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地区化、地区性与地区主义——论东亚地区主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地区化、地区性与地区主义是研究地区合作时的三个核心概念。有必要使用地区性的概念分析东亚的地区性。东亚存在着两种地区化 :以市场为中心的地区化和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地区化。作为一个政治概念 ,东亚地区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国家特征 ,东亚现存各种地区主义之间具有内在的竞争性。东亚地区合作的当务之急是整合已出现的各种地区化进程和多样的地区主义 ,使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地区化和地区主义相互兼容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东亚地区结构 ,使东亚最终获得整合性的地区化和分享性的地区主义。  相似文献   

2.
霸权干涉、大国对抗与东亚地区安全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欧洲地区主义从中心到边缘的演进逻辑不同,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进程主要是从边缘到中心。两种地区主义逻辑的不同决定了东亚无法像欧洲那样协调解决霸权干涉和大国对抗两大挑战。东亚要构建欧盟那样的地区安全共同体就必须寻找替代路径。在东亚不能沿袭欧洲路径协调解决两大挑战的情况下,暂时同步搁置或冻结霸权干涉和大国对抗问题,或许是一条现实可行的东亚之路。  相似文献   

3.
与欧洲地区主义从中心到边缘的演进逻辑不同,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进程主要是从边缘到中心。两种地区主义逻辑的不同决定了东亚无法像欧洲那样协调解决霸权干涉和大国对抗两大挑战。东亚要构建欧盟那样的地区安全共同体就必须寻找替代路径。在东亚不能沿袭欧洲路径协调解决两大挑战的情况下,暂时同步搁置或冻结霸权干涉和大国对抗问题,或许是一条现实可行的东亚之路。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以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崛起和东亚地区合作的开展推动着亚太地区秩序的转型。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着力打造跨太平洋体系,以塑造新的亚太地区秩序。该秩序的特点是以美国主导的共同体秩序为核心,并带有大国协调秩序和两极秩序的元素。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以制衡中国力量和影响力的上升、巩固美国在本地区的利益和地位为目标,加大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竞争的力度,重塑地区政治经济格局。该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凸显了地区秩序中的安全因素,提升了美国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巩固了美国对亚太秩序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些战略举措增加了中国在亚太所承受的外交与安全压力,掣肘着东亚合作的发展,并加剧了地区秩序两极化的张力。与此同时,奥巴马的亚太战略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新形势下美国在地区事务中角色的恰当定位、安全牌的限度、如何处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如何调节东亚秩序与亚太秩序的关系等问题上。展望未来的亚太新秩序,其塑造力量将更加多元,支撑机制会更加多样,秩序运行的规则将更多地带有亚洲的印记,太平洋两岸在该秩序中的地位亦将更加对称。  相似文献   

5.
今天东亚安全持续变化的核心问题是中美关系性质的变化。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已经从传统的双边议题导向型的关系,转向了以在东亚地区的地缘战略、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影响力为导向的竞争关系。随着美国奥巴马政府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已经实质性地转移到了亚太地区。为了保障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外交与经济等领域的主导地位,"锁定"中国作为美国最主要的"战略竞争者"的针对性战略步骤正在不断推进。地区安全秩序究竟将如何演变,亚太国家如何重新接纳或者对待已经变成区域战略利益竞争性关系的中美两国,整个亚太区域都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中国外交必须站在中美关系发生"质变"的这一新高度,对中美关系和中国的区域外交进行及时和战略性的调整,理性而又务实地规划和执行中国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主动、积极和建设性地塑造东亚安全的新秩序,这对重建中美两国战略互信、在竞争中增进合作、在合作中规范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更加迫切需要新的中美东亚共处之道,以指导双方在这一地区实现良性共存,而不是恶性竞争。中美应该以利益平衡为基础实现在东亚共处,但基于正义的差异性原则,利益平衡并不意味着中美在东亚地位以及相应权利义务的完全相等,而是应该以维护地区整体利益为前提,根据地区身份的不同对两国在地区秩序中的权利义务予以差异化的安排。未来中美东亚关系以及其他相关国家间关系应以两个原则为指导:第一,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对地区秩序的构建承担首要责任,并在不与地区整体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主张其政治、安全和经济等利益。第二,如果地区外国家(如美国)的行为有利于东亚地区整体利益,应被允许和鼓励参与地区秩序的构建。视东亚为其全球霸权基础的美国不会满意这一安排,但这不应成为阻碍构建中美东亚新关系与地区新秩序的阻碍,也不意味着上述原则是不现实的。中国可以也应该在两国实力逐渐走向平衡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地区秩序主张。  相似文献   

7.
把握"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关键在于厘清"开放性"对区域合作的基本要求。对"开放性"的认识应该从整体协调、地缘情结、权力核心以及制度建设四个角度加以考察。准确界定地区主义的"开放性"可以为人们认识东亚地区合作的发展方向提供有益的思考线索。东亚合作的深入发展应得到核心国家的联合推动,应得到机制建设的适当支持,应注入地区身份或者地区认同等观念因素。  相似文献   

8.
把握"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关键在于厘清"开放性"对区域合作的基本要求。对"开放性"的认识应该从整体协调、地缘情结、权力核心以及制度建设四个角度加以考察。准确界定地区主义的"开放性"可以为人们认识东亚地区合作的发展方向提供有益的思考线索。东亚合作的深入发展应得到核心国家的联合推动,应得到机制建设的适当支持,应注入地区身份或者地区认同等观念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区主义政策的战略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区主义为中国和发展起提供了战略机遇。中国目前奉行的地区主义政策主要具有三方面特点:接受“开放的地区主义”、推动非传统安全合作、支持东盟的主导地位。中国的这种地区主义政策可以维持东亚的“软地区主义”特征,不触及美国和周边国家的核心利益,减少这些国家对中国崛起产生的“威胁感”,达到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应该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地区主义,继续保持积极参与者而非积极主导者的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的拉美地区一体化进程包括占主流地位、中间立场的南方共同市场、南美洲国家联盟、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开放程度较高、立场偏右的太平洋联盟以及反美色彩浓厚的美洲玻利瓦尔联盟。从维护霸权利益的目的出发,冷战后美国除了直接参与跨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外,对不同的拉美本地区一体化进程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美国力图建设美洲自由贸易区,将其作为美国霸权制度地位的基础之一,但是没有能够成功。美国还通过建设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利用拉美国家内部矛盾等手段,力图削弱拉美国家旨在联合独立的地区和次地区一体化进程。北美自由贸易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的推动,都属于美国的跨地区一体化战略,削弱和分裂了拉美国家,加强了美国主导的地区制度体系以及全球制度体系,也有利于增强美国的实力地位;而美国对拉美本地区三种一体化进程分而治之的战略,打压了挑战美国霸权利益的力量,削弱了长期来看不利于美国霸权利益的进程,加强了有利于美国霸权利益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唐曼 《魅力中国》2013,(8):9-9,66
由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嬗变,特别是中国的“崛起”与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使奥巴马政府意识到亚太地区已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佼佼者。而美国经历十年反恐战争和金融危机之后,债台高筑,经济复苏乏力。使美国迫切需要开辟市场,重新主导亚太。正是在这种国内、国际背景与战略目的驱使下,奥巴马政府高调宣布“重返”亚太,推行更为积极的亚太政策,展开覆盖经济、政治、军事与安全各个方面的亚太战略布局,直接影响亚太地区局势。但事实上。美国亚太战略调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新战略的成效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实力的持续增长,引起美国的担忧,促使美国调整全球战略,实行亚太"再平衡"战略,把战略中心转移到亚太特别是东亚地区,加强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同时拼凑反华同盟,阻碍中国的和平发展并威胁到中国的核心利益。另一方面,区域化已成为发展的潮流,亚太地区作为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相互依存程度很高的地区,却停留在区域化之外,没有类似于欧洲甚至美洲的区域合作组织,一旦发生摩擦和冲突,没有一个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机制和平台,来维护整个地区的和平和发展。因此,中国应根据战略环境的变化,对外交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逐步改变过去的韬光养晦的方针,在外交上有所作为,建立中国主导的地区合作机制,维护中国不断扩大的利益。而乌克兰危机导致的欧美俄关系的恶化、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以及2014APEC会议上中国在建立亚太自贸区中发挥的关键作用都使得建立中国周边战略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东亚开放地区主义的演进与中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期间传统地区主义在欧洲盛行,尽管亚太地区合作所奉行的“新地区主义”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损害它们的利益。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启动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所奉行的“开放地区主义”的理念,既注重区域内的合作,又强调对区域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开放。它在某种程度上有回归传统地区主义的色彩,但更是新地区主义的超越。这一理念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普遍现象,对未来国际秩序的建构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中和睦:大国政治、影响范围与东亚和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冷战时期,东亚是世界上最和平的地区,而在此期间,欧洲、南亚、非洲和中东都发生过重大战争。因此,东亚地区的悖论恰是全球性的悖论——美国力量最强大的地方,动荡频频、战乱不休;而大国竞争与传统均势政治大行其道的地方,却出现了和平与繁荣。东亚地区存在一个力量的两极平衡。美国海军在海洋国家,中国陆军在其周边国家各自发挥作用。压倒性的经济与军事至尊地位结合在一起,使美、中两个大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安排了一定的和平秩序,出现在东亚的是美、中共同建立的地区安定的和平统治。  相似文献   

15.
基于美国重返亚太,引起俄罗斯学者严密关注。本文梳理并评述了俄罗斯学者对美国重返亚太的三种观点:保持中立以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与中国结成军事联盟,共同反对美国在东亚TMD计划;倾向于与美国在亚太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甚至期望和美国结成联盟。这三种观点都应引起我国制定有关对外政策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与美国霸权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贸易协定在东亚范围内的蓬勃兴起 ,可能形成包括东南亚和东北亚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作为其外部性的表现 ,区域贸易协定会通过削弱美国在东亚的平衡作用、同盟体系和贸易政策有效性等三个支柱而构建新的东亚地区体系。由于仍以地缘政治为东亚政策的基点 ,美国的应对措施可能失败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从霸权稳定转向制度稳定,主要表现为国际公共物品供给日益多元化。由于霸权衰落,国际公共物品的霸权供给相对不足,而全球集体供给和地区供给却相应增加。冷战后国际公共物品的三层次供给,即霸权、全球主义和地区主义可以确保国际体系的持续安全与稳定,这个事实动摇了霸权稳定论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18.
东亚区域合作是我国所在的亚太和东亚地区的两大机制(以APEC为代表的亚太合作机制和以东盟+3、东亚峰会为代表的东亚合作机制)之一。重视东亚区域合作是我国大周边战略的关键,但是,相对于亚太合作或亚太合作机制,东亚合作机制的建设难度更大,东亚一体化的目标更加遥不可及,主要难题是如何处理美国因素和解决主导权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田英 《黑河学刊》2014,(2):9-10,28
近几年来,美国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多管齐下推进其亚太战略调整。对此我们要保持足够的警惕。中国应做到在战略上藐视敌人,理性应对美国的亚太战略调整,通过多种手段坚决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0.
东亚地区制度化进程中的问题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地区一体化呈现勃兴之势,而其制度化程度却非常低,并且在制度化进程中形成了以霸权国家或集团供应制度为主、东亚国家通过合作供应为辅、其他主体供应为补充的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东亚地区制度化进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霸权国家或集团供应模式使东亚地区制度处于供应不足和严重私物化状态;受制于霸权国干预或反对、东亚地区各国历史和现实矛盾等诸多因素,东亚国家间合作供应模式仍处于磨合阶段,东亚地区制度供应依然匮乏;供应者和供应领域过于集中。今后,中国需要在东亚地区制度化进程中采取以下路径:加大对东亚地区制度化建设的努力,这也应是中国目前外交核心任务之一;与中国国内制度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紧密结合;重视NGO的创建和维护,同时注意发挥个体、团体和公司等主体在创建制度中的作用;遵循稳健、务实、循序渐进、平等开放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