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森林是具有生态美学价值的旅游景观资源,森林乡村是乡村的重要类型,科学认识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首批3 947个国家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借助数理统计方法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地理探测器技术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国家森林乡村在空间上呈典型的集聚型分布,总体分布不均衡,以胡焕庸线为明显分界,呈“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2) 国家森林乡村呈现“多核心集聚,连片分布”的特征,形成了太行山豫晋冀交接连片区、苏浙皖交接连片区及粤赣闽交接连片区3个辐射范围最广的高密度集中连片区。(3) 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森林资源禀赋、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区位条件是影响国家森林乡村分布的主要因素,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国家森林乡村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河网密布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发达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西北五省区冰雪资源丰富、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冰雪文化厚重,具备优越的冰雪旅游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本文以2019年西北五省区125个滑雪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和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滑雪场空间布局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西北五省区滑雪场呈“双核心、集聚化”的空间格局特性,2个高密度区域分别为陕西中部和新疆北部地区;空间自相关性较明显,冷热点分布呈现“西北和东南热,中部区域较冷”的非随机性分布特点。(2)西北五省区滑雪场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供给维度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冰雪资源禀赋条件、交通可达性基础,消费维度的核心影响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辐射与消费市场。据此建议西北五省区应以中国冰雪旅游新发展极为战略目标,构建“多点连片”空间发展结构,放大核心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造多要素融合发展新模式,强化区域协作与联动发展,塑造国际化冰雪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3.
“送客入村”是湖南省协同多方力量推进乡村发展的有效模式,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殊阶段,系统总结其创设历程、内涵和运行特点、彰显其意义,具有重要价值。“送客入村”模式的运行促成村寨游客量全面增长,但村寨间差异明显,村寨游客总量及其增量均表现出5个等级,出现了“明星村”集群现象,表现出客流“增长亮点片” “负增长交叉分布”的特征。“送客入村”形成的市场机会呈现出3个等级,表现出“市场机会集聚块” “市场机会集聚带”特征,验证了精品线路建设的效果。“送客入村”运行效果的村寨间差异与自身文化内涵、A级旅游景区、交通通达条件有关。“送客入村”模式成功运行的经验归纳为:协同多方力量推进乡村发展是有效途径、“双管齐下”驱动乡村经济市场运作是有效方式、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是坚实基础、特色村寨的获益能力培育是有力抓手、广度与深度“两维梯次推进”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略。细究“送客入村”模式得到以下启示:应重视政府与市场协同作为,注重村民经营意识与技能的“市场培育”,特别要培育示范户与带头人,注重提升“内生动力”。“送客入村”模式可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共享民宿的科学布局对有效释放旅游市场需求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北京市Airbnb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共享民宿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 Airbnb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集聚分布,整体上表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形态,形成4个明显的高密度核心区;(2) 置信度高于99 %的热点区所占比重最大,主要集聚在市中心周围至东四环附近地区,且Airbnb与其他相关地理要素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3) 休闲娱乐设施数量、距市中心距离和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等因素的解释力较强,双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均强于单因子,休闲娱乐设施数量对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最大;(4) 在影响机制中,房东作为供给者,其选址行为和主观意愿为基础因素;房客作为需求方,其多样化的需求成为主导因素;政府作为监管者,其宏观调控举措是调节因素;平台作为管理者,其战略决策和市场推广是引导因素。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耦合交互与权衡制约,各类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作用,最终形成了影响共享民宿空间集聚特征的合力。  相似文献   

5.
在系统梳理社区参与和旅游扶贫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从“空间生产”“空间关联”和“空间正义的重构与消解”3个维度,构建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效应的分析框架,以审视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与背景区域间的空间互动关系。研究认为:旅游活动在贫困社区中的介入过程,是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等空间的演化过程;社区在参与旅游扶贫过程中具有空间生产和空间关联的属性;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空间效应的机理表征为“尺度机理”和“互动机理”;社区与背景区域因空间生产而产生互动,彰显旅游扶贫的空间关联效应,并通过空间生产和空间关联重塑社区及其背景区域间的空间正义格局。相关探讨可以拓展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影响研究,深化对社区参与旅游过程及其作用机理的认识,对于新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区旅游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旅游度假区是近年来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建设热点,从全局视角认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优化中国度假旅游产业布局、促进度假区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世界级度假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2015—2020年4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数据基础,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1)当前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整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异格局;(2)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初步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集聚形态,呈现出以浙江、江苏为核心的“单核主导型”空间格局;(3)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受到诸多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资源禀赋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制约性因素,国家政策引导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关键性因素,市场发育程度是度假区供需格局差异的内在动力,假日制度直接影响度假者出行距离和目的地选择进而影响度假区空间分布,大型赛事活动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助推因素。据此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格局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最后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重构的重要驱动力量,乡村社会重构是乡村重构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典型旅游村落湖州市顾渚村为案例地,从乡村居民视角出发,分析乡村社会重构的特征,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旅游驱动下乡村社会重构机制理论模型。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发展改变了乡村居民的原有身份,乡村居民从农民、打工者转变为旅游经营者,实现了社会身份的重构。(2)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大量外来人员进入乡村,乡村社会关系格局逐渐从“差序格局”转变为“多元格局”,实现了社会关系的重构。(3)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居民与乡村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乡村从传统乡土社区转变为旅游服务社区,实现了社会空间的重构。(4)旅游要素的介入是旅游乡村社会重构最重要的驱动力量,乡村经济重构、乡村空间重构、资源环境驱动、旅游市场驱动、政策制度驱动、行为主体参与6个方面分别构成了乡村社会重构的空间载体、物质基础、支撑机制、引导机制、促进/约束机制和引擎机制,各作用机制之间相互影响、动态耦合共同推动了乡村社会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记得住乡愁”是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居民和游客视角,以苏南传统村落为案例地,探讨乡愁的时间特征。结果表明:(1)乡愁主体方面:相对暂居村落的外来人口,三代以上的世代居民对家乡乡愁情感更加强烈;出生在1950—1959和1960—1978年间的这两代游客较多成长在乡村,乡愁文化感知相对更高;离开家乡在外工作生活时间越长的游客在传统村落旅游时,其乡愁情感和乡愁记忆比起未离开家乡或离开家乡较短的人更加强烈。(2)乡愁触点方面:触发居民和游客乡愁的季节集中在秋天和冬天,天气集中在下雨和落雪时,时辰集中在深夜和傍晚时,节庆集中在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和家乡特有节日,假日主要集中在周末、寒假和“十一”国庆假期。(3)乡愁记忆方面:主客乡愁记忆都主要集中在童年,其次是青少年,最后是成年和老年;游客产生乡愁的频率比居民频率相对高。(4)乡愁载体回忆顺序:主客乡愁载体都会提到“家”和“乡”相关场所和空间,其回忆的顺序是家人、家、家乡和国家。文章最后总结了乡愁旅游开发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构建滨海民宿集聚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引导滨海旅游业转型发展和保护海岸生态环境的基础工作。从已有文献和专家访谈中提取55个滨海民宿集聚区选址评价候选指标,采用Q方法,构建了包括经济环境、旅游发展、平台条件、运营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支持设施等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的民宿集聚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与已有研究比较,滨海与内陆民宿集聚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基本一致;由于滨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用地矛盾更为突出,滨海地区“运营条件”“地理环境”等指标的权重明显高于内陆地区。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中“经济环境”权重最大、“支持设施”权重最小,二级指标中“合理的旅游及相关规划”最为重要、“专业人才吸引力”权重最小,反映了滨海旅游发展的相对滞后性。本研究可为滨海地区旅游业发展布局、民宿集聚区选址开发和民宿从业者投资建设等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海岛是海陆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推进海岛可持续发展是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脆弱性研究框架,运用组合权重法、集对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对长海县2009—2018年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为:(1)综合脆弱性沿着“W”型演化,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分别呈“W”型、“M”型和“N”型趋势。(2)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视角对致脆结构分析得出敏感性和适应性对于综合脆弱性贡献度相对较大,脆弱性和暴露性的趋势走向较为相似。(3)通过对敏感性耦合结构分析得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承载力高于其他2个系统组合,需重点关注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承载能力。(4)通过对适应性调控结构分析得出,今后适应性资本投资可参照2012年调控结构进行调整。(5)通过对影响脆弱性等级关键性因子演化机制分析得出,严格控制脆弱性持续障碍因子,重点发展“降脆”助推因子,降低“降脆”障碍因子阻力,促进海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百度检索量指标,运用空间分类、核密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海岸带A级旅游景区百度关注度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探索海岸带旅游景区网络软实力的差异及其与旅游景区实体建设的关系。结果表明:(1)整体呈现“双核并进”格局并在江浙沪形成“众星捧月”态势。低、较低关注度旅游景区占比高达95%且低值连绵分布状态明显,高关注度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和渤海湾。(2)空间关联类型以低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仅以渤海湾和江浙沪为中心形成双核集聚态势。高低集聚数量少且主要在高高集聚区附近,体现出局部的极化效应。(3)与实体旅游经济对比,两者吻合度整体较高,但百度关注度下的集聚能力更强且局部核心区有明显收缩,反映网络空间的极化与倍增效应。与新冠肺炎疫情前相比,近期多数旅游景区进行网络化转型且注重运营水平的提升,渤海湾和长江入海口旅游景区表现突出,辽宁省东部与福建省次之,其他地区效应不明显。(4)从影响因素看,实体建设水平与短视频推广是核心影响因素,游客评价与舆论扩散的耦合效应有较大影响,而交通、通讯、区位等基础因子则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Ticket pricing is a key issue for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Owing to regional differences, a unified nationwide price reduction strategy for tourist attractions would be inappropriate for China. To assist in regional ticket pricing decisions, this study uses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icket prices and revenue levels between prefectural units, using 2017 data from 9450 A-grade tourist attractions. The results reveal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 tourist attractions’ average ticket prices, as well as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ir revenue from ticket sales, between prefectural units. Ticket prices are generally low in north China and high in south China; meanwhile, the proportion of ticket revenue is generally high in east China and low in west China.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uch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re tourism resources, local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the management of tourist attractions. The findings help stakeholders to make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相似文献   

13.
张琼  张德淼 《旅游学刊》2013,(12):90-96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学上属于一个集合概念, 在法律上没有相关规定, 但不同属性的旅游吸引物作为个体在《物权法》上的权属性质往往是有法可循的。文章运用物权法理论, 结合新颁布的《旅游法》, 分析几个典型旅游吸引物的权属, 试图澄清几个与此相关的问题, 论证设立旅游吸引物权、为之统一立法的不合理性和不可行性, 并进一步提出充分运用《合同法》、《旅游法》以及相关法律解释等现有法律规定, 解决农村土地旅游开发中社区权益保护问题, 而不是简单地采取修改法律的方式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14.
空间计量模型在旅游研究中已得到有效应用,解决了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但还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文章以中国省域入境旅游发展为着眼点,增设扩散转移矩阵为模型因变量滞后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反映入境旅游在中国省域之间的客流人数扩散转移实际情况,同时从最为全面的广义嵌套空间模型入手,引入旅游研究空间计量模型系统,并以区域入境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为模型自变量,构建了入境旅游发展的最优空间计量模型,最后对模型显著自变量的直接效应、溢出效应、总效应进行评估分析,给出区域入境旅游发展建议。结果显示:模型自变量出现显著消极效应的影响因素几乎为酒店供应,加强旅游资源建设和经济水平发展始终是入境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开放程度已对东部省域的影响较为微弱,对中部和西部省域则起到很好的积极效应,同时交通设施在中部省域呈现出非常强劲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世界旅游强国离不开良好交通的支持,而作为交通中非常重要的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文章探讨了2020年全国高铁网络影响下旅游景点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分析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市场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在全国尺度下定量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对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可达性的影响。测度2020年规划高铁通车前后旅游可达性空间格局与变化。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后,高铁沿线城市可达景点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日"字形高铁沿线城市与景点的增加值最高,将成为我国重要旅游经济带,高铁沿线城市与景点是高铁网络效应的主要受益者,高铁服务带来了时空压缩效应,即高铁的开通不仅缩短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时间距离、加强了两地之间的联系,也实现了旅游者跨区域的快速外部交通,而这种快捷效应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的优化,缩短中心城市到旅游景区的时间,将会进一步增强景区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试论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旅游区(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辉  厉新建  秦宇 《旅游学刊》2001,16(6):34-39
在简要回顾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本文对旅游业发展态势与旅游区(点)建设、经营和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做了重点分析,指出了在产业发展进程中旅游区(点)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进福 《旅游学刊》2020,35(2):134-146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系统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但却面临着语义的不明和来自理论内部与旅游实践的双重挑战。文章从边界与内涵出发,借助"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资源"的比较、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吸引物系统的转变,剖析旅游吸引物之为吸引物的意义生成与社会建构过程,重新思考旅游吸引物之属性及其在当下旅游实践中的作用,探讨其社会建构所反映的旅游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旅游吸引物兼具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符号属性等多重属性,吸引力特性是其本质属性;旅游吸引物属性及其社会建构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旅游吸引物边界及其属性的理论反思,在旅游席卷全球的当下,兼具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火热的乡村旅游实践中,对守护乡土景观亦有特殊意涵。  相似文献   

18.
Spatial patterns of tourist flows represent the movement of tourists and show differences in tourism resources giving advice for promoting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se patterns based on tourists' digital footprint data collected from online travel diaries. Based on illustrative case study data from Qingdao (China), the framework, combining traditional quantitative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s able to pinpoint: (1) The influence of distance decay and attractions’ popularity o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ourist flows; (2)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he core tourist nodes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structural hole phenomenon, which form a network pattern with unbalanced power and intense internal competition; (3) The formation of the core area for tourism along the coastline – as is typical for coastal tourism cities. This difference of tourism resources between coastal and inland areas, thus, remains a challenge for fu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Qingda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