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经济总量偏小,是浙江省衢县经济欠发达的最突出表现,也是财源严重不足的最主要症结。为此,我们把加快以民营为主体的工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根据市场经济的集聚、开放、竞争的内在要求,实施好三大战略,加速我县工业化进程。 一、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加快工业投入载体建设  相似文献   

2.
《经济视角》2005,(6):3-3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吉林省非常重视发展县域经济,并且在2005年4月发布《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吉政发[2005]10号)来支持其发展。吉林省省长王珉在吉林市调研时,结合5月9日到江苏、上海和浙江的考察就发展县域经济发表了重要讲话。王珉强调,发展县域经济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举措,是全省加快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完谨裕 《经济师》2009,(11):278-279
无论从战略或战术的角度分析,路径选择问题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成败。理论的阐述和现实的佐证都表明。发展县域经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县域工业跨越式发展。选择适宜安徽区域内县域工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最佳路径,必须着力调整结构,发挥并壮大比较优势产业,处理好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三者的替代关系。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架构,才能掌握先机,赢得主动权,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任爱众 《经济论坛》2000,(20):27-27
县办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地向深层次推进,县办企业出现了诸如运行机制、产业产品结构、企业管理战略研究、科技创新等许多问题。当前,又面临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可以说县办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面临着在激烈竞争中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机遇。在新形势下如何使县办工业度过难关、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实施项目带动,提供发展动力 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抓住了一个好项目,就等于抓住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在项目建设与谋划上要抓住嫁接改造这个关键,要把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云南县域农业科技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农业科技对云南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农业科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明确提出“十一五”加快云南县域农业科技发展的思路、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确保这些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李新功 《经济管理》2005,(23):74-77
本文概述了当前县域经济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了民营+创新+特色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即: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机制;创新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特色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保证,并对民营+创新+特色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实质及三位一体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必须把它作为加快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这为邵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邵武地处闽北山区,属于全省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市)。当前邵武面临首要任务是,瞄准全省经济强市目标,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培植更多的新增长点和生财点,迅速壮大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新的超常现发展经济的机遇已经到来。对别于平原地区的山区县如何抓住机遇,加速县域经济发展,位文拟结合山区宜黄县的实际作一粗浅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山区干部群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山区经济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客观现实已经表明,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较之争原地区出现了很大差距并呈逐渐拉大.已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1.市场经济观念淡薄。2.工业基础薄弱。3.基础设施差。4.市场发育不全。面对众多的制约因素,如河加快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山区奔小康目…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县域工业集群发展,加快发展县域服务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改善和保障民生、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激发发展活力等8个方面,论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尹广泰 《经济论坛》2009,(11):49-51
在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是绝大多数区县难以逾越的阶段,是实现县域经济繁荣的现实选择。发展工业既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也符合经济的发展规律;既是县城社会分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支撑县域财政的主要途径。作为县域经济的当家人,应把握县域工业的特点和不足,坚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兴办企业,坚持提高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坚持以园区为栽体构建新的发展平台,坚持着眼长远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坚持优化环境拓宽企业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1.
赵彬 《发展研究》2002,(12):8-10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层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一项重要战略性任务.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的县域经济年度发展评价工作,今年进入第9个年头.经过评价计算和专家评审,2002年度以反映静态实力为主的"县级经济实力"和以反映动态变化为主的"县级经济发展"的评价结果已经揭晓.从县域经济评价活动中反映出了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新变化、新趋势,并由此引发了对如何进一步加快福建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2.
辽宁加工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不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辽宁加工型县域发展的研究,在弄清发展特点和存在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加快辽宁加工型县域发展的对策措施,对加快辽宁县城发展,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恩虎 《经济前沿》2004,(11):16-21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在全国名列前位,但与广东整体经济发展很不匹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悬殊;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工业化水平低,主导产业特色性不强,带动力差;县域城镇化发展滞后;县域财力不足,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自主发展。同时,现行体制和有关政策也制约着广东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广东壮大县域经济的指导思想首先是充分利用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制度和经济优势,加快县域经济管理体制和布局改革,扩权强县;然后采取分区分类指导发展的原则,对68个县域按3个区域发展导向推动其全面发展,强化区域和城乡统筹,本文就广东县域经济发展提出相关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方刚 《经济师》2008,(8):277-278
文章从颍上县工业经济的基本评价,颍上县域工业发展的瓶颈,颍上县域工业跨越式发展应采取的战略与措施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工业经济是地方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J主渠道。城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时大力发展对“三农”具有更直接、更具体扶持作用的县域工业,增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以工促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县域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县域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富有吸引力的源泉。实践证明,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有利于促进建立一个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机制,有利于提高县域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与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步伐,  相似文献   

17.
刘立 《技术经济》2000,19(9):23-25
一、传统体制束缚是吉林省县域工业相对滞后的深层原因在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吉林省县域工业经济体系 ,带有十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目前吉林省的县域工业体系 ,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 ,系建国以来我国经过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 ,逐步建立起来的传统的县域工业体系 ;另一部分 ,系改革开放以来蓬勃兴起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型的县域工业。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就。但是 ,和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省区进行横向比较 ,吉林省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发展县域工业要发挥特色优势;失力扶植民营企业;依靠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使县城工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毛峰 《当代经济》2002,(3):28-28
县级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整体部署中的重要内容,它的发展快慢,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进程。笔者认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子很多,但始终离不开人、市场和环境三大要素。因此,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大力优化这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20.
王润球  王静  黄洁辉 《经济师》2008,(4):263-264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发展株洲经济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株洲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统筹兼顾,以特色经济为立足点,有选择地发展重点支柱产业;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同时,要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