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际劳工标准主要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起国主要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因此对中国的影响最大。它的不利影响是加剧劳动密集型产能过剩、威胁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有利影响是节约司法成本、促进产业升级和增长模式转变。中国有四种应对策略,即回避策略、联合策略、自主策略和适应策略。中国提高劳工标准是可行的。理由有三:一是工资水平有上升空间;二是不会加剧失业问题;三是受产业粘性、自然条件和人口效应的影响,中国国际竞争力不会大幅度下滑。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为维护其既得利益,试图通过把国际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规则挂钩,形成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新型非关税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应该积极配合政府,既要在WTO框架下积极寻求保护自身权利和实现自我发展的合理途径,也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不断推动劳动者权利保护制度的完善,为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长期全球化进程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3.
单小珂 《时代经贸》2012,(6):100-100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劳工标准是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直争论是否将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因此加入WTO后,我们面临劳工标准问题的严峻挑战。本文阐述了国际劳工标准的概况,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了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从国家、企业层面提出在国际贸易中,应对国际劳工壁垒的对策,使得我国劳工标准逐渐提高的同时,对外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劳工标准是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直争论是否将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因此加入WTO后,我们面临劳工标准问题的严峻挑战.本文阐述了国际劳工标准的概况,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了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从国家、企业层面提出在国际贸易中,应对国际劳工壁垒的对策,使得我国劳工标准逐渐提高的同时,对外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际贸易中的劳工问题之争及中国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翾 《经济论坛》2006,(13):54-55
一、国际劳工标准的概述 国际劳工标准一般是指国际公约中规定的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处理劳动关系劳动条件及其相关内容的原则、规则。通常以国际劳工组织公约和建议书的形式发布。其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社会政治方面的标准,包括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反对强迫劳动、废除童工、就业平等等四项权利也被称作“核心劳工标准”。二是与国际贸易的经济利益相关的劳动条件标准,包括工人的工资水平、工作时间、工作安全条件等等。  相似文献   

6.
国际劳工标准与SA8000认证对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的影响表现在营销成本、目标市场选择、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策略方面。面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国际营销环境的变化,处在国际营销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可分别采用适应策略、回避策略、品牌战略和企业形象战略来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张新国  张蕾 《经济管理》2007,(21):23-28
劳工标准已经成为我国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弄清楚劳工标准与中国国家竞争力的关系。本文首先对劳工标准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界定劳工标准为国际劳工组织中核心劳工标准和劳动力价格或成本;在对国家竞争力的内涵进行探讨后,界定国家竞争力为竞争结果和影响因素两方面;然后对我国劳工标准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的权利,是劳工权益中最为基本和最为核心的权利。本文从三个角度对我国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法规与国际劳工标准进行了比较。这三个角度分别是结社自由理念和法律规定与国际劳工标准的比较、广义的团结权方面法律规定的比较以及不当劳动行为救济的法律比较。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发展下,世界各国劳资矛盾不断激化;而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也日趋明显。这引起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的重视,国际劳工标准、SA8000标准制定以及国内劳动立法的实行都体现缓和劳资矛盾,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重要性。但是这对中国企业来讲,意味着必须放弃以廉价劳动力创造的价格优势,这对企业来讲是来自国际国内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10.
国际劳工标准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群  王倩  申燕霞 《经济师》2009,(4):63-6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社会开始更多地关注劳工标准问题,并引发国际组织对该问题的争论,从国际力量对比看,将国际劳工标准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国际劳工问题也逐渐写入了许多区域性的贸易协议中。国际劳工标准也有可能成为一项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这将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我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机遏与挑战、因此,必须寻求相应的策略采积极应对国际劳工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主要的要求之一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人际和谐。劳动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谐社会难以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和谐社会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劳动关系工作。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劳工标准是否应当与贸易建立关联?如何才能实质性地提高发展中国家劳工标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的争论由来已久,并且在多边贸易体制谈判中愈演愈烈。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无论是支持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劳工标准抑或反对之,均有其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而认识到理论所隐设的前提将消解理论之间的冲突。此外,在提高发展中国家劳工标准以及劳工标准是否应纳入WTO框架的问题上,所涉及的利益主体也是多元化的,发掘问题背后所隐藏的真正利益主体将使这一复杂的国际争论更显明朗化。  相似文献   

13.
“国际劳工标准”与我国的劳动法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忠胜  窦为恒 《经济论坛》2004,(11):112-113
自1919年国际劳工联合会(ILO)成立至今已通过了170多个公约和协定,内容涉及就业、工资、福利、劳动保护、工作条件等诸多方面,这些规定统称“国际劳工标准”。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试图将国际劳工标准问题与WTO中的自由贸易体制相挂钩,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合理地使用劳动工人,未能给劳工提供周全的保护,劳工的生活条件、劳动环  相似文献   

14.
浅议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劳工标准是为了促进对全世界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而由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劳工公约和建议书,其发展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联系在一起。本文通过对这一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的总结,发现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联系在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15.
16.
国际劳工标准法律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晔茗 《经济论坛》2004,(14):108-109
国际劳工标准问题是世界贸易组织所讨论的新议题之一。早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的谈判中,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冲击了发达国家市场,抑制了工资增长和导致失业率的提高,因此提出将劳工标准问题纳入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但是遭到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而未能如愿。  相似文献   

17.
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中国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影响机制,是贸易摩擦中争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文章通过中国数据实证分析,认为随着对外贸易的提高,我国的劳工标准也相应的得到提高,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劳工标准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笔者基于博弈论的分析发现目前中国的劳动力供给仍然过剩,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处于过度竞争的状态,所以劳工标准全球化对中国私营企业劳动者权益保护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培养名牌企业和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有利于劳工标准全球化发挥保护中国私营企业劳动者权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际劳工标准是指国际劳工组织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标准,国际劳工组织在劳工社会保障方面形成了规范系统的标准。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理应遵守和执行社会保障国际劳工标准。基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与国际劳工标准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我们要努力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社区社会保障的作用,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相关法制,加强国际合作,主动适应全球化时代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20.
国际贸易影响中国劳工标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劳工工资的变化率作为劳工标准变化指标并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在保证模型稳定的情况下,估计国际贸易和出口对中国制造业劳工标准的影响,然后对模型进行向量误差修正,并分析向量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再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和出口对制造业劳工标准均有显著正的影响,出口额的变动是劳工标准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这证实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在中国的适用性.因此,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能够提高劳工标准,而抑制中国对外贸易的因素,可能不利于劳工标准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