
作为农村发展的新业态形式,乡村旅游展现了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产业融合发展能力,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但是,随着全国各地对乡村旅游的大力推进,各地区旅游产品出现了同质性严重、持续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并且很多依托于农产品种植的旅游项目凸显出其季节性强和可替代性高等不足,导致乡村旅游项目难以发挥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动力。这是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面临的现实难题,需要以旅游产品创新突破发展路径依赖,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经营者借助农村地区的优势旅游资源,不断探索旅游市场需求,持续推进旅游产品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机理、模式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能够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搞活农村经济、实现多元效益,为解决“三农”问题打开了新的突破口,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基于新时代背景,更新了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和业态特点;并从六个角度出发,阐述了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其次,归纳总结了乡村旅游四类开发模式;最后,基于乡村旅游项目自身建设、政府政策保障、社会组织参与的视角提出了六项对策,以期助力乡村旅游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发展蓬勃,逐渐从单一的参观模式向与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等多元业态的方向发展。然而,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凸显,本文着眼于旅游资源丰富但发展尚不充分的西南地区,借助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信息和统计年鉴数据予以探索分析,回溯其乡村旅游发展历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深刻内涵,联动生态、经济和文化视域,指出当前我国西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三大问题:生态文明改善不足、经济带动作用不充分以及缺乏文化影响力与吸引力。因此,要重点依托供给侧视角阐释相应对策,探寻我国西南地区乡村旅游振兴的未来发展方向,实现生态、经济、文化效益“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合力循环,以期最终达成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3.
国家公园社区居民的环境责任行为对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构建国家公园情境下社区居民环境责任行为意向的计划行为理论拓展模型,选取云南普达措国家公园为案例地,基于503份社区居民有效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理论假设,分析国家公园社区居民环境责任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敬畏情绪和地方依恋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意向;理性因素(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情感因素(敬畏情绪、地方依恋)共同驱动社区居民环境责任行为意向;按照4个因素的影响总效应排序,行为态度(路径系数为0.628)敬畏情绪(路径系数为0.487)地方依恋(路径系数为0.254)主观规范(路径系数为0.118)。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对社区管理者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多途径培育社区居民正向行为态度共识,激发居民的环境责任行动自觉;第二,充分运用社区居民的敬畏情绪,尊重当地文化和民族传统习惯,促使社区居民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第三,以地方依恋为核心,通过适度开发和有效保护不断推动社区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归纳验证了提升社区居民环境责任行为意向的理性因素和情感因素,为更好地引导社区居民支持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主体功能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近年来,乡村振兴、旅游脱贫等政策背景下,中国乡村旅游开发如火如荼,在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乡村旅游地的人地情感关系得以重构。旅游效应是从侧面反映旅游发展状况的一种有效途径,农户感知的社区旅游效应更具有直观性与代表性; 社区归属感指社区内居民对社区地域和人群集体的心理认同、喜爱和依恋等感觉,能较好表征农户与社区的情感关系。[方法]因此,以延安3个典型乡村旅游地为例,从旅游效应切入,反映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基于麦克米兰(McMillan)及查维斯(Chavis)提出的归属感内涵,分析该发展现状下的社区归属感,并利用有序多分类回归分析辨析乡村旅游效应对社区归属感的具体影响因子,以期从一定层面揭示乡村旅游发展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结果](1)研究区旅游效应整体表现为正向,但社区收入分配不均、社会文化氛围变差效应较明显。(2)研究区的社区归属感值与同类研究对比较低,案例地间分异较大。(3)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各异,居住环境影响城市近郊型旅游地社区归属感,边远景区依托型受社会保障和邻里氛围影响更明显。[结论]总的来说,农户感知的旅游效应较好,乡村旅游通过影响农户对社区地域、社区内人群情感综合体的认同与喜爱决定社区归属感; 相较于经济效应,乡村旅游背景下环境效应与社会文化效应更主导农户的社区归属感。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因其具有既融合一二三产业又适应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周边短途休闲度假消费需求的独特优势,呈现出超出一般旅游产业业态的蓬勃活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其经营管理、文化融合、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通过提升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水平,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在乡村旅游中融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乡村文化加强保护和发展以及创新乡村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能够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森林公园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文章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创新性地建立了游客重游意愿的三维度(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因素影响模型,以福建省莆田市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现场游客的随机抽样数据为基础,同时采用多元有序和无序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对森林公园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认为游憩价值一般的游客的重游意愿是认为游憩价值非常高的游客的0.175倍;认为森林公园的资源状态很好的游客的重游意愿是认为森林公园的资源状态一般的游客的重游意愿的2.907倍,具有创新性;认为比较拥挤、一般拥挤的游客的重游意愿分别是认为不拥挤的游客的0.282倍、0.166倍;旅游满意度为一般、满意的游客的重游意愿分别是旅游满意度为非常满意的游客的0.029倍、0.074倍等。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交通时间为1小时以内、2~3小时的游客重游意愿由愿意提升至非常愿意的可能性分别是交通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游客的4.894倍、4.311倍;参观特色景观数为1~2处及3~4处的游客的重游意愿由愿意降低为无所谓的可能性分别是参观特色景观数为5处以上的游客的26.499倍、12.437倍,具有创新性。基于研究结论得出政策启示:加强森林公园资源保护;优化森林公园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旅游满意度;宣扬森林公园特色景观;降低游客旅途交通耗时。  相似文献   

17.
赵咏梅 《山西农经》2022,(10):69-71
“农,天下之大业也”。农业是繁荣经济、富国足民、社会安定的基础。党和政府以解决“三农”问题视为首要问题,也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方向。党和政府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包含生态宜居、乡村文明、产业兴旺、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方面。根据地方特点发展地方特色,把地方产业做大做强,结合地方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以及互联网趋势发展“互联网+”产业的新业态,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文章总结了各地实践与探索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随着乡村旅游在中国乡村生根发芽,民宿成为了很多游客出行的优先选择,民宿的蓬勃发展对社区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社区居民是这些影响的主要承担者。社区居民对乡村民宿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会形成整体的感知,整体的旅游利益感知会影响对民宿发展的态度,态度从而决定社区居民的行为是支持还是反对外来游客进入当地旅游。居民对乡村民宿发展的态度,是决定民宿是否能够在中国乡村持续发展的关键,但鲜有学者从居民感知的角度对乡村民宿旅游影响进行研究。[方法]文章以海南省5个民宿村的居民为研究对象,以居民影响感知为研究切入点,建立居民影响感知、支持程度、社会距离、社区依恋的关系模型以揭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对其态度的影响。[结果和结论](1)社会距离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支持程度有显著负向影响; (2)社区依恋对支持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3)旅游影响感知的3个维度对支持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三亚企业带动乡村脱贫致富的案例分析,指出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根本,在于地方对新发展理念领会下的乡村振兴路径选择及其具体实践,剖析了新发展理念引领、企业带动这种乡村振兴模式的经济逻辑——发现并瞄准市场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协调要素供需双方的关系,使其利益内在统一,以创新驱动生产,供给经济附加值高的产品;扩大要素投入,用边际收益上升的资本替代边际收益下降的人力,创新业态形式,配置过剩劳动力到新业态中,进一步提高经济附加值。如果把乡村振兴看作是制度创新,那么三亚案例呈现出以企业辐射乡村、地方政府为特征的制度创新,乡村、企业、地方政府三者在脱贫致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20.
张蕾 《山西农经》2024,(6):150-152
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对于乡村经济发展而言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旅游经济主要是指以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所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的宏观战略下发展不同地区的旅游经济,要明确本地区资源优势,寻找科学的路线。以吉林省为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科学路径。从多角度入手采取措施,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