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将产业链理论引入休闲产业的研究中,从产业链的形成根源——分工出发,探讨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休闲产业链的形成动因、产业链特征、发展形态以及休闲产业链的构建等。  相似文献   

2.
杨琛丽 《大众商务》2010,(2):5-5,43
本文将产业链理论引入休闲产业的研究中,从产业链的形成根源——分工出发,探讨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休闲产业链的形成动因、产业链特征、发展形态以及休闲产业链的构建等。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城市作为地域空间划分的基本单位,通常可能会出现产业链节点的异城分布和跨城链接。城市与城市之间形成产业分工后向产业链的分工方向发展。各城市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形成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城际产业链,加快了城市群产业一体化的进程。本文通过城际产业链形成的理论基础,城际产业链的内涵,形成的必要条件,以及城际产业链形成的动因,逐步分析了城际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并对其进行深刻的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区域产业分工历经从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再到产业链分工为主的形式演进,产业链分工表现为功能专业化。以功能专业化指数为基础,运用区位商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分工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功能性分工显著,形成中心城市主要承担生产性服务功能,外围城市主要承担生产制造功能的分工格局。其生产性服务功能呈现明显的单中心集聚趋势,各城市优势产业突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交易成本的降低、城市间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便捷的交通联系会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未来京津冀应形成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县城特色突出、功能各异、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城市间产业分工开始向产业链分工方向发展。各城市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形成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城际产业链,城市间基于城际产业链尤其是城际战略产业链的分工协作关系加快了城市群产业一体化的进程。本文构建由产业战略力维度和城际链接力维度构成的城市群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型,利用该模型确定长三角城市群三大城际战略产业链,依据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区位要求,对三大城际战略产业链在城市群地区进行空间布局。最后指出,加快城市群产业一体化的关键是,城市群城际战略产业链类型的正确选择和城际战略产业链环节的合理布局和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产业集群已成为一国或地区竞争力的基本因素.甘肃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度缺损、产业链缺损、专业化分工缺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缺损.要促进甘肃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提高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必须做好以下工作:实施有利于产业集群生成与发展的制度创新;培育建立高度分工、密切合作的一体化生产体系;培育、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聚、产业链及在西部产业发展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的空间集聚是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产业链是基于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利用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理论分析西部地区工业布局,将各具特色的产业链布局分为普通资源型老工业基地、珍贵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制造业老工业基地、混合型老工业基地、离散性老工业基地,并依此针对不同的产业链构想不同的产业调整和整合的不同方略将是西部地区工业振兴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产业分工的深化影响着产业区域转移的发生。同传统产业分工下产业区域转移相比,产业链分工下产业区域转移主要是受产业链各环节比较优势和有效规模差异的驱动,对产业承接地和转出地经济发展也会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是一个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过程.如果从分工角度考察,产业集群是形成专业化分工的产物;同时,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与产业集群之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链控制的新动向与程度 从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链控制不断加强的原因来看,与我国产业竞争力不强,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普遍处于较低地位密切相关.如:在制造业领域,一方面,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主要优势在于利用低成本的要素和环境成本支撑巨大的产能,产业发展层次低,缺乏核心技术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严重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引进,容易受到跨国公司核心技术限制政策的控制.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组织不合理,缺乏本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整合产业资源,而跨国公司凭借资本和品牌优势,加大对我国制成品国际和国内市场渠道的控制,抑制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产业链国际分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产业链全球合作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支撑.中国既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完备的产业基础设施,又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独特地位.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全球以及中国产业链的稳定.疫情影响下全球产业链重构将是大势所趋,中国应利用自身比较优势,顺势而为,保持中国产业链韧性,为中国经济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万得金融终端118家上市体育企业的截面数据,实证分析了体育产业链定位、分工及集聚对体育企业创新影响的现实状况.研究表明:体育产业链终端环节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体育产业链终端环节企业创新机制尚未形成,体育产业链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应从体育产业链终端环节抓起;体育产业链分工对其创新强度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的倒U型变化特征;集聚效应对体育企业创新没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依据上述实证研究结果,以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背景,以体育企业市场竞争行为为抓手,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体育产业链定位、分工及集聚对体育企业创新影响的内在机制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前传统型的整条产业链跨国界转移正在向工序型国际产业转移转变。在合作型跨国生产模式下,工序型国际产业转移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不同层次国家的企业在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上联动发展,企业间逐渐形成"自下而上"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工序型国际产业转移将加剧不同层次国家国际分工地位的不平等,本土企业应向追求某一工序的最强竞争优势转变,才能更积极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的区域分工处于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区域分工与合作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区域之间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进行资源整合、统一市场、产业链分工,这无疑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但是,由于自然、历史等的原因,我国区域分工的道路上尚存在许多障碍,特别是制度性的因素,严重阻碍着区域分工的健康顺利进行.因此,如何进行制度改革与创新以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微观角度讲,消费需求升级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主要是由于消费需求的升级引致了产业链分工制度安排的重新选择。消费需求升级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对分工制度安排重新进行选择。在转型经济中,由于存在诸多抑制产业链分工制度安排选择的因素,因而市场的传导机制会受到阻塞,这就使得产业链中企业对分工制度安排的选择缺乏自主性。因此,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使消费需求升级对产业链分工制度安排重新选择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6.
我国IT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IT产业是以电子工业为基础,从军工企业转为民用企业而形成的。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IT产业现状具有高速增长、高度竞争、外企主导和产业集群凸现态势的特点。通过对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IT产业还面临着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低端,加工贸易层次低和研发投入低导致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不足的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已设立“深圳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联席会议“,积极推进LED产业发展。目前,基本形成“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5~10年,是现代LED技术产业化应用大规模展开、分工格局快速形成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8.
总部农业的出现,需要在理论上加以分析与认识,以推动总部农业经营模式的健康持续发展。无论是从企业结构进化和交易成本考察,还是从专业化分工、区域产业集群、产业链成长,以及城市支持农村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心城市总部经济成长的经验分析,总部农业的形成都有其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综合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区域产业实现优化配置的必然,提升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综合效应的最优路径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京津产业链建设,尤其是加快京冀和津冀之间产业链的构建,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地域分工合理、产业间联系紧凑的区域产业链布局,使其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  相似文献   

20.
永康的资源循环利用与产业集聚发展有资源循环利用与传统技术相结合、进口拆解与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循环利用与产业链延伸三种模式,其五金制造业与资源循环利用形成了一种共存共荣、互相促进的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与传统工商业活动的结合成为永康五金产业的酵母,依托城市矿产的成本优势促进了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在特色产业集聚过程中,专业化的分工体系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成长空间;政府为企业提供服务平台,在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