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小麦联合收割跨区作业早已结束,分析当前小麦联合机收跨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无疑对努力拓展农机跨区作业领域,加快培植农机专业协会、农机经纪人和收割机作业大户,提高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和质量、强化对作业市场的监管与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为农民机手提供可靠的服务,对明年乃至以后的跨区作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机市场》2017,(5):17-20
近年来,我国小麦收获机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产品制造技术稳步提升,小麦机收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部分主产省区三夏期间小麦机收率更是高达98%以上,为小麦连续多年保持丰产丰收、保障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要探讨小麦收获机的需求市场,就不得不说跨区作业市场,国内小麦收获机能保持全球最多的稳定需求总量,主要是拜跨区作业所赐。然而当前跨区作业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变化是长途作业的机器变少,而短途作业的机器增多。专家预计,小麦收获机械企业、销量、时间、用户竞争格局比较集中,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年销量保持在5万台左右。未来十年,跨区作业的机器将以每年5-10%的速度减少,最终会稳定在15万台左右。又是一年三夏跨区作业时,总结此前经验,分析当前形势,制订行动方案,预测未来走向,无论对农机管理部门、生产企业还是机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农机跨区作业是农机部门"兴机富民",实现农机服务产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中央惠农政策的一项实际行动。山东省诸城市把农机跨区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机服务业总产值在GDP中贡献率的重要措施来抓,连续12年组织大规模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跨区机收服务已成为该市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4.
1994年,山东省莱州市农机局首次大规模地组织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西进东征"跨区作业。20年跨区作业,为莱州农机部门组织跨区作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几年来,随着各地农机保有量的增加,跨区作业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机手"西进东征"也出现了新课题。最近,  相似文献   

5.
夏木 《农机市场》2017,(5):21-23
<正>小麦联合收获机,新中国的功勋农机。农机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而农机的现代化需要由一个个具体的产品去担当。在近三十年的农机化发展中,国内涌现了无数的"功勋"产品,但其中对中国农机化进程影响最大且最深远的非小麦收获机莫属。可以说从单个农民到小型跨区作业小分队,直到发展到每年几十万台滚滚铁流的跨区作业大部队,小麦收获机在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红军当年长  相似文献   

6.
《农机市场》2013,(4):61
3月20日,农业部在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发布2013年小麦跨区机收作业市场信息,内容包括种植小麦的17个省(区、市)105个地市433个县(区)的适宜机收面积、起始时间、机具供需数量、作业价格以及联系人电话等。为做好今年小麦跨区作业工作,引导机具合理有序流动,促进跨区作业市场供需双方有效衔接,近日农业部组织各地开展了小麦跨区机收作业市场信息和机  相似文献   

7.
莱州市拥有小麦联合收割机1300多台,平均每千亩小麦拥有2.3台。全市小麦联合收获面积达53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0%以上。多年来,莱州市农机部门就积极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今年又组织了800多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赴安徽、河南等省和济宁、聊城、潍坊等市地跨区作  相似文献   

8.
5月21日,安徽亳州市2015三夏跨区作业出征暨中国农机创客大赛亳州赛区启动仪式在谯城区隆重举行.汇聚了120余名专业机手的跨区作业队将带着机收“最佳搭档”——中联重科谷王TB60小麦机,由南向北开启他们今年的跨区作业之旅.同时,这也是国内首支有农机创客参与的专业跨区作业队.  相似文献   

9.
《农机市场》2016,(6):17-20
又到一年"三夏"时,没有农机人会忘记农机手、厂家和经销商"三包"服务人员、农机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以及方方面面参与小麦机收大会战人们忙碌的身影。小麦跨区机收的历史已有20多年,今年预计"三夏"共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60万台,比上年又增加4万台,其中约一半参与跨区作业。在机具日趋饱和、跨区作业主体由散户向合作社转变、作业半径缩小等新情况下,又恰逢国二国三切换节点,小麦机卖得怎么样?用得怎么样?收益怎么样?"三夏"期间各方面都在忙什么?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相似文献   

10.
柳琪 《农机市场》2013,(9):27-28
在上半年国内的跨区作业主要以小麦跨区收获作业为主,在经历2010年、2011年、2012年市场销量连续三年的下滑之后,否极泰来,今年上半年小麦收获机市场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回暖,1-6月份,小麦收获机销售近4万台,同比增长45%,新增的机子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也会加剧作业市场的竞争,那么,今年上半年的跨区作业市场有哪些新变化与新特点呢?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农机行业,没有一个单一的市场比它的规模和体量大,也没有一个市场像它这样对农机化发展、用户的购买决策、厂家的战略规划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研究中国的农机,不能不研究跨区作业,抓住了跨区作业市场,在很多情况下就成功了一半。  相似文献   

12.
<正>7月12日上午9点,"2014年约翰迪尔收获大西北农机跨区作业出征仪式"在河南省驻马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关王庙乡成功举行。驻马店市农机主管部门、约翰迪尔中国市场部代表、驻马店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等为远赴大西北跨区作业的机手们壮行。每年5月末到10月中旬,规模达到几百台的绿色约翰迪尔收割机驰骋在西北各地。从5月末开始,这支绿色农机军队先参加驻马店的小麦收获作业,再  相似文献   

13.
《农机市场》2008,(5):6-6
本刊讯 5月5日,2008年农机跨区作业工作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农机管理部门总结交流了2007年农机跨区作业工作,深入分析了2008年农机跨区作业面临的形势,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安排部署全年跨区作业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 四川省农机跨区作业出征仪式及2007年全国农机跨区作业工作会4月19日~20日在四川隆重举行,由此拉开了今年三夏农机跨区作业的大幕.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与福田雷沃重工再次签署了《2007年三夏跨区作业信息服务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15.
《农机市场》2014,(6):8-8
<正>5月28日,湖北荆门"中国农谷"屈家岭核心区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出征仪式在五三农场顺达农机合作社举行。目前,湖北省油菜和小麦收割基本结束,大量收割机到外地跨区收割的大会战即将打响,活动启动仪式上,第一批200多台雷沃谷神收割机出征河南。为保障本批跨区作业队的顺利作业,雷沃专门安排作业队沿途经过区域内的雷沃三夏服务队为其提供全面的  相似文献   

16.
今年三夏,江苏省农机管理部门以“提高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为重点,以“高水平、高层次、全方位”的要求统领跨区作业,加大了农机跨区作业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力度,跨区作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化程度愈来愈高,效益也愈发显著。 ——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工作力度加大。他们把农机跨区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各市、县都建立了以政府领导任组长、农机、公安、交通、物价等部门  相似文献   

17.
5月9日,我市进入夏季麦收季节。农机部门组织投入联合收割机380多台次,机收面积达到25万亩,占大麦、小麦总播种面积的70%。2005年同期机收小麦、大麦面积为10.35万亩,仅为今年的40%。5月22日,我市麦收工作将基本结束,在农机部门的指导下,依托农机作业协会,组织网络机手,全市将有200多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将陆续奔赴省内孝感、汉川、咸宁、黄冈等地,省外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开展跨区作业机收小麦服务,力度和规模是历年之最。在东西湖区东山农场市区农机部门为首批奔赴河南开展机收服务的50台联合收割举办的出征仪式,拉开我市跨区机收作业序幕。…  相似文献   

18.
<正>"跨区作业"是农机系统一张靓丽的名片。每年麦收期间,几十万台联合收割机浩浩荡荡地由南向北参加机收作业,一时间,新闻媒体都不吝惜平常珍贵的时间、平面、空间,一起聚焦这波澜壮阔的农机大军、农机场景。这无疑是对农业机械化最好的宣传,也是对农业机械化作用最好的诠释。跨区作业,从小麦收获开始,逐步向水稻、玉米收获及其它作业延伸。有专家说,此举解决了大农机与小生产的结合问题,是现实条件下中国特色农业  相似文献   

19.
《农机市场》2014,(7):5-5
<正>今年全国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工作5月下旬启动,由南向北快速推进,安徽、河南、江苏、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相继告捷。6月19日,河北唐山、京津地区小麦抢收完毕,至此,全国已收获小麦3.13亿亩,超过小麦应收面积的92%,全国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结束。全国共完成小麦机收面积2.87亿亩,机收水平达到92%,较上年同期增长1个百分点。今年,农业部及早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三夏农机跨区作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召开了全国"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工作视频会,对"三夏"农机化生产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各小麦  相似文献   

20.
正多年来,山东省诸城市把农机跨区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小麦跨区机收服务曾一度成为该市农民增收致富的"保留节目"。"今年春季雨水偏多,跨区机收比往年早了一个星期。"5月24日,刚刚率领作业队从诸城赶到安徽涡阳的"麦客"王方超在视频电话里对笔者说。28岁的王方超从事跨区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