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测度方法与模型构建是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难点。本文以黄山国家公园创建区为例,基于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产品和服务显性和隐性供给成本的视角,综合考虑管理者、经营者、守护者(社区居民)等旅游利益相关者的供给成本和利益诉求,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周边社区生存发展权的公平性和行政管理的可行性为原则,划分核心区、毗邻区和辐射区三级旅游生态补偿空间范围,确立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测度方法与模型,测算得出黄山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值为5.1亿元/年。研究以期为构建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的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国家公园生态共建、利益共享和经济共赢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自然保护地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过程中,生态信用买卖双方主体确认、交易步骤、额度分配等一直是实践难题。本文在借鉴国外生态银行机制模式与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从组织结构、信用标准、交易方式3个方面,构建基于生态资源评估的发起者、开发者与第三方监管参与的生态银行运作模式。以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为实证案例,参考已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当量因子修正等研究成果,对2005、2010、2015及2018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发现,河渠、滩涂、林地的生态信用最高,水田、旱地、建设用地生态信用最低,以此提出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的生态信用下限,以期为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和其他自然保护地构建生态银行机制和确定生态信用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以“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为核心理念,通过游憩功能体现其公共资源属性,促进全民公益性目标实现,是确保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的基本要求。为寻求实现国家公园功能的路径,本文基于问卷调查,考察游客对武夷山国家公园功能的认知、对游憩服务的期待以及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的态度。研究表明,游客看重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游憩和环境教育等功能,但在空间认知上割裂了保护和利用在国家公园内的统一性;游客关注国家公园在游憩机会上的多样化和创新性,关注点受到年龄、职业、收入、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影响;游客的生态保护参与意愿普遍较强,但对保护对象并无具体认知。因此,国家公园游憩功能的发展需要从前端导入国家公园概念、功能和管理目标等公益性的基础理念,既需要根据游客多样性需求完善服务,也需要引导游客了解公园区域定位和内部功能分区。研究指出,国家公园需要在增强游客对其功能公益性理解的基础上,探索自然保护地旅游发展的新范式,从而改善游憩体验,促进游客更好地参与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4.
边境旅游具有集聚、扩散、阻滞三大效应,阻滞效应测度既是边境旅游研究的基础,也是促进边境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决策参考。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基于边境旅游系统视角,运用重力模型对阻滞效应进行了测度。分析表明:(1)边境旅游存在阻滞效应,阻滞效应系数在基础重力模型下为4.388,在扩展重力模型下为4.326,阻滞强度在以往研究中存在被夸大的可能;(2)政策优势对边境旅游具有较强支持作用,境内外GDP及旅游资源次之;(3)空间距离对边境旅游具有阻碍作用,时空压缩背景下需关注旅游者跨越功能距离。国家边界既有维护边境安全、领土主权的传统功能,也有促进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的现实需要,因此应科学对待边境旅游阻滞效应,“相机而动,开合有度”,着重从提升旅游者认知、打造边境旅游吸引物、寻求交通升级与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强边境旅游治理,深化相关学术研究,以促进边境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边境旅游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强化跨境旅游合作的主要手段,深入分析国际边境旅游研究脉络与研究热点,对促进富民兴边、睦邻安邦及对接国际国内旅游“双循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1995—2021年发表的1 124篇SSCI英文文献为基础,对边境旅游研究领域的时间分布、关键词突现、聚类特征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英文文献中对边境旅游的研究可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与创新阶段;主要研究议题包括边境旅游吸引物、边境旅游影响、边境旅游安全及跨境旅游合作;边境旅游研究趋势发生两大转变,一是研究视角从单一向多元转向,二是理论探索从功能说向效应说深入。建议国内对边境旅游的研究应结合国家战略拓展边境旅游研究议题,强调中国边境旅游特色的同时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6.
生态空间是旅游型乡村聚落重要的功能空间,其格局变化可反映空间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选取特色旅游名村茶陵县卧龙村为研究对象,采用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方法研究聚落空间演变的基本特征,并利用遥感数据对其空间格局变化进行空间反演,根据不同时段各行为主体行为决策的空间响应差异,分析其生态保护行为决策与生态空间格局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开发后生态空间占用总量明显高于前40年之和,村民聚居地整体搬迁与旅游设施建设是生态空间占用量扩大的主要原因;乡村旅游兴起后,各行为主体的生态保护行为决策偏好值整体提升但有差异;旅游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改变是各主体生态保护行为决策变化的主导因素,聚落空间演变也是主体行为决策的空间响应结果。研究成果可为旅游乡村的规划编制提供借鉴,也有利于根据各行为主体决策偏好制定差异化空间管控策略提供案例实践。 相似文献
7.
在大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背景下,生态旅游作为公共产品,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本研究选取南山国家公园线路为案例,以S-O-R理论为基础,构建生态旅游产品购买意愿模型,探究生态旅游产品在微信朋友圈购买意愿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生态旅游产品在微信朋友圈的购买意愿存在“营销媒体特征—感知功利价值—购买意愿”和“社交媒体特征—感知享乐价值—购买意愿”两种形成机制;(2)生态旅游产品在微信朋友圈的购买意愿同时受到功利性因素和享乐性因素的影响,但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占主导作用;(3)生态旅游产品的价格和产品图片的美观性对感知功利价值的影响较强;(4)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存在感和微信好友的能力对感知享乐价值的影响较强;(5)不同人口学特征下,被调查者的购买意愿有显著差异。建议开展组合式营销、改善营销信息的内容和质量、保持高度的用户粘性、重视“专业形象”打造、针对主要客源市场“有的放矢”营销等实践,以促进南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8.
海岛旅游是国际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深入分析国际海岛旅游研究的演化脉络和重点领域,对于提升“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的海岛旅游研究水平,促进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Web of ScienceTM为数据源,使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 软件对2000—2019年的1 511篇英文海岛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图谱分析,揭示研究发展脉络与研究热点。结果显示:(1)海岛旅游研究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以来可以划分为缓慢发展、稳步发展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研究内容从关注海岛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逐渐转向海岛旅游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2)国际海岛旅游研究具有市场依赖性和资源依托性特征,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或海岛资源丰富国家,三位高引频次最高学者为Gossling、Hall和Scheyvens,发文期刊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海洋海岸科学和旅游学3个领域;(3)海岛旅游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海岛旅游地资源环境、海岛旅游与全球气候变化、海岛旅游市场、海岛旅游经济影响、海岛旅游社区、海岛游客消费行为、海岛旅游规划与管理、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中国海岛旅游研究应在借鉴国际海岛旅游研究方法和成果基础上,完善海岛旅游理论与研究方法,加强海岛旅游资源与环境,海岛可持续旅游,海岛经济与文化影响,海岛游客消费行为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重构的重要驱动力量,乡村社会重构是乡村重构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典型旅游村落湖州市顾渚村为案例地,从乡村居民视角出发,分析乡村社会重构的特征,并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旅游驱动下乡村社会重构机制理论模型。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发展改变了乡村居民的原有身份,乡村居民从农民、打工者转变为旅游经营者,实现了社会身份的重构。(2)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大量外来人员进入乡村,乡村社会关系格局逐渐从“差序格局”转变为“多元格局”,实现了社会关系的重构。(3)乡村旅游发展使乡村居民与乡村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乡村从传统乡土社区转变为旅游服务社区,实现了社会空间的重构。(4)旅游要素的介入是旅游乡村社会重构最重要的驱动力量,乡村经济重构、乡村空间重构、资源环境驱动、旅游市场驱动、政策制度驱动、行为主体参与6个方面分别构成了乡村社会重构的空间载体、物质基础、支撑机制、引导机制、促进/约束机制和引擎机制,各作用机制之间相互影响、动态耦合共同推动了乡村社会的重构。 相似文献
10.
旅游发展是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路径与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的重要体现,周边社区居民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其生活质量影响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本文利用黄山风景区门户社区居民调查数据,探讨了处于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和巩固阶段等不同旅游生命周期阶段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差异及其成因。研究表明:(1)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差异显著,居民生活质量随社区旅游发展阶段演进而提升的现象具有滞后效应;(2)居民生计资本对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差异性;(3)随着社区旅游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开拓创新旅游地学20年--为纪念旅游地学研究会20周年而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系统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因中国旅游业的兴起,地球科学界为旅游业服务而创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旅游地学20年来的成长历程、学科内涵、主要研究成果、工作成果及其对中国旅游业贡献,并展望了旅游地学的责任、任务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Jan Vidar Haukeland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3,21(2):133-153
Local tourism firms represent an important stakeholder interest in national parks.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se stakeholders’ perceptions of management processes and their assessments of the resulting management plans and operations.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representatives of tourism businesses in two different national park settings in Norway – Rondane National Park and Jotunheimen National Park. The findings illustrate that despite their general support for the national park status, the local tourism stakeholders interviewed had experienced only minor involvement in the management planning process, and had had very little influence in the final management decisions. They believed that opportunities for business operations were lacking due to excessive management restrictions, and that managers lacked competence with regard to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ssues. In addition, they thought that management authorities should more explicitly includ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ir visions and goals. Based on the findings, it is assumed that there is potential for local tourism operators to take greater responsibility in planning processes and management opera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foster durable social links and trustworthy planning partnerships between responsible managers and local tourism stakeholders in the two national parks. 相似文献
13.
Western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nature-based tourism in Keny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John S Akama 《Tourism Management》1996,17(8):567-574
Kenya is one of the leading tourist destinations in Africa. Most of the country's tourism is based on nature attractions. About 10% of the country has been set aside for wildlife conserv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nature-based tourism. This study gives a historical evaluation of western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how these values influence wildlife conser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e-based tourism in Kenya. Also,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conducted between western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rural peasant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s. 相似文献
14.
Nigel Hardiman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7,25(6):732-745
Nature-based tourism has been viewed as a large and growing segment of the tourism market. Advocates of nature-based tourism argue its potential to generate income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local economic benefit, while detractors fear a risk of “loving our parks to death”. Some recent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nature-based tourism may be declining on a per capita basis, especially i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ountries. Others have detected no such trend. Nature-based tourism is a key industry within Australia, based strongly on its unique scenery and biodiversity. We compared nature-based visita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during 1998–2012 for Australia overall and specifically for the Greater Blue Mountains World Heritage Area which is adjacent to the country's largest conurbation of Greater Sydney. We found substantial declines in domestic per capita visitation, both nationally and regionally. Because visitation provides the “political capital” for parks to survive, strategies to encourage visitation should be a target for land managers. Since children foster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ur in adults, they should be part of the focus for developing diverse experiences that encourage park visitation.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旅游发展价值取向转移的旅游规制创新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家的视角探究旅游发展价值转移的历程与趋势发现,全球基本形成了双轨化的旅游价值取向:对于遗产类资源的旅游开发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以资源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对于普通、非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推行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以经济收益为根本取向.而且旅游业中政府作为的聚焦点逐渐从大众旅游目的地和一般景区的营利目标向遗产类景区的公益性服务转移.受国情影响,我国较长时间更多地关注旅游业的经济问题,选择性地忽视了西方国家更加关注的社会与生态问题,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延伸到遗产类景区.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试点计划的推出,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发展价值取向转移的开始和对世界国家公园运动的响应.值此之际,需要通过严格的政府规制来保证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间的共促协调,以实现国家公园及相关保护区对全民共享国家遗产、维持遗产资源的永续性和培育国家精神的深远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了俄罗斯国家公园的发展历史,在重点分析俄罗斯国家公园的管理体系和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启示意义。研究发现:(1)俄罗斯国家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和俄罗斯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密切关联,俄罗斯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大致分为5个阶段;(2)俄罗斯国家公园经过近40年的发展,在法律体系、管理战略、空间管制和社区发展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3)建议中国借鉴俄罗斯国家公园管理经验,尽快制定《国家公园法》,实施国家公园管理战略,严格空间管控,完善社区协同发展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环境容量概念的新发展 总被引:58,自引:3,他引:58
LAC(可接受的改变极限)是从游客环境容量概念发展而来的,用于解决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矛盾的理论。这一理论在很多国家的规划和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阐述了从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的发展过程,描述了LAC理论的九个步骤,简要介绍了LAC理论的衍生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Paul F.J. Eagles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4,22(4):528-549
Park tourism is a large and important activity on which a substantial body of research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This paper reviews that work in the light of the issues now faced by parks and park tourism, and argue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research gaps that urgently need additional work. The paper outlines 10 such areas, including: visitor use monitoring; park tourism economic impact monitoring; park finance;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for tourism management; building public support; visitor satisfaction; licenses, permits, leases, and concessions for tourism; pricing policies; management capacity; and park tourism governance.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work in these areas is so important that the long term political and social relevance,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future of many parks and protected areas depend on the results. It points to the park creation phase being over after about 150 years of growth, and the need to move more effectively into the long-term management phase. A number of key questions arise. The numerous parks must fulfill their conservation mandate and they must be financially secure. They almost certainly must forge links to tourism, yet not be dominated by tourism's demands, creating, therefore, a new and sustainable research-based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9.
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正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的显性问题,理解并寻找缓解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方法成为重要研究问题。发展旅游被视为缓解此类冲突的重要手段,但已有研究尚未系统地评估旅游的缓解作用。本研究通过整合性综述的方法,探讨旅游能否以及如何缓解人与野生动物冲突这一问题。研究发现旅游对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的影响是多重的。对于辐射范围内的社区,旅游通过给社区带来经济利益,可以提高居民对野生动物的容忍度,从而缓解冲突。但旅游经济利益分配存在不充足、不平等和不匹配等问题,因而其缓解冲突的效应也不均衡。有些旅游活动还会产生负面生态影响,导致野生动物对人类习惯化和种群数量过度增长,进而加剧景区周边社区与野生动物冲突。本文最后建议加强对旅游的分配正义、生态影响和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