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我市的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文化部门更是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放到了重要位置,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制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争取出台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加快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主,辐射全市各县(市)的文化服务网络和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群体。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底,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万多,产值4.3亿元,仅占全市GDP总量625亿元的0.6%,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李宏 《发展》2012,(10):5-5
甘肃文化产业发展非常滞后。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1万亿元,甘肃仅为52亿元,排在西部11省市区的第8位;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75%,甘肃仅为1.26%。因此,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甘肃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任务非常艰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文化产业大省建设目标的指引下,随着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陆续出台,文化产业正发展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与国内其他经济发展水平同处第一梯队的省份相比,浙江文化产业仍需加速发展。从2007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来看(595.93亿元),仅稍高于汀苏(570亿元),明显低于广东(1921.3亿元)、山东(810亿元)、上海(683.25亿元)、北京(992.6亿元)等发达省份和地区。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浙江比全同平均水平的2.8%仅高出O.4%,与北京(10.6%)、广东(6.2%)、上海(5.61%)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4.
一、文化产业界定 当前.国内外有关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各不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述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国家文化部在《关于支持和促进发展的文化产业若干意见》中表述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特征是以产业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了统一文化产业统计口径.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首个《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其中定义文化产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有关的活动的集合。”  相似文献   

5.
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琨 《特区经济》2009,240(1):42-43
自深圳将文化产业立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以来,深圳文化氛围和市场环境日趋成熟,深圳文化产业也步入了良性、快速的发展路径。文章以音乐为视角,指出因当前文化产业存在着体制机制障碍等症结而使文化产业链条断裂,并为率先发展文化产业提出城市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史征 《北方经济》2009,(19):43-45
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具有广阔前景的优势产业.也是能产生多重效益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生产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可以启迪人的心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文明。文化产业带动力强、辐射面广。近年来.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文化产业在浙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且发展路径呈现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在5月中下旬举行的“第二届文化发展战略论坛”上,首次发布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其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8.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广义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了文化理论界的热点。参加议论的不仅有学者,文化界的官员,还包括企业家,经济部门,乃至金融、证券界人士。诸家纷起,一扫文化界远离社会经济生活、“清高”、“边缘”,愁眉锁眼之风,使大家看到了新的方向和路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不仅推出了许多文化产业方面的论文和专著,而且从整个城市的产业布局考虑,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设想,出现了“蓝皮书”、“文化产业发展纲要”之类直接供领导决策和操作的建议和方案。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日渐临近,这种高涨的热情还会持续,文化产业热还将热下去。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些亟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本文粗浅地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惠聪 《当代陕西》2008,(12):58-59
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的初级阶段,开始进入不断培育和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各具特色,呈现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普遍需要进行新一轮的产业转型。而休闲文化产业追求的是以智力开发为前提,地域文化价值发掘为内容的、人本需求满足和城市发展质量提升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因此休闲文化产业成为了一种积累财富、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驱动型产业。  相似文献   

11.
杨小丽 《发展》2012,(11):29-30,40
一、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一)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模日渐扩大。近年来,酒泉市按照经济文化联动发展的思路,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商贸文化创新为依托,以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培育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2.
《宁波经济》2011,(11):M0001-M0001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部署,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全会的公报中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3.
就像谈恋爱一样,文化和资本的关系亲密无间、不可或缺。那么,它们的联姻能产生多么大的力量?在文化产业中,曾有这个一个范例: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陷入经济泥潭的韩国政府迅速推出以韩剧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结果不仅止住了经济颓势,还在全球制造了一场名利双收的“韩流”。目前,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成为困扰文化产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何帮助银企双方搭建平台,破解文化企业融资难题,实现金融资本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4.
浙江文化产业近年来一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据预测,到2012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099.17—1478.29亿元,占GDP的比重将可能在2.95%-4.65%之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应规划建设好城区和城郊两大休闲旅游区。城区休闲旅游区建设应以“特色街区”为载体.以“娱乐游憩”为导向,在“文化”上做文章,在“休闲化”上下功夫.凝聚城市文化特征,构建休闲产业与文化产业双链结构和休阑产业与商业双链结构.促进城市休闲化和商街休闲化。城郊休闲旅游区的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休闲养生”为宗旨,在“山水”上做文章,在“体验化”上下功夫,近郊重点建设郊野休闲中心.实现乡情体验和娱乐休闲化.远郊重.占.建设专项度假景区.发展山地休闲旅游,实现养生休闲化。  相似文献   

16.
郑昭 《中国经贸》2009,(10):65-66
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于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相比其他国家而言,还有很大欠缺。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其他国家文化创意发展模式,进而提出适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并提出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创新观念 加快百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地提出了把文化作为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的要求.十五大以来把文化产业正式列入国民经济产业中。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文化事业的需要,是文化生活、文化服务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我们加快推进民族共同繁荣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海燕 《中国西部》2012,(1):81-85,80
发展文化产业。最终将以高度的产业化为目标,如何开辟一条将现有资源开发并转化为产业的道路。是西部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动漫产业、电影产业、节庆文化产业、酒文化产业等的发展道路。更重要的是。在这条打造文化产业的道路上,实施品牌战略,区别化、创意化发展,将让地区文化产业走入快车道。  相似文献   

19.
杜树旗 《发展》2012,(11):41-42
20世纪90年代文化产业在全球蓬勃兴起,面对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我们如何依托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探寻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和发展优势.积极借鉴先进经验.推动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这是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近日我们到安徽省考察学习,他们促进文化产业升级转型的经验做法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天仙配茶戏楼文化演艺、科大讯飞智能技术和方特欢乐世界园区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符合产业生态化的要求,也是未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南宁市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发展均进入重要战略转型提升时期,只有真正尊重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主动的姿态、更有力的措施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才能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