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妮  湛杨 《魅力中国》2011,(2):63-63
多年来,在担保公司出现之前,商业银行直接承受着来自贷款人的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这是很多经济发展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难题也一样困扰着银企双方的共同发展。对于庞大的金融机构银行来说,寻找一个可以转嫁风险的载体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担保公司的出现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贷款人的大部分信用风险理所当然的转嫁给了担保公司。虽然担保公司能利用其专长和管理技术减少和存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但始终没有办法消灭信息不对称问题。从现实原因来看,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相似文献   

2.
珠三角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姝 《特区经济》2006,(4):57-58
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在信息严重不对称条件下,金融机构贷款行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们对企业实行惜贷、信贷配给和更高的抵押要求,这严重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必须建立新型银企关系、整合地方资源,发挥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完善信用担保体系,这有助于解决珠三角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相似文献   

3.
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与信用水平低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通过建立中小企业管理诊断与担保的战略融合,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管理咨询和担保服务,在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实现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外部式提升到自身信用的建立,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促进银行、管理咨询与担保公司、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制约了企业发展,阻碍了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信贷配给理论,从信贷供给方和需求方角度,提出了发展中小银行关系型借贷,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系统的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解决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措施主要有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贷款利率的浮动增加国有银行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动力、在国有银行内部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等,虽然这些措施对中小企业信贷困境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信贷困境,而小企业与银行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则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相比较而言,区域性民营银行在对中小企业信贷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能够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因此,建议通过区域性民营银行的建构来着手解决中小企业信贷之困境。  相似文献   

6.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性难题而担保公司作为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在帮助中小企业取得贷款、缓解融资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担保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面临着诸多困难,担保公司应有的作用受到制约。本文从实际调查出发,分析了我国担保公司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又着重从担保行业专业人才方面进行了一些论述,并提出通过人才培养来解决我国担保行业发展的观点,然后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几项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信息不对称以及博弈的角度出发,构造了一个中小企业与金融业在发生信贷关系时的博弈模型,对我国信贷市场上商业银行与企业在申请贷款和偿还贷款时的策略选择和行动方案进行分析.在博弈模型中,首先给出模型的假设条件,然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博弈均衡的结果,并重点分析各个变量的改变对博弈均衡结果的影响,最后得出一些启发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尹雯  付雅婷  张华 《北方经济》2009,(16):62-63
本文从信息不对称以及博弈的角度出发,构造了一个中小企业与金融业在发生信贷关系时的博弈模型,对我国信贷市场上商业银行与企业在申请贷款和偿还贷款时的策略选择和行动方案进行分析。在博弈模型中,首先给出模型的假设条件,然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博弈均衡的结果,并重点分析各个变量的改变对博弈均衡结果的影响,最后得出一些启发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和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供货商协会作为第三方信用中介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通过运用供货商协会这种融资方式可有效化解中小企业和银行等信贷机构之间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贷矛盾,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和提供业务培训等途径,从而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积极的作用,为整个企业的良性运转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0.
信用担保运行中信息不对称的扩大分析及其防范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用担保是当前政府用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项重要举措,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克服银企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融资困难,但同时又会产生另外两对信息不对称实体:一是担保机构和受保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二是担保机构和协作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以信息不对称在信用担保的运行过程中并未因担保而消除,甚至有扩大的趋势。文章对信用担保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扩大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1.
引言 农村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营规模偏小、信用体系不健全、举债能力不强、抵押担保品不充足、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其融资难,而关系型借贷是以"软信息"见长的一种制度安排,最适合于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依靠长期关系积累的"软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质量"硬信息"的缺陷,使银行更好地进行信贷决策和贷款监督."软信息"获得的前提是银行和企业必须保持长期、密切和相对封闭的交易关系,即企业固定地与数量极少的银行打交道.  相似文献   

12.
马芸 《中国经贸》2009,(14):108-109
融资难问题一直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本文通过对信息不对称导致“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下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和融资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以及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这两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银行一直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政府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也陆续推出了不少措施,如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发行中小企业债券、向银行推荐企业及相关有潜力的项目、利用担保公司给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等等。  相似文献   

14.
孙伟 《特区经济》2011,(3):224-227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性问题在于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贷配给,而出口贸易融资中的信贷配给既具有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共性,又具有较多使用信用证项下融资产品的特性。出口信用保险融资由于消除了借贷双方对进口商及进口国信息占有上的不对称,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商业银行对中小出口企业的信贷配给,有助于继续发挥贸易金融对稳定外需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林俐 《改革与战略》2012,28(11):103-105,124
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存在着比重低和期限短的特征.文章认为,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经营权垄断下的规模歧视、技术落后下的供求失衡是产生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文章提出化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路径就是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和信用平台建设、健全金融机构体系、鼓励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以及创新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与服务.  相似文献   

16.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多年来未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要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不断创新金融政策。文章针对金融机构天平失衡;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金融体系不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单一;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加快调整、出台创新金融政策,严格落实融资新举措;强化银企对接,建立良好互信关系;完善相关法律,创新金融体系;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发挥信用担保作用,以求破解融资难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小企业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强力剂,而融资难是制约这股强力剂发挥效果的制度因素,破除此约束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的外部环境——融资担保体系。研究表明,在评级与信息市场发展充分的条件下,加入担保的银企博弈行为,能够有效提高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并降低风险,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从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8.
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中小企业为我国提供了大约75%的就业机会,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从产业集群、信息不对称、金融服务体系、信用担保等方面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贷款难、担保难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尽管政府和银行采取了很多措施,但都没有依靠内生性的信贷机制,因而没能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题。“中小企业贷款的法定代表人保证担保制度”以法定代表人作为中小企业贷款的保证担保人,能够有效激发中小企业发展动能,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诸多问题,既有利于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又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构建了一个考虑故意违约成本和信息差异的信贷模型.模型分析表明,导致贷款人拒绝某类担保能力不足企业贷款申请的真正原因在于贷款人关于企业信用品质信息不完全,而非其它;提高企业的故意违约成本可以改善企业融资状况;信息和社会资本因不同主体的差异导致信贷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和垄断,最具效率的信贷制度安排应该让最适合的主体来为企业提供贷款或担保.因此,政府对待民间金融的恰当政策应该是予以规范和扶持;以外部担保额作为甄别机制,政府担保只能作为一种特别的财政补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