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历史上看,货币市场基金作为避开利率管制的一种新型投资基金,对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反映十分灵敏,它的产生、运作对一国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形成、货币政策的效用传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可能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带来的积极作用,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就如何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完善货币市场,提升货币政策间接调控效用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自力 《商场现代化》2005,(32):136-137
从历史上看,货币市场基金作为避开利率管制的一种新型投资基金,对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反映十分灵敏,它的产生、运作对一国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形成、货币政策的效用传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可能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带来的积极作用,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就如何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完善货币市场,提升货币政策间接调控效用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介目标的选择对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至关重要。而决定一国货币政策名义锚选择的必然是一国的经济金融现实。在中国,1996年,货币供应量被正式确定为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但是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可测性、可控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本文将就我国货币政策名义锚适用性做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4.
中介目标的选择对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至关重要。而决定一国货币政策中介选择的必然是一国的经济金融现实。在中国,1996年,货币供应量被正式确定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是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可测性、可控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货币政策的演进趋势告诉我们,实现了规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统一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未来中介目标的良好选择,需要受到我们的关注,本文也对此做出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5.
货币市场基金发展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功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末,我国金融市场上诞生了货币市场基金这一投资新品种.它的产生直接导致金融结构中主体地位的调整和行为的变化,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运用效果.本文从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诞生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正负效应探寻开始,分析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现状及其原因,研究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货币政策传导功效原理,讨论我国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后货币政策提高传导效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其对货币政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三个方面研究了货币市场基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最后对货币市场基金对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7.
货币需求是货币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货币政策选择的理论出发点。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股票交易量不断扩大,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渐渐显露。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其程度虽然不如GDP显著,但是股票市场会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为了正确衡量一国的货币需求量,必须要考虑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在对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结论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常昊  柴哲涛  刘颖歆 《现代商业》2014,(30):207-208
自加拿大央行将货币状况指数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后,衡量一国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指标——货币状况指数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在经典货币状况指数构建的基础上,纳入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作为衡量市场流动性的指标,根据2001年-2012年的季度数据,运用菲利普斯曲线估计中国的名义货币状况指数。通过对构建的名义货币状况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的对比,本文认为货币状况指数的变化对于判断整体的货币环境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指示器。  相似文献   

9.
基于BEER模型的人民币利率与汇率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融开放条件下,一国货币市场与国际货币市场将融为一体。研究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变动关系,对于合理引导宏观经济运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现实,本文从长期均衡的角度分析我国利率与汇率的作用机制,通过建立BEER模型实证考察利率对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的影响作用,探讨利率与汇率机制有效性在我国的现实表现,进而寻求有效的措施以推动我国利率市场与汇率市场的良好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洁 《商》2013,(1):131-131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远远超过了合理的水平,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多,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发挥,降低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状况,然后结合我国的客观实际情况从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结构、货币供应量内生性和货币供应时滞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外汇储备增加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旨在明晰外汇储备增长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问题是货币理论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市场环境因素出发,通过分析货币供应量在银行信贷体系和资本市场中的传导阻滞,解释了我国货币政策效率低的市场原因,并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提出了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基础 ,是货币政策传导的载体。完善和发达的货币市场不仅可以高效配置短期资金资源 ,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而且可以迅速而广泛地传递货币政策信息 ,将货币政策效应扩散到整个宏观经济中去。多年来 ,特别是近几年 ,我国一直力图利用货币政策调控国民经济的运行。在通货膨胀的环境里 ,利用货币政策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控制物价 ,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在通货紧缩的环境里 ,利用各货币子市场增加货币的投放 ,并利用货币乘数的效应 ,拉动经济增长。然而 ,客观地说 ,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是不尽理想的 ,以致于有人认为我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制定相关货币政策来维持宏观经济稳定,一国政府需要对其货币需求量进行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学中关于货币需求量的研究涉猎很广,既涵盖国民收入确定、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等范畴,也包括货币供求平衡理论。不过无论对一国货币供求平衡做出何种分析,都不应脱离对其货币需求量的定量分析,否则任何理论都难免一纸空谈。本文拟沿着当今主流经济学家关于"货币需求决定于国内生产总值、利率"等变量的思路,对我国1980-2010年的货币需求进行定量分析,并据此对我国2011年的货币需求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4.
李玉静 《商》2012,(12):105-105
建立在对资产阶级批判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揭示了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以及货币流通规律,对一国管理货币发行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实践证明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是科学的、完整的。认真借鉴马克思货币理论有利于我国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人民币汇率升值中的"汇率陷阱"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存在巨额对外净外币资产增加时,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高企。人民币汇率陷阱实质上是“货币冲突的特性”,货币冲突的特性在一国开放经济运行过程中,可能由于货币政策工具的可维持性与汇率制度的灵活性而导致货币金融危机,甚至是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16.
胡俊华 《华商》2008,(18):36-37
本文首先论述了货币市场基金(MMF)的概念;接着介绍了货币市场基金对货币市场的影响;然后分别从对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影响方面着手,紧扣主题阐述了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期为MMF的监管以及在实施货币政策时考虑货币市场基金因素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针对货币市场基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提出了货币政策革新建议,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陈平  宋慧琳 《商业时代》2012,(14):72-73
开放经济的发展伴随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本文通过货币政策常用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发行央行票据的运用分析,外汇储备的增长使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弱化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适时将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推行浮动汇率制,建立财政政策为主导与货币政策配合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西方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虽然对货币政策的主张不同,但都认为货币供给是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货币供给却具有明显的内生性,即货币供给的变量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决定的.因此,必须加强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宏观调控政策,培育良性的货币供给内生机制.  相似文献   

19.
赵春哲  王军 《中国市场》2014,(15):16-21
中美两国M2/GDP比例差异与两国经济结构和金融市场结构的差别有关,不能据此判断我国货币超发。但从与实物资产存量的关系看,我国广义货币存量确已接近合理区间的上限。下一步货币政策重点应从数量转向效率和价格,以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王新新 《现代商业》2014,(33):161-162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经济中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包括现金、存款、商业票据、可流通转让的金融债券、政府债券等,凡是在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外的各经济部门和个人可用于交易的货币都是货币供应量的组成部分。货币供应量的多少,与一国的利率水平、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增长等指标有着密切的关联,与社会最终总需求有着正相关的关系,这也是我国中央银行将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