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岛是海陆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推进海岛可持续发展是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脆弱性研究框架,运用组合权重法、集对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对长海县2009—2018年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为:(1)综合脆弱性沿着“W”型演化,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分别呈“W”型、“M”型和“N”型趋势。(2)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视角对致脆结构分析得出敏感性和适应性对于综合脆弱性贡献度相对较大,脆弱性和暴露性的趋势走向较为相似。(3)通过对敏感性耦合结构分析得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承载力高于其他2个系统组合,需重点关注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承载能力。(4)通过对适应性调控结构分析得出,今后适应性资本投资可参照2012年调控结构进行调整。(5)通过对影响脆弱性等级关键性因子演化机制分析得出,严格控制脆弱性持续障碍因子,重点发展“降脆”助推因子,降低“降脆”障碍因子阻力,促进海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边境旅游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强化跨境旅游合作的主要手段,深入分析国际边境旅游研究脉络与研究热点,对促进富民兴边、睦邻安邦及对接国际国内旅游“双循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1995—2021年发表的1 124篇SSCI英文文献为基础,对边境旅游研究领域的时间分布、关键词突现、聚类特征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英文文献中对边境旅游的研究可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与创新阶段;主要研究议题包括边境旅游吸引物、边境旅游影响、边境旅游安全及跨境旅游合作;边境旅游研究趋势发生两大转变,一是研究视角从单一向多元转向,二是理论探索从功能说向效应说深入。建议国内对边境旅游的研究应结合国家战略拓展边境旅游研究议题,强调中国边境旅游特色的同时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3.
生态空间是旅游型乡村聚落重要的功能空间,其格局变化可反映空间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选取特色旅游名村茶陵县卧龙村为研究对象,采用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方法研究聚落空间演变的基本特征,并利用遥感数据对其空间格局变化进行空间反演,根据不同时段各行为主体行为决策的空间响应差异,分析其生态保护行为决策与生态空间格局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开发后生态空间占用总量明显高于前40年之和,村民聚居地整体搬迁与旅游设施建设是生态空间占用量扩大的主要原因;乡村旅游兴起后,各行为主体的生态保护行为决策偏好值整体提升但有差异;旅游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改变是各主体生态保护行为决策变化的主导因素,聚落空间演变也是主体行为决策的空间响应结果。研究成果可为旅游乡村的规划编制提供借鉴,也有利于根据各行为主体决策偏好制定差异化空间管控策略提供案例实践。 相似文献
4.
把握影响游客感知价值的关键因素,有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提升。以广西北海银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携程旅行网北海银滩游客网络评论资料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包括5个主范畴和18个对应范畴的滨海游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复杂系统的决策实验和评估实验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模型构建滨海游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的关系矩阵,识别影响滨海游客感知价值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资源和环境、管理和保护、设施和服务、情感和成本价值构成了滨海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的重要维度,天气条件、海滩规模、海滩管理和保护、游客愉悦感、游客娱乐体验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是影响滨海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的关键因素。据此提出促进我国滨海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价值提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让浙江乡村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也让浙江乡村居民的休闲生活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话题。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富裕,也包括精神富有。乡村居民休闲需求的满足是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路径。为深入研究共同富裕背景下如何保障乡村居民的休闲权利,本文基于休闲制约理论,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为基础,以浙江乡村居民为研究对象,探讨浙江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乡村居民实现休闲权利的制约及其协商机制。研究发现,浙江乡村居民休闲权利的实现受制于个人内在制约、人际间制约和结构性制约,休闲制约在不同群体、个体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为了应对这些制约因素,政府和乡村居民采用了5种应对策略:嵌入式休闲、以文化人、主客和谐共享、出行条件改善和社交型休闲。本文认为,经济、政策、文化、组织和环境等外部条件的不断改善,能够有效激发乡村居民的休闲动机和休闲参与,进而保障乡村居民的休闲权利。本研究对其他地区乡村居民休闲权利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为促进乡村居民的精神富有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乡村重构已成为国内外乡村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而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有效路径,进而成为乡村重构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外旅游影响下乡村重构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从空间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分析发现:(1)旅游语境下的乡村空间重构表现为三方面:乡村土地利用变化、村镇体系重构与乡村内部“三生”空间格局重构。(2)经济重构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化与居民生计方式转变两方面。(3)乡村治理的改善、乡村文化重构是乡村社会重构研究的两个主要方面。此外,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旅游影响下乡村重构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从城乡融合发展、保育乡村性以及不同类型乡村的案例比较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路径选择。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从众行为能够促进旅游地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发展,但一味地盲从也必然会给旅游地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理性对待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从众行为对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本文基于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基本框架,引入精英影响感知和模糊情境感知两个变量,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众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构建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众行为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行为态度、指令性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精英影响感知和模糊情境感知与从众行为意向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另外,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受教育水平对从众行为意向存在显著影响,且呈现受教育水平越高从众行为意向越低的趋势。为了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建议提升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发挥乡村旅游精英的信息传递与示范带动作用;落实政府的引导与监管职能;防范政府决策层的盲从行为。 相似文献
8.
作为土地增值收益再分配过程的土地收储,不断导致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与冲突。识别居民对土地收储意愿态度特征及其作用机制,不但有助于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收储的顺利进行,更对维持乡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河北W村为例,采用扎根理论对非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法获取的536条数据资料进行层级编码分析,探析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收储阶段居民征地意愿及其特征。研究发现,居民在土地收储阶段的意愿会依据个体条件产生差异化价值需求,并根据需求的被满足程度形成积极响应、条件支持、矛盾屈从和顽强抵抗4种典型形态。通过扎根理论形成的条件-需求-意愿作用路径,可对意愿细分形成原因进行阐释,其本质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地理环境影响人行为选择的一种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边境旅游具有集聚、扩散、阻滞三大效应,阻滞效应测度既是边境旅游研究的基础,也是促进边境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决策参考。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基于边境旅游系统视角,运用重力模型对阻滞效应进行了测度。分析表明:(1)边境旅游存在阻滞效应,阻滞效应系数在基础重力模型下为4.388,在扩展重力模型下为4.326,阻滞强度在以往研究中存在被夸大的可能;(2)政策优势对边境旅游具有较强支持作用,境内外GDP及旅游资源次之;(3)空间距离对边境旅游具有阻碍作用,时空压缩背景下需关注旅游者跨越功能距离。国家边界既有维护边境安全、领土主权的传统功能,也有促进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的现实需要,因此应科学对待边境旅游阻滞效应,“相机而动,开合有度”,着重从提升旅游者认知、打造边境旅游吸引物、寻求交通升级与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强边境旅游治理,深化相关学术研究,以促进边境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海岛旅游是国际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深入分析国际海岛旅游研究的演化脉络和重点领域,对于提升“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的海岛旅游研究水平,促进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Web of ScienceTM为数据源,使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 软件对2000—2019年的1 511篇英文海岛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图谱分析,揭示研究发展脉络与研究热点。结果显示:(1)海岛旅游研究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以来可以划分为缓慢发展、稳步发展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研究内容从关注海岛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逐渐转向海岛旅游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2)国际海岛旅游研究具有市场依赖性和资源依托性特征,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或海岛资源丰富国家,三位高引频次最高学者为Gossling、Hall和Scheyvens,发文期刊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海洋海岸科学和旅游学3个领域;(3)海岛旅游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海岛旅游地资源环境、海岛旅游与全球气候变化、海岛旅游市场、海岛旅游经济影响、海岛旅游社区、海岛游客消费行为、海岛旅游规划与管理、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中国海岛旅游研究应在借鉴国际海岛旅游研究方法和成果基础上,完善海岛旅游理论与研究方法,加强海岛旅游资源与环境,海岛可持续旅游,海岛经济与文化影响,海岛游客消费行为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Tao Li Jiaming Liu He Zhu Shuying Zhang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8,23(6):549-559
The booming rural tourism (RT) has broadened way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in China. Rural tourism enterprises (RTEs), as the core operator and a hinge delivering its benefits to rural communities,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achievement of RT expectation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address the research gap in business characteristics and efficiency of RTEs, and make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o rural business and tourism management, this study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business data with investors or managers of 60 national-class RTEs in Jiangsu Province, north Yangtze River Delta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usiness characteristics of RTEs varied with their property, business strategy, and rural industrial base. Flexible and sustainable business oper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gional development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business efficiency that presented multi spatial disparity from inter-regional and intra-regional views,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he poli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n rural business and RTE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we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是促进城乡市场连接的途径之一。厘清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城乡要素流动过程及其机制,既是乡村旅游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本文遵循“过程—特征—机制”的研究思路,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的城乡流动要素类型,总结要素流动过程中的规律与特征,进而阐释要素流动机制。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带来的要素流动,既涵盖了人、资金、物资等基础要素,也涵盖了生态、文化等核心要素及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在乡村旅游的萌芽和启动、设计和建设以及运营和转型等发展阶段中,城乡之间的流动要素类型不断增加,要素流向从单向逐步转变为双向,生态和文化是关键要素类型。“需求牵引—价值耦合—市场推动—政策促进”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要素流动机制,合理的流动能促进城乡要素互动以及乡村要素价值增值、类型增多、数量增长,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Considering the relative backwardness of rural areas,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HRD) seems to have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However, tourism HRD in rural communities is affected by a number of drawbacks. In the absence of any significant private sector presence, especially during initial stages, the public sector need to take the initiative in equipping and empowering the local community to meaningfully participate in tourism. This paper suggests a multi‐pronged approach to educate and empower the members of the host community, the tourism industry personnel, and visitors to facilitat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which is sustainability‐oriented and can help localize the benefits. The experience of Kerala provides an example of how the public sector initiated HRD activities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especially in engendering local entrepreneurial endeavors and giving tourism a higher profile. The Kerala experience represents some of the issues in HRD for rural tourism and suggests potential strategies for other rural communities involved in tourism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在移动社交媒体时代,旅游分享已成为当下旅游者的行为偏好,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微信、QQ这类强关系移动社交平台进行分享。国内学界对移动社交平台旅游分享行为的研究随之日增,但少有文章从理论上系统地揭示旅游分享行为的过程与动因。文章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反映强关系网络移动社交平台的旅游分享动态过程理论模型。将旅游分享行为动态过程划分为分享前因、分享实现与分享结果3个阶段,总结每个阶段的行为特征、表现方式及阶段之间的演替规律,并探讨这类旅游分享行为的特点与动因。研究发现,在旅游分享动机上,强关系移动社交平台强调情感联结与互动,从而旅游者受到与个体相关动机的影响更为显著;分享内容上,平台的强关系特性与熟人社交促使旅游者尽量避免分享负面信息;分享结果上,强关系移动社交平台的旅游分享能调节旅游者行中、行后的体验水平,并形成兼具网络时空拓展性与熟人圈规模局限性的口碑传播。 相似文献
15.
昆明市团结乡乡村生态旅游调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昆明市西山区团结乡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研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团结乡乡村生态旅游现状的调查研究,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通过加强实施结果的调查研究,提高了实施成效分析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重视品牌建设,然而,成效却并不尽如人意.全国旅游投诉统计数据显示,旅游者投诉在逐年递增.因此,如何将品牌内化到企业内部,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行为,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都很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以一家五星级酒店为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旅游品牌内化过程,识别出旅游品牌内化具有组织与员工层面的二元结构,并提炼出两个层面的主要要素,且进一步挖掘出学习、交易与关系三种品牌内化机制.这些结论对于致力于品牌建设的旅游企业有现实意义,同时也给旅游品牌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