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的就业形势与新就业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十六大前后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新就业政策,新就业政策的现实针对性和实施有效性令人关注。本对新政策尝试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并且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的就业方面所面临的关键性困难,即如何实现就业体制和机制的市场化和现代化转型的情况,评价了新就业政策在促进劳动力的市场需求总量扩大和改善劳动力的供给条件、环境和地位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出,中国就业政策设计上需要注意的就业本质、就业核心、就业目的和就业促进方式等方面的基本思想。最后,提出应通过强化组织明建设促进就业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充分利用财政政策的扶持作用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中国下一步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2.
王诚 《经济前沿》2003,(4):6-10
中国的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轨道。如果说中国的商品或产品市场的发展已经较快地适应新的市场化的发展模式,那么,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在整体上,仍然处于艰难的如何适应新的发展轨道的转型时期。在这个复杂的背景下,中国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机制也是处于变革的困难然而却是关键的时期。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程度上中国的就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基本上摆脱了过去的城乡就业完全分割、城市就业统包统配、乡村就业自然经济状态的局面,出现了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时期所共同具有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不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劳动力要素的使用效率日益提高、各个类型的劳动力收入水平在各个层次上逐步趋于全国统一的新局面。另一方面,中国的就业受制于各种因素而尚未能够顺利转轨,出现了一般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时期不常见的高水平失业和就业不足并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产业发展、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把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类型分为本地非农就业和外出务工两种类型基础上,利用2009年河南农村住户和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发展、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粮食种植与非农就业具有互补作用;非农产业发展对本地非农就业具有正向但较为微弱的影响;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显著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加大粮食补贴、发展非农经济以及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2015年从甘肃省各县、市、州中选取的487户农户为样本,从农户层面深入分析了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外出就业并未对甘肃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结构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其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种植业内部。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发生变化与农户家中劳动力外出就业后要素禀赋变化情况紧密相关。农户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发生变化与家中外出就业的劳动力人数、是否有返乡就业或创业人员以及家庭成员外出就业的区域等引起农户劳动力禀赋变化的因素紧密相关,而与农户资本禀赋变化和农业技术应用状况无关。  相似文献   

5.
测算了湖北省近年的就业弹性,发现其就业弹性自1999年以来出现了回升。结合历史与现实,从就业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组织类型结构两方面分析变化的原因,发现弹性的上升源于第一产业发挥了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而由于湖北省在就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组织类型结构方面存在不足,二、三产业未能充分吸纳劳动力,以此为基础,对湖北省扩大就业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劳动力转移主要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类型——本地非农就业和外出就业,外出就业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高于本地非农就业劳动力,但本地非农就业劳动力的内部收入差距却高于外出就业劳动力。两种类型转移劳动力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省份、性别、人力资本、就业单位或工作类型等;在外出就业劳动力与本地非农就业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中,禀赋回报率的差异部分解释了57.9%,而禀赋差异部分解释了42.1%。  相似文献   

7.
在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之中,我国出现了庞大的失业人群,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已经也必须转向就业优先战略。战略的实施应当符合国情、长期坚持,并协调好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及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在思路方面,应该把就业优先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并与完善劳动力市场、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企业、大力推进非正规就业、提倡个人自主创业等各项措施紧密联系,协调实施。  相似文献   

8.
关于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就业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乡镇企业对促进农村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乡镇企业住就业方面存在着资金短缺、布局分散、劳动力素质较低等制约因素。针对乡镇企业未来就业的发展趋势,应采取如下措施促进农村就业:努力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加快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转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石玉堂  王晓丹 《经济学家》2023,(10):109-118
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刻影响着企业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的变革,致使企业员工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深入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劳动力就业效应对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就业形势稳定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7—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文本分析法刻画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对数字化转型的劳动力就业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对就业规模而言,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高了企业劳动力就业规模;对就业结构而言,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技术型、服务型、高技能、中等技能员工存在就业创造效应,而对生产型、低技能员工则存在就业替代效应。第二,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融资约束、提高生产率及扩大经营范围作用路径影响企业劳动力就业。第三,不同所有制、生命周期、科技属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劳动力就业效应存在异质性,国有企业、成熟期企业及高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就业效应更为明显。第四,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就业具有非线性影响,且随着数字化转型程度加深,劳动力就业的优化作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稳定的职业生涯似乎已难以实现。持久性就业能力更能适应并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就业能力的培养理应成为就业管理的重点。聚焦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劳动力市场的潜力、组织职业技能培养以及政府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研究劳动者如何提升就业能力的问题,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寻求有效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世界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模式一般都是从市场要素动力模式向制度动力模式演变.CEPA的实施,为"大珠三角"区域经济格局的调整提供了制度机遇,为此,文章提出以区域合作制度为导向,以区域创新为核心,从制度、产业、技术和空间等方面构建新的动力模式框架,以促进"大珠三角"动力模式从分散的市场要素动力模式转向制度动力模式.  相似文献   

12.
13.
14.
试论我国农地发展权定位及农民分享实现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季禾禾  周生路  冯昌中 《经济地理》2005,25(2):149-151,155
经营性征地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强大的行政权力取代了土地发展权的权效。从这一角度出发,文章首先介绍了发展权的含义和特征并总结了我国农地发展权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农地市地化过程中的土地发展权进行了定位,提出将发展权分享引入征地补偿机制即农民参与发展权权益的分享,紧接着探讨了发展权分享实现问题,并对农民发展权分享进行了量化。旨在通过对发展权的适当安排缓解现行征地体制中的一些矛盾,从而在深层次上促进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的健全和土地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5.
从美国债务上限调整的议案及美国信贷主权评级的下调,可见现行由美元和欧元所组成的二元国际货币体系并不稳定。为测度出人民币的引入能否增加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本文先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因素,并在模型的基础上,测度出人民币在可自由兑换后将成为一个能与欧元相互抗衡的国际货币。通过方差比较,本文论证了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三种货币所组成的外汇储备组合较二元体系下的稳定,说明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改革现行的二元体系,使国际货币体系发展成为更稳定的三元体系,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初探--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态学中的阻力面理论为依托,创建了符合旅游规划需要的旅游地阻力面理论模型,构建了旅游景点、景区、旅游地、旅游区域之间联系的阻力层次体系,建立了旅游空间联系关系的影响因子系统,提出了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指导区域、地方及旅游区规划中的作用,并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为例展示了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地方旅游开发建设实践中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20.
伴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土地市场开发和土地征用日渐频繁。实践中,我国对征用土地的大部分使用都是为了商业目的,而且在征用过程中存在许多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土地保护的关系,加强对征用土地的监督管理尤为必要。文章通过对土地征用中一些主要问题的归纳和分析,期望完善立法以进一步维护农民的利益,真正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护和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