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资源环境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以云南省普洱市为例,结合空间脆弱性模型对普洱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结合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普洱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较高,主要分布在普洱市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时可作为资源环境巩固发展区;低承载力地区主要分布在普洱市的东南部和东北部,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时可作为重点治理区;(2)基于空间脆弱性模型开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相结合具有可操作性;(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具有导向作用,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作为自然资源定价方法的重大突破,反映了森林环境资源利用的生产成本、使用者成本和外部成本,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有效弥补了传统环境资源定价中的诸多缺陷.目前该理论多应用于水、煤炭等资源的定价上,而在森林环境资源定价中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较为系统、完善的边际机会成本定价体系.文章在对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机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森林环境资源特点,明确其边际机会成本的具体构成,拓宽了三大成本的估算角度,并以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为例,分别给出更为精确和具体的计算方法,从而为开展森林环境资源价值核算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国有林区在遏制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以及减少碳排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功能,就必须调动公众的积极性,通过政策体系的推动来实现全民参与国有林区建设的目标。由于森林生态资产价值的实现程度受到森林所在区域公众支付能力的影响,因此需要运用博弈理论和方法探讨森林生态资产运营过程中受益者的主观支付意愿,构建了一个生态补偿政策下的森林生态资产经营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博弈分析表明:森林生态资产受益者的较高支付意愿是开展森林生态资产运营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发展模式否认自然资源的资产属性和价值属性,产权界定并不明晰,致使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依赖自然资源的永续支持,这一战略的贯彻与实施需要树立自然资源的资产观和价值观,明晰资源的产权归属,进行资源资产核算,并将其纳入产权管理范畴。与此相对应,培育资源市场、发展资源产业,有利于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可从根本上保证资源有效增值和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以国民生产总值为基础,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成本和林区资源成本是林区森林资源资产核算,林业可持续收入计算的关键所在是自然环境成本和林区资源成本。  相似文献   

6.
环境脆弱区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经济学的方法被更多地应用在自然资源的使用上,以转变经济发展的道路.引入经济手段,体现生态资产的价值,并从制度上规范资源的管理,将是今后环境脆弱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选择.本文基于对我国环境脆弱区基本特征及水资源有偿使用的前提与基础的分析,提出了我国环境脆弱区水资源有偿使用的制度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生产的视角勾画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结构框架.通过对生产过程、生产要素的分析,揭示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内在联系;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大系统中分析了人口生产系统、资源环境生产系统和经济生产系统的生产目的及其相互关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应该实现对来自人口的人力资源、来自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和来自经济系统的人造资源三种生产性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范丽红 《技术经济》2002,21(9):59-60
一、我国资源环境治理的要求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十分丰富 ,但人均拥有量却相对贫乏 ,1989年人均耕地、淡水、森林、草地资源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的 32 .3% ,2 8.1% ,14.3%和 32 .3%。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口的快速增长 ,需求的急剧膨胀 ,更加剧了我国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恶化。有关数  相似文献   

9.
应用系统动力学开发山区自然资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自然资源开发就是根据山区各种自然资源的可利用程度与开发潜力,来合理地安排各种资源开发的先后顺序、程度及规模,以获得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为此,在开发山区自然资源时,要注意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融合性。为达此目的,应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寻求最佳的资源利用途径。本文以敦化市山区自然资源开发为例,就这个问题作一探讨。一、模型体系敦化市山区自然资源开发模型体系的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的三点:第一,系统与环境的融合。第二,系统的总体协调。第三,模型体  相似文献   

10.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支持。深入分析福建社会经济系统的资源环境状况与潜力,对推动福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