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5 毫秒
1.
胡鋆 《时代经贸》2009,(10):249-249
胡塞尔从人的角度区分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并赋予了物的科学世界和人的生活世界以截然不同的意义。本文从生活世界理论的主要内容、胡塞尔原始生活世界和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意义三个方面论述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哲学对当代西主社会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当代西方社会“异化问题”、“消费主义文化问题”“社会危机”问题的分析和批判上,本文分析了他们的理论得失有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立胜副教授的新著《自我与世界》,于1999年8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认为,这是一部立意新颖、颇有创见的现象问题研究专著。关于该著作的特点,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进行评述。独特的问题意识自从胡塞尔于本世纪初创立现象学以来,现象学运动就首先在欧洲然后在世界各地开始了。在一个世纪的现象学研究中,“现象学动动”这个专题不时地被研究者论及,其中不乏有成体系或规模宏丰的经典之作。如施皮格伯格1960年出版的《现象学运动》就是一部至今介绍现象学运动最全面、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在中国80年代初罗克汀先生也已注意…  相似文献   

4.
试析三代马克思主义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唐昌黎同志提出.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是以社会主义基础理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可称为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其功能是回答社会主义如何从空想转化为科学的问题。进入20世纪,世界出现了战争与革命高...  相似文献   

5.
“回到事情本身”作为一个口号,曾被认为体现着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本文主要比较了“面对”与“回到”这两种不同的译法,通过比较揭示出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海德格尔此在的现象学——释义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说明仅就意识活动而言,应该梳理出“看”与“领会”、“领会”与“信念”这样好几层关系。本文着重强调了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两人在基本生活经验上的差异,使他们各自进入自己作为纯粹意向性对象的“事情本身”与对生命活动的目的论阐释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论域之中。 本文在比较胡塞尔的“面对”与海德格尔的“回到”的同时,也对当前中国哲学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调节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形态做了一个新的理论阐述。调节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派,其理论和经验研究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是对其危机理论的一个详细介绍,并说明其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实践概念的内涵从利用理性对自然、对他物不断的研究、征服最终回归到其传统———通过实践使人过一种完满生活。实践概念向传统的回归,不仅仅确定了人生的意义,而且回归了哲学的传统———追究人生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江泽民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提出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三讲”的基本精神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与道德建设,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准。其核心就是要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根本问题。 一个精神世界的深层次问题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涉及人们精神世界的内核。世界观的状况,决定着人的信仰,决定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效果。共产主义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和认识论的辩证统一。 人生观,它的核心就是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追求,即人为什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厚文我们即将告别20世纪,进入21世纪。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这段时间里,世界上发生了两次世界规模的战争,也发生了两次深刻的危机,即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没有销声匿迹,同时伴随经济危机产生的生态危机也越演越烈.美国著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家詹姆斯·奥康纳站在继承和拓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否定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让渡于生态危机的观点,扩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矛盾思想,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第二重”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同时并存的“双重危机理论”.虽然奥康纳的资本主义“双重矛盾”及“双重危机”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对于当前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生态问题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于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阶段、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社会主义中国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私人语言的不可能和现象学还原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兴起了在内知觉中寻求自明性,并以内知觉的自明性为哲学建构的“阿基米德点”的思潮,胡塞尔的现象学可谓是这一思潮的集大成。如果私人语言确实不可能,那么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开端的胡塞尔现象学的还原及其整个的哲学路线就陷入困境。本文探讨了语言与意识的关系,叙述了私人语言能否成立的正反两方面的理由,认为维特根斯坦关于私人语言不可能的论证是对笛卡—胡塞尔路线的最严厉的打击,从而表明意识不能离开人展开自己的活动和彼此交流的外部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调节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形态做了一个新的理论阐述。调节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派,其理论和经验研究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是对其危机理论的一个详细介绍,并说明其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时代,哲学理性的定位要由抽象的理性王国向生活世界下移,而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回归文化;这种“回归”体现了哲学与人的生存的关系的自觉,体现了马克思提出的“消灭分工”、消灭精神生产和物资生产的分裂的基本思想。 在人类精神生产领域中,哲学几乎是最古老的学科门类。然而,在研究域界上,哲学却往往比其他具体的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更难厘定,哲学研究常常一次又一次地回到研究对象、基本定位、研究范式、基本形态等元问题。但这决不是哲学的弱点或不成熟性,而是哲学特有的存在方式,它深刻地揭示了哲学与人本身的本质性关联…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学范式思考:两个层次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富强 《财经研究》2008,34(5):4-15
自改革开放始,实践问题逐渐促发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危机,并出现了占主流地位的“修补”改革观;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实意识开始上升到了理论意识层面,主张全面采用现代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替代”改革观逐渐占了主流,但进入21世纪后,这一观点又开始受到质疑。文章认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范式需要面l临两个层次的契合:一是把探究事物本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实证事物现状的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契合起来,这主要涉及到探究当前经济学界两大分支的互补性和差异性问题;二是把西方学术界的经济理论与中国人的行为机理、社会文化契舍起来,这涉及到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的本土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哲学是关于人的生存及其发展的反思,但旧哲学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使哲学走入了寻求终极“本体”并用外在力量说明世界的误区,这给哲学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哲学必须实现向生活世界回归,这种回归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上要关注现实,研究方式上要走出传统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语言运用上要面向实践、面向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6.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当代的生态危机,探讨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生态危机观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必须关注的内容之一。国内学者的研究虽较系统和完善地评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各学派的思想,但仅停留在介绍其思想的阶段,缺乏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研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述”与“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要正确处理好“述”与“评”的关系,讲求“述评并重”。因为,西方经济学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感性认知与思维方法,更要使学生在借鉴、吸收西方经济学知识时能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理性升华。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相继爆发了两次大的经济危机,西方经济学也随之陷入了两次大的理论危机。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因金融大海啸正陷入第三次理论危机之中。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回归凯恩斯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走出当前理论危机的正确取向。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当今的非主流经济学家克鲁格曼,预示着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与非主流经济理论的易位,即国家干预理论将取代市场原教旨主义理论。从虚拟性交易与实体性交易的理论来看,回归凯恩斯经济学只能暂时舒缓西方现实的与理论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针对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越来越频繁发生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当代西方各国政府和学者越来越多的转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其金融危机理论来寻找解决方法。由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美国金融危机,再次证明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是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下普遍适用的理论。而其理论对于独立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分析.正揭示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所在:“金融过剩”、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西方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为资本主义带来了繁荣,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对国家问题的重新审视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密利本德—普兰查斯之争拉开序幕,直接影响了20世纪70年代英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辩论。这场辩论为我们透视资本主义国家在处理“积累”与“合法化”之间的两难境地提供了理论棱镜。辩论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1975年,该时期主要聚焦于新李嘉图主义与原教旨主义关于国家支出危机的异见,以高夫为代表的新李嘉图主义者认为国家支出主要是生产性的,危机发生在分配领域;以亚菲、布洛克、法因和哈里斯等为代表的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国家支出是非生产性的,危机主要发生在生产领域,尤其是利润率下降趋势。第二阶段是1975年后,出现了以阶级斗争为分析核心的新进路,以霍洛威、皮乔托、克拉克等为代表,并将其运用于对工人阶级与福利国家之间矛盾和斗争的案例和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国家理论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回顾英国CSE辩论”有助于理论界深入思考今后如何重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