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世界七大湿地之一,青海湖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土地向东部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中出产的裸鲤是我国最大的  相似文献   

2.
青海湖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青海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近30年来,围绕湖水持续下降这一主题,又使青海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特级生态告急区之一。针对青海湖面临的生态危机,展开广泛的研究,提出:封湖育鱼、封山育草、保护水源涵养林,实施湖区封闭,引水济湖,人工增雨等措施,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观,创出适合青海湖区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我省是“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省份,山区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对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的认识走过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青山绿水”去换“金山银山”,结果是破坏了资源,破坏了生态;第二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逐步恢复了资源,保护了生态;第三阶段是开始认识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它就是生产力,就是保护了一座宝藏。  相似文献   

4.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意义非凡。“十三五”时期,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初步形成了生态修复新格局。在长江、黄河、青藏高原等重要生态区域,以及围绕自然保护地建设,我国开展了大量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有效改善了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十四五”时期,如何进一步做好重要生态区的保护修复以及自然保护地建设?今年全_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就此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北纬36°15′-38°20′,东经97°50′-101°20′,是一个四周群山环绕的封闭式内陆盆地,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由湖滨平原、冲积平原、低山、中山和高山、冰原台地和现代冰川组成,气候气象条件复杂。其内部生态环境演变受青藏高原气候波动与环境渐变的影响,表现出内陆封闭型盆地所具有的特点。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气象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青海湖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及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992年青海湖被列入《国际重点保护湿地名录》。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双重目标下,探索耕地生态保护的内涵、举措及实施路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生态保护要注重生态系统结构保护、过程调控以及对区域生态的影响;(2)生态保护以构建高产稳产可持续耕作系统、保护生态系统服务产出能力、减少生态负面效应和统筹发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综合效应为目标;(3)耕地生态保护存在保护动力不足、理论技术体系不完善、保护举措不成体系等问题;(4)耕地生态保护要从景观结构、土壤结构和营养结构等方面开展,并调控好生境、物质输入与输出、作物种植等过程。研究结论:构建以结构保护和过程调控为主线的耕地生态保护路径,能有效促进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7.
浅议"生态地质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地质背景对生态系统的控制、生态地质脆弱带的地质灾害、岩—土—水—植物生态系统、土壤地球化学与生态农业、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和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生态地质环境计算机模仿等方面进行地质环境效应与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关系的研究,从根本上重建生态环境,对保护大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首次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①.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增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努力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我国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生态补偿已成为我国生态保护、恢复和建设的主要手段,流域水生态补偿是我国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它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区域利益冲突,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战略的全面实施,为水生态补偿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10.
流域生态补偿是以水资源保护为主线,通过激励措施有效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完善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对于解决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政府和社会力量协同视域,总结出三种不同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并与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措施进行对比,探析拉萨河流域内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避免水源地区陷入“经济欠发展—人口膨胀—生态脆弱—经济欠发展”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简述历史因素对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影响,简介自然因素导致的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植被稀疏,气温连续上升,湖水位持续下降,湖水含盐度、矿化度不断增加,湖水碱性程度不断增加,湖底沉积物增多,鸟岛成为半岛致使鸟类大量迁徙,湿地面积逐渐减少,沙尘暴灾害加剧,湖区周边地区沙化面积扩大。指出,人类活动又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开荒毁林、植被退化,草场退化、牲畜超载,农田质量下降、土地盐渍化,水质污染,化肥、农药污染,湟鱼资源日渐枯竭,珍稀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以及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安顺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安顺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和重大任务。基于生态文明内涵,阐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从安顺市水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频繁、居民水生态保护意识薄弱、旅游持续发展5个方面分析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及目标,探讨了安顺市水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提出安顺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浅谈绿化混凝土生态护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晖  靳燕宁 《水利经济》2006,24(5):66-68
绿化混凝土生态护坡是一种可以代替普通混凝土进行施工的生态护坡型式,可解决护砌工程劣化生态环境的问题,恢复并保护自然水环境。针对这种护坡型式的技术和效益进行研究,阐述了技术要点,介绍了施工工艺,分析了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14.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资源、土地退化和环境污染5个方面对山东省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和空间格局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将山东省生态环境划分为3个级别;研究表明,山东省生态环境综合状况基本上由东向西逐渐变差,但局部区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青海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是保护与建设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举措,不仅关系到高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通过对生态立省内涵的认识,提出了生态立法、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具体做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水环境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盐城的水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近年来盐城市积极对水环境开展治理,水质情况逐年好转,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但由于开展水环境全面治理的时间较短,实践中还存在着治理模式和措施较为传统、科技助力和支撑不多、资金和人才保障水平不高、生态修复能力不足、治理成效不稳固等问题,因此本研究结合盐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生态文明思想的水环境治理对策与建议,具体包括动员多元主体参与、创新流域治理模式、强化科技信息支撑、加强资金人才保障、合理确定水体整治方案、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深入贯彻落实河长制等,旨在为新时代盐城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前水生态环境损害问题日趋严重,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制度创新,它顺应生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平衡生态利益与其他利益、提高生态损害救济效率与维护生态秩序三大功能。但这一制度的具体实施面临磋商权利主体地位混淆、磋商与诉讼衔接机制不畅、环境生态利益与其他社会公共利益难以衡平等问题。针对水生态环境的特殊性,需要从建立损害赔偿的政府责任制、确立磋商与诉讼衔接机制、健全损害赔偿的法律程序三个方面加以完善与优化。  相似文献   

18.
关注攀西地区土地生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代松 《水利经济》2005,23(2):7-11
攀西是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地段,同时又是四川省特色化、产业化农业(水果、蔬菜)工程基地和全省农业用地的重要土地后备资源。在分析攀西地区土地利用及保护的矛盾及隐患的基础上,针对攀西地区土地生态状况不断恶化的巨大隐患,提出采取在保护中进行土地开发、在开发中加强土地保护,加强土地综合治理,强化林地种植和管护,杜绝原始迁徙耕作,加强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推行节水技术等相应对策以保护其土地生态。  相似文献   

19.
研究水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水管理对水资源的影响纳入社会经济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中,通过分析研究水资源与社会经济、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复杂关系,最后指出三者的最合理发展方式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三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艾比湖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尤其建国以后的大规模开垦,减少了入湖水量,导致湖面萎缩,风沙危害严重,对沿岸团场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针对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艾比湖流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防治与保护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对保证该区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