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数字普惠金融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文章运用门槛效应检验的实证方法,选取2016-2020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陕西省数字普惠金融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存在门槛效应。关中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值明显高于陕北和陕南地区,而陕北和陕南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增长率则高于关中地区。鉴于此,提出增强农村数字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农村数字金融服务水平、推行数字普惠金融差异化发展战略、提高农村居民数字金融意识等措施,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采用2011年—2020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表现更加明显;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3种作用渠道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因此,今后可从提升区域基础硬件设施水平、普及数字普惠金融理念、培养专业性金融人才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而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3.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新兴金融业态,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文章旨在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以2011-2020年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看,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可以拓宽农村居民的交易范围和消费空间,缓解消费信贷约束,从而能够极大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分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均不同。分区域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有效带动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但并未对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分不同消费类型看,发展享受型消费容易受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而基础生活需求型消费则不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4.
数字普惠金融借助互联网科技提供金融服务,具备更为广泛的触达能力,从理论上讲,更有利于实现增收减贫。围绕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的增收减贫效应问题展开,利用“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山东省数字普惠金融现状进行分析,并用各地市 2011-2019 年数据,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的增收减贫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内在机理。文章主要结论如下:(1)山东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低于全国水平,且差距逐年拉大,各地市发展水平分三个梯队,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差异最大。(2)山东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减贫有显著积极影响,收入增长是数字金融减贫的中介变量。(3)山东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随城镇化、经济发展和财政支出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利用面板数据模型阐释数字普惠金融对资源获取、人力资本培训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功能效应,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创业行为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总指数对农户创业决策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3个细分指标中覆盖广度的作用最为明显。异质性分析结果揭示了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更完善的东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创业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对农户创业规模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围绕城乡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选取中国31个省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P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扩大作用,而产业结构升级则会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相互作用,且有良性互动关系,即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收入差距则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7.
张龙耀  张静 《南方经济》2022,41(8):39-51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分析健康冲击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健康冲击显著降低了家庭的非医疗消费支出,但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地减轻这种影响;同时就分指标而言,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一级维度中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二级维度中的信贷、保险、货币基金以及支付这四个子指标均显著地平滑了冲击下的家庭消费。就作用机制而言,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缓解家庭流动性约束和强化非正式社交网络来帮助家庭应对健康冲击对消费的影响。异质性分析的回归结果显示,健康冲击对中西部地区、户主受教育水平较低以及金融素养水平较低的家庭影响更大,同时这种影响还与冲击的程度正相关,进而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作用在这部分家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文章的研究结论进一步阐述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改善金融包容性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在微观层面上解释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改善家庭福利、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2016年,我国政府提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倡导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金融体系的普惠水平。文章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为切入点,研究了其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使用2017年CHFS调查数据、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实证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提高家庭参与金融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概率,提高配置风险资产和股票资产的比例,此结果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保持一致。这一影响在城镇地区的家庭和使用第三方支付的家庭中更显著。这一影响的作用机制是数字金融降低了家庭参与成本、增加了金融可得性和扩宽了信息渠道。文章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家庭金融行为提供了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及路径.研究发现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提升本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但对周边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会产生总体上的负向影响.一方面,区域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削弱周边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而对周边地区的技术创新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区域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本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对周边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正向影响,但该作用途径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2013—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效应,在改善企业投资不足的同时会刺激企业过度投资;数字普惠金融在缓解投资不足方面无显著的所有制差异,但在过度投资方面,数字普惠金融更易导致民营企业过度投资;机制检验发现,降低信息不对称、融资约束和代理成本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重要途径;分组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缓解”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地区,“加剧”作用主要体现在小规模企业。研究结论为进一步约束企业投资行为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强国令  商城 《南方经济》2022,41(8):22-38
文章使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金融对家庭财富积累、财富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的影响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家庭财富积累,经过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该结论依然成立。(2)创业和配置风险金融资产是数字金融影响家庭财富的重要渠道。(3)财富规模越小的家庭,使用数字金融产生的创富作用越大,并且老年人、低教育程度、低收入水平、农业户口群体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使用数字金融能够产生更大的创富作用。总的来说,财富是富裕的题中之义,数字金融能够在提升家庭财富总体水平的基础上缓解财富不平等,从而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文章的研究发现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陈文  吴赢 《南方经济》2021,40(11):1-17
在借鉴测度数字经济的国际权威体系的基础上,文章从六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指标,形成2012-2018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数字经济发展初期会降低城乡收入差距,但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数字鸿沟问题。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影响城镇化和城乡居民相对创业水平来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数字经济发展早期,数字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城镇化以及更多提升乡村的创业水平,但数字经济发展后期,其会导致"逆城镇化"以及更多提升城市的创业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都可以显著地调节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U型关系,加强数字经济初始发展阶段对于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抑制数字经济发展后期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消极作用。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和加快农村金融发展是确保数字经济发展惠及农村居民的重要保障,由此形成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包容性发展的政策建言。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农业智慧化水平指标,利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就数字普惠金融对智慧农业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直接作用机制看,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智慧农业发展;从间接作用机制来看,技术创新在数字普惠金融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影响中产生了部分中介作用;农业经营规模在其中起到了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智慧农业的发展存在区域异质性和维度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of urban cultural diversity on the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ies of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Merging nationwide data from two different sources, we construct the city index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xplain the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of migrant work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We find robust evidence that urban cultural divers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probability of rural-to-urban migrant workers undertaking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and the effect is larger for necessity entrepreneurship. Compared with intraprovincial migrant workers, urban cultural diversity has a greater effect on interprovincial migrant workers. We also find that the effect of urban cultural diversity on migrant workers who work in the eastern region and highly developed cities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e mechanism analysis suggests that innovation resource accessibility and social inclusion explain the increase in the entrepreneurship engagement of migrant workers produced by urban cultural diversity.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data obtained from the Survey of Industrial Firms in China, the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and prefecture‐level city data, this paper explores whether entrepreneurship will promote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 The research also examines whether entrepreneurship acts as a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ffecting productivity through market competition,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factor structure. Our empirical results reveal a relatively significant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 and productivity and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a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ship. Among the three effects, the market competition effect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followed by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factor structure effects. An entrepreneurial heterogeneity test reveals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ffect of necessity entrepreneurship and overall entrepreneurship on productivity. However, a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opportunistic entrepreneurship and productivity. Therefore, entrepreneurship plays a unique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相似文献   

16.
孟芳 《科技和产业》2019,19(2):46-51
非正规创业是指在非正规经济中实施的创业活动,因其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成为了缓解我国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制度理论,实证分析了制度环境对贫困地区非正规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与效应。研究发现:企业税费负担对贫困地区非正规创业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行政管理和企业经营的法制环境对贫困地区非正规创业行为均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Financial inclusion, as a key pillar for inclusive development,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instrument for reducing poverty and income inequality. However, the income convergence effect of financial inclusion remains only partially explored. Using longitudinal data covering three survey waves on Nigerian household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otential of financial inclusion as an instrument for reducing income disparity.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endogeneity issues, the results of instrumental variable linear and quantile regressions consistently show a strong nexus between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per capita income. This positive effect is experienced by all households regardles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decomposi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ab initio, financial inclusion resulted in income divergence leading to widening inequality across the households with various income distributions. However, the income convergence started from the middle to the higher income household categories, with the lowest income lagging behind in the second wave. The lowest income households eventually converged in the data of the third wave. In this sense, it can be argued that financial inclusion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duction of income ine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