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环经济、环境金融与金融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推动力.国际经验表明,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对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环境金融在发达国家发展的异常迅速,而我国则刚刚起步.本文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环境金融发展的经验,从制度、市场、组织和机制等方面加快金融创新,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和鼓励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大战略。十一五简况(一)政府大力推动,学界深入研究1.政府政策推动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技术支撑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制定技术政策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发了《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一种倡导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启动和推广离不开政府的财税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转移性支出,通过调整税制和加大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采取必要的政府政策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过程排放的废弃物数量为主要指标,可以把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起步阶段,废弃物排放量减少的循环经济发展阶段,废弃物"零排放"的循环经济成熟阶段;从构建循环经济生态系统出发,可以把循环经济分解为可调控的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和生态社会3个层次.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构建和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本文从循环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所需要的税收政策,提出建立绿色税收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循环经济发展中相关税制的绿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关注资源减量、实现资源循环及再利用的生态经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要求与有限的资源和环境支持能力都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此过程中政府的税收政策和优惠支持倍显重要.本文以此为基点,按照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分析了国内循环经济发展中税制上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绿化现有相关税制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化和具体化.有效的政府政策和法律体系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必要保障.石家庄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亟须加强政策措施建设以保障其顺利、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推动力。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对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环境金融发展的经验,从制度、市场、组织和机制等方面加快金融创新,以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今天人类遇到了资源与社会、环境与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这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环境共赢的必然选择.其发展水平又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各地区都在按本地实际情况,努力打造循环经济新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企业为单元建立清洁生产小循环;以行业及相关企业为单元建立生态园区中循环;以城市为单元.政府、企业、公众参与建立社会层面凌源再利用的犬循环.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动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全面发展循环经济战略中.第一批试点单位及各地区积极探索、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初见成效.涌现出不少成功范例,本刊将陆续予以刊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决定组织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其意义和基本任务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途径.本文首先综述了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然后分析了循环经济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经验,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生态型政府的构建与循环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进入后工业化发展时代,越发重视发展的质量,随着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日渐昭示,世人对确保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呼声也愈来愈高。为了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生态型政府、发展循环经济被视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型政府在推动和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财税激励政策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和谐发展的具体化。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效的财税政策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国外主要从政府奖励、税收优惠、收费改革等方面,使经济负外部性内在化。借鉴国外正向激励制度的先进经验,建立财税杠杆正向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配置作用,从而实现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3R(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是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本文重点对德、日、美三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作以分析和总结,并以此为借鉴,提出中…  相似文献   

14.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从根本上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从四个方面、采取八项措施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疆乌昌经济一体化为两地资源优势互补创造了条件,而要实现两地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该地区循环经济的制度供给和需求现状,指出循环经济制度供给和需求均不足,分析了低水平均衡的原因,并提出了制度变迁的方式,即先由政府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构建循环经济制度框架,然后引导诱致性制度变迁,通过市场机制积累经济主体对制度的有效需求,从而推动和完善循环经济的发展。本文对乌昌地区循环经济制度变迁方式的讨论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未来最能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长期矛盾的一种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其发展离不开各种制度政策的支持,而经济政策正是重要的推动要素之一。本文在分析了经济政策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两类作用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具体运用即相应的激励和规范型经济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传统经济还是现代经济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贮藏量极为丰富,但一直以来,中国也是一个人力资本存量相对不足的国家,这种量大质低的人口状态极大地影响并制约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劳动就业的可持续性,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增长.如何变压力为动力,变瓶颈为优势和强势,以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增长和发展,是20多年来我国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湖南作为一个社会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政府应正视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遵循“集中财力、重点突出、分步发展、立足长远”的财政原则,找准循环经济发展中地方财政政策的着力点,从而有效促进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环境产业是满足用户的环境需求并创造经济价值的产业。完善的法律制度是迅速催生并保障日本环境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相较日本,中国现有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定位不明确,循环经济参与主体责任缺失;配套的法律保障机制不到位。为促进中国经济产业转型,应健全循环经济立法体系,填补立法空白;转变循环经济立法定位,明确循环经济主体责任;完善现有循环经济保障机制,增进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丰富循环经济发展形式,扩大参与主体。  相似文献   

20.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武汉循环经济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作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循环经济是武汉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实现武汉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武汉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