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治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机制,有助于减少政府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是维持政府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政治信任的形成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有效的信息是政治信任形成的基础.通过从政治信任和合法性的视角探讨政府会计的改革问题,认为政府会计改革应以增进政治信任和减少合法性差距为基础,从沟通机制、制度机制等方面完善政府会计制度.  相似文献   

2.
公共风险是推动公共品供给演进的原动力。从公共风险治理的思想视角,分析我国不同时期的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可发现:传统社会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是政治均衡下的风险应对,它并没有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近代以来,尤其是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意愿的计划供给冲击了农民自发合作的秩序,降低了政府防范公共风险的能力;经济转型期,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帕累托改进在于改变制度约束,寻找政府目标与农民真实偏好契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当前,因基层政府行为失范、农村中的“大宗族,小政府”现象以及“能人”权威的替代等造成的基层政府权威缺失,是农村群体性事件中基层政府对社会管理的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巴纳德的“权威接受论”,权威是否存在,不是来源于上级,而是来源于下级的认可;在乡村治理中,治理的权威不是来自于上级政府对基层政府的授予,而是来源于基层民众的认可。因此,基层政府在乡村治理中权威地位的树立,应基于民众的认可,必须实实在在为民众办实事。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权威体系经历了从传统权威主导型向法理型权威主导型的转变。但法理型权威主导地位的确立并不排斥传统权威在社会治理中发挥自身的功能。传统权威来自于日常生活世界,与信任、与习俗相联系,往往更为直接地反映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走向,依然具有合法性的价值基础。若能有效结合传统权威资源,以其为核心培养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无疑是巩固政治权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形态经历了集体供给到个体供给再到财政供给的转变,这一转变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伦理-国家治理"逻辑。社会伦理在一定程度形塑了统治者合法性来源,为了维护并强化这种权威,执政者通过以政绩考核机制为中心的制度建设约束地方政府行为,回应基层民众需求。乡村治理模式在国家、地方政府和基层社会的多方互动中形成,并直接决定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形态。从这一逻辑机理出发,新时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在于通过新型民众参与模式调动民众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是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再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使亿万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再造基层社会的民主权威,使亿万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新体制,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下一步的重点和难点是做好“多予少取放活”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7.
政治合法性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关系着一种政治统治权的权威与效能,关系着它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对合法性的诉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要求,经历了以个人魅力和意识形态为主到以政绩合法性和法理权威型为主的转化,从而使其对合法性的诉求转移到法律和制度层面上来.  相似文献   

8.
“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为构建宏观服务型政府审计模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宏观性、服务性、建设性、前瞻性是该审计模式的目标定位,在审计内容和审计对象上,该模式从资金使用审计拓展到管理活动的评价审计,从过去“物化”的审计延伸到“人本化”的审计,从具体的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对国家经济安全、风险预警审计,从真实、合法性审计升华到责任审计、绩效审计。构建宏观服务型政府审计模式,需建立新型的政府审计管理体制、科学评价体系、科学预警体系以及完善的审计成果报告制度和结果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社会民主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力量逐渐壮大,相应地弱化了政府的权威,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逐渐从传统的单一政府扩展到了公民、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及相关利益团体等。但是,公共事务治理的权威单一化,权威合法性缺失,权威滥用等等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利益诉求。政府、社会与个人都应是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多元权威主体。  相似文献   

10.
党的执政权力与执政权威问题一直是执政党建设研究的热点。文章从探讨执政权力与执政权威两者关系出发,提出了作为执政党应在执政活动中努力实现权力向权威转化的观点,重点从执政合法性、现代化危机和政治目的的转变对政府手段演进的要求三个方面阐述了实现这一转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土地征用所致的农村土地价值显性化激发了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而农村土地承包权划分不清和农村“合法权威”的缺位则使得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难以有效约束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在机会主义行为盛行之下,村民间为争夺土地附加价值而产生的“界畔纠纷”有其必然性.应继续做好农村土地的确权工作,建立划分明确、易于执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并通过建立惩罚和约束农民机会主义行为的法律法规、树立政府管理部门的廉政形象以及提高农村居民的法律文化素质,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规则在农民内心进行内化,实现法律秩序的经验效力,树立农村社会“权威”,才能有效控制当前我国农村的“界畔纠纷”.  相似文献   

12.
创业是发展乡村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作为影响乡村治理的重要非正式制度,权威在农村企业经营中同样作用突出。为考察创业者权威对农村创业企业创新的影响,利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进行论证。研究发现:稀缺资源吸纳、心理基础构建、风险容忍抗衡构成了农村创业者权威正向促进企业创新的三条机制。企业规模与市场化程度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表现出企业规模越小、市场化程度越低,正向促进作用越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农村创业者权威水平高于群体平均权威水平时,其企业创新能力也相应更高。  相似文献   

13.
“微博问政”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问政新方式,本文在对“微博问政”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它更新了公众参与的话语体系,破解了传统路径下公众政治参与门槛高的难题,一定程度上了解决了公众与政府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成为政府听取民意的重要渠道。但是也存在着造成信息混论、消解权威、形成负面信息、传播情绪化观点的风险。政府应该科学利用、正确引导,从而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风险社会为背景,分析了福利国家的合法性及危机,认为福利国家有着坚实的合法性基础,能够适应风险社会条件下民众的需求。但是风险社会的深化给福利国家带来了深刻的制度危机,威胁着福利国家的合法性基础。福利国家需要适应新的社会条件,以新的发展来化解自身危机。  相似文献   

15.
纠纷调解作为地方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基层政府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纠纷,必须在采用人民调解方式的同时,重视发挥政府、社会、民众在纠纷调解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树立农村人民调解的组织权威、培养调解主体的素质、规范和衔接调解方式、投入调解资金等措施,不断健全农村人民调解机制,有效化解乡土纠纷,提高乡镇治理绩效,维护乡土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设立宗旨是配合国家经济、产业政策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作为政策性农业金融,它以追求社会整体利益为依归,是提供政策性金融产品的特殊金融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农业市场化两大背景下,农发行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开辟农村金融市场以发挥政策性功能;“政府有制定法律、制度和规制的职能,市场则配置和分配资源”①,有效的制度供给对于农发行开辟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规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治理与善治:风险社会视阈下公共危机的应因之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快,当今社会已经被异化为“风险社会”,独具普遍性、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及共振性特质的风险时刻在拷问我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基于风险社会的理性考量,在对我国当前应对社会公共危机的制度现状检视的基础上,进行了缺陷性分析并及时地提出了相契合的应因之策,以期为当前我国社会系统工程实践中公共危机的治理与善治开拓出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法治的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制的权威,通过法治来保障“人人平等”和人民的民主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处理人们的政治关系方面,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完善法制是对和谐社会的支撑,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依赖于法律制度的推进,必须借助于法治建设。法治社会不等同于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和完善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社会养老保障,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举措。十几年来,河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进展缓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从经济条件分析,河北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已基本具备,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应进一步加大政府的作用和支持力度,并完善制度设计和管理措施,大力培养农村社会互济文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我国西部农村面临的社会风险越来越多,经济贫困、计划生育、民政救济分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养老、拆迁占地补偿和环境污染等引发的风险问题最为突出,成为了新时期村民非制度参与的主要诱因,这不仅会损害政府公信力,降低政府信任度,而且还会离间干群之间的关系,削弱村民对政府的认同。为此,应从发展农村经济、提升村民素质、提高乡村风险治理的领导力、培育抵抗乡村社会风险的内生力量、畅通村民利益表达渠道等途径来降低乡村治理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