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杰志 《商场现代化》2007,(27):222-223
首先了解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现状,从而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对其进行了评析,最后从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商》2015,(22)
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效生态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当前资源与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种政策和制度相互协调和配合,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推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政府管制、税收政策、排污权交易、补贴等手段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税收政策是其中主要的调节手段之一,本文旨在研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3.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构建与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的积极财税政策支持。在对税收政策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亓娜 《北方经贸》2007,(7):102-103
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与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的积极财税政策支持。文章对税收政策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5.
郭利花  卢静 《商业会计》2012,(14):59-60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发展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的财税政策支持。本文分析了我国煤炭行业税收政策的现状,并提出了推动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税收政策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其他经济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政府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是外部效应理论。我国当前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需要构建限制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的税收政策体系,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的税收政策措施,在促进节能产品和节能设备的生产与消费方面的税收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确立了循环经济在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了“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财税政策”的要求。税收政策如何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孙鹏娟 《现代商业》2011,(26):282-283
如何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实现循环经济科学的发展,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既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当前再生资源企业发展现状,分析和把握现行税收政策对再生资源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促进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通过介绍循环经济的相关概念,讨论我国环境能源问题现状,分析问题的成因,并对发达国家促进循环经济税收政策进行国际比较,可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张玉红 《商》2013,(9Z):157-157
我国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十分严重,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本文从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税收调节的原理入手,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分为限制性和鼓励性两个大类,分税种进行分析,最后对资源税、消费税、环保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5个主要税种提出来完善建议,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构建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滞后,各省市之间第三产业竞争力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第三产业资产利用率普遍较低,资源浪费严重,发展第三产业循环经济迫在眉睫。应从小、中、大三个角度构建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应把企事业单位层面归为小循环发展模式,把行业和区域层面归为中循环发展模式,把产业和社会层面归为大循环发展模式,同时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促进循环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确理解和处理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对于确保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减少资源消耗;低碳经济重在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应当将低碳经济纳入到循环经济的立法体系中,形成一个"大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粮食物流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粮食产业以粮食物流园区为平台进行集约式发展,并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促进了粮食就地转化增值,粮食产业链的延伸,从而为粮食物流园区建设循环经济,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一步步提升。党中央肯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私营经济,但那时私营经济的规模、产值、作用都还小,只是处于补充地位。此后民营经济不论在投资数额、工业产值、从业人员等方面的增幅部遥遥领先,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和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表明,正是在党的政策支持下民营经济才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活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作用的扩展又提高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形成了认识提高与实践发展的良性循环,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经济发展的独特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营经济融资困境的理论解析及政策出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康立 《财贸研究》2004,(4):42-48
民营经济是目前中国最具活力的增长极 ,然而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获得的金融资源却极不相称。作为渐进改革的一种内生现象 ,金融体制特殊变迁路径下的信贷和证券市场融资向国有经济部门实行政策倾斜 ,而对民营经济设置过高的融资壁垒 ,由此形成融资制度悖论。笔者对当前专家学者主张的融资解困主流观点提出质疑 ,认为从金融制度变迁的角度看 ,只有那些内生于非国有经济内部的金融制度安排才最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物流系统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物质流通领域的绿色化,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的主要发展趋势,它突破了以往非绿色物流对环境与资源的负面影响,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从而能够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绿色物流系统构成中,发挥主要功能的要素包括集约资源、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绿色装卸、绿色信息搜集和管理、废弃物回收等,正是这些要素与绿色物流的行为主体——政府、公众和企业相结合,形成绿色物流系统的运行模式。从我国现阶段来看,绿色物流发展仍然较为滞后,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整合多方资源,从绿色物流行为主体角度,采取措施来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系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1995~2009年OECD国家的税收结构随经济发展而发生的变化。研究发现,用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增长对OECD国家的税收结构没有显著影响,而旅游收支、失业率和资本形成等代表经济结构的变量以及代表政府政策取向的政策变量对税收结构的影响显著。从总体来看,OECD国家的税收结构目前处于稳定状态,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发达国家税制结构改革已基本完成,"双主体"的税制结构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8.
论新经济下虚拟经济的阶段发展与实体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瑛 《财贸研究》2004,15(1):7-12
作为新经济的一种重要形态 ,虚拟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与形态。它不仅对实体经济具有极大的依赖性 ,而且由于其运行方式的独特性 ,虚拟经济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也能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突出地表现在递增效应、溢出效应、异化效应和挤出效应上。由于当前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已经大大超过实体经济 ,逐渐在向异化效应的方向发展 ,因此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虚拟经济进一步趋向膨胀阶段 ,最大限度地消除“挤出效应” ,乃是各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应借鉴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结合具体国情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点,集中力量组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攻关,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在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尽快建立完整、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及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我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中政府补贴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低碳经济是缓解矛盾的有效措施,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些推行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对低碳企业给予补贴扶持。通过归纳各国促进低碳经济的有效政策,对低碳经济中政府、企业、消费者进行博弈分析,对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旨在提出低碳经济中政府补贴应该偏重于消费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