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广东新农村建设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广东省委、省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广东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加大资金投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手段.农发行作为唯一一家植根于基层的政策性银行,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发行山东省临沂市分行立足当地实际,在确保粮棉收购资金供应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支农范围,调整信贷结构,重点加大了对特色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投入力度,大力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截至2008年末,该行已与100多家客户建立了信贷关系,贷款余额34.4亿元,比2006年末增加1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达到了银行、企业和社会效益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亟需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农村建设亟需农村金融的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而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其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村金融兴,则农业兴,农村金融活,则农业活。从其他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农村金融体制建设。在一些农村金融发展比较好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构建完善的农业经济法律体系是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稳定发展的保障。我国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重视政策,忽视法律,这也导致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开展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民权益保护受到严重影响,进而让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工作发展受到阻碍。所以,为了有效解决我国新农村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和农业规模化发展需要,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农业法律保障。本文首先研究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建设历程,然后探讨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弊端,最后给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保障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5.
《农村财务会计》2007,(4):15-15
本刊讯 新春伊始,农业部发展现代农业"十大行动"正式实施.这是农业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是当前和今后几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抓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仪征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精心实施农村实事工程,加快推进强镇富民步伐,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07年,全市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31亿元,农业总产值18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50元。  相似文献   

7.
日本与我国同属邻国,并且农业生产同样面临人多地少的问题。但是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情况比我国发展得好。我国农业在市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深入的背景下,农业产业有所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在总结日本农业产业化运营的经验,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而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其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村金融兴,则农业兴;农村金融活,则农业活。众所周知,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尚不完善。急需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使其可以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坚持把"发展农村、提高农业、致富农民"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紧紧围绕建设"富庶、文明、田园秀美的城镇化新农村"的目标,从制定规划、增加投入、强化激励入手,着力提升农业基础建设水平,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而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其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村金融兴,则农业兴;农村金融活,则农业活.众所周知,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尚不完善,急需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使其可以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  相似文献   

11.
《南方农村》2006,(6):1-1
在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2007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会议的提法是: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各项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丝毫不能减弱。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建立工农协调发展的机制。特别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  相似文献   

12.
近日,中宣部等都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2012年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林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和巨大潜力,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和光荣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最可靠的经济支柱。在引领农村各种非公经济成份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包括村级集体经济在内的公有制经济,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强调的重要方针。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重中之重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切实解决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农村房地产经济发展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本文通过阐述农村房地产经济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分析新农村建设下农村房地产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下农村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下农村房地产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原则.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思路。从2006年初开始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以来.我国政府的一个全新的农村发展思路逐步浮出水面.农村将走上发展质量好、发展速度快的新轨道。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大局,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深入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8.
建设新农村,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使农民收入又好又快地增长?除了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服务。如何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培植农村经济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点,农村信用社工作面临着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法律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长期“重政策、轻法律”的做法导致我国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律供给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阻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必须着重从市场规制法、市场主体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保障法等方面切入,解决农业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20.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人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